哦哇資訊網

朱元璋能成就偉業,這三樣東西缺一不可,放做其他人根本不可能!

由 愛時尚小圓 發表于 遊戲2021-06-11

一提起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他那“卑微”的出身,而不是去從其“發家”的經歷,去客觀剖析他。其實,復原這位開國皇帝的“上位史”,可以說,既有自己對時局的把握,對人性的洞悉,更有時機對其的“眷顧”。

為什麼筆者會這麼說呢?

首先,就是他能認清形勢,果斷“從軍”。

公元1328年,現今安徽鳳陽鍾離大坪鄉孤莊村,一位朱姓佃客,添了一位兒子。由於,家裡實在太窮,他放過牛,出過家,做過遊方僧。

當時,天下大亂,戰火不斷,公元1352年,他投靠了濠州郭子興的起義軍。很快,他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被招為女婿。公元1355年,郭子興去世。為了自保,軍中多數將領,建議加入北方紅巾軍。不過,只是名義上投靠,軍隊的管理權並沒有讓出。

這時的朱元璋,已是和州元帥。當時,凡是有人來投靠他,無論人數多寡,他都以禮相待,親如兄弟。故而,他的軍隊有較強的凝聚力。後來,他率兵渡江,攻下南京,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政權。

其次,就是他能排除異己,以鞏固自己的地位;

在攻打南京時,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小舅子張天佑雙雙身亡。於是,朱元璋的地位,一下子上升為“首領”。不過,此時軍中的情況,有些複雜。

因為,軍中有三個派系:

一是、朱元璋嫡系,兩萬多人,當時的心腹人員有徐達、湯和等淮西老鄉;

二是、郭子興舊部,人數僅過萬,統帥為邵肆、邵榮;

三是、巢湖水軍,僅僅在渡江之前才歸附。

於是,為了將政權和軍權,都握在手中。朱元璋透過人事調整、權力分配,排除異己分子,很快就達到了目的。從此,他嚴格治理軍隊,講究作戰配合,嚴肅軍紀,賞罰分明。

此外,他還重用有才之士,他後來收編的馮國用、常遇春、胡大海等人,便可看出他非常重視將領人選。同時,這也可以說明,為何他的軍隊從不缺名將。

再者,就是他能以靜制動,養精蓄銳;

當時,元朝的主力,被紅巾軍牽制在長江以北,消耗很大。此時的朱元璋,坐鎮南京,慢慢向外圍擴張,只留用元朝的舊官吏和儒士,如:李善長、劉伯溫、朱升等人,共謀發展。

這些人提出,要先發展經濟,儲備糧食,再謀大業。之後,南京逐漸成為了頗有話語權的地方政權所在地。此時,朱元璋最大的威脅,並不是元軍,而是陳友諒的南方紅巾軍,和表面接受元朝招安的張士誠。陳友諒雖於1360年殺了首領徐壽輝,自己稱帝,且失了部分人心。

但是,陳友諒長期盤踞在湖廣、江西等地,實力依舊不容小覷。而張士誠販私鹽起家,出沒江浙一帶,雖被招安,卻是心有異念。

這二人,一個在西邊,一個在東邊,對朱元璋形成了“夾擊”之勢。

最後,就是天送良機,使得他能夠將其逐一滅敵;

正當朱元璋尋求“破局”之解時,元軍送來了“大禮包”。軍閥察罕帖木兒,打下了北方紅巾軍的大本營汴梁,緊接著南下山東,對朱元璋形成了巨大威脅。但是,事情卻發生了逆轉,察罕帖木兒被降將暗殺了。自此,元軍內訌,無暇顧及其它。

於是,朱元璋便有了時間,逐一解決陳友諒與張士誠。他對這二人的判斷相當準確,認為陳友諒“志驕”,而張士誠“安於現狀”。所以,陳友諒成為了他首位消滅目標。

他們在鄱陽湖的戰役,甚為“壯觀”。朱元璋親率20萬水陸大軍,對方據說“60萬”部下全部出動。之後,雙方打的驚天動地、天昏地暗。而在東邊的張士誠,果真如朱元璋判斷一樣,靜悄悄。

當時,朱元璋憑藉戰船體積小的優勢,採用火器和冷兵器混合的戰術,先遠端造成對方人員傷亡,再登艦開展白刃戰。

36天后,終獲大勝。

接下來,就是對付張士誠,他採取了另一套戰術。用陸軍做前鋒,展開攻堅戰。

1365年11月,朱元璋軍隊圍攻張士誠的老巢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外修築起綿延的長壕、不計其數的堡壘,搭起三層、四丈高的敵臺,輪番用弓弩和火器,壓制對方的火力。

於是,在各種攻城器械的配合下,第二年9月8日破城,張士誠被俘。

其實,從這這兩次戰役中,便充分證明了朱元璋在判斷對手、採用正確戰術上的“領導”才能。因此,這兩個最大的威脅被解除後,整個江淮地區就成了朱元璋的“大後方”。

而接下來的北伐中原、問鼎天下,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

朱元璋能成就偉業,這三樣東西缺一不可,放做其他人根本不可能!

可見,一個人成就其偉業,個人膽識、眾人相助、天時地利、缺一不可。至於什麼出身背景,即使條件再好,不善加利用,一樣沒用。所以,不管到什麼時候,不管怎樣的境遇,都要善於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只有這樣,才有成功的希望,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參考資料:

【《明史·太祖本紀》、《明史紀事本末》、《明史·卷一·本紀第一》】

TAG: 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郭子興紅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