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細聊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由 一木說史 發表于 家居2021-04-23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國古代海運通道的統稱,是“絲綢之路”文明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海上絲路在商周時期興起,春秋時期發展,在宋朝時興盛到頂峰,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宋朝儘管給人們留下的歷史印象是積貧積弱的,

但是同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卻盛極一時,較唐朝時期的海上貿易的繁榮程度也不遑多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今天,我們便結合宋朝的歷史來談一談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原因。

“宋朝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1.海上絲綢之路路線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三條線路東海航線、南海航線和西洋航線

。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口出發到日本、朝鮮等國家:西洋航線沿著印度洋通向南亞、阿拉伯和東非諸國。南洋航線溝通了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往來。

2.宋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概況

斯塔夫利阿諾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曾描述宋代的航海圖景。

“宋元時代,海上絲綢之路上展開了四通八達並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術交流。與此同時,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思想藝術的交流也空前提升。”

在百姓們的意識中,陸上絲綢之路更為人所知,陸上絲綢之路開闢的目的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由漢武帝派

張騫

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為起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至今仍為國人所敬佩,婦孺幼兒未有不知。但是殊不知“宋朝海上絲綢之路”比“陸上絲綢之路”有著更加悠久的歷史,其航線眾多,覆蓋區域更廣,甚至在宋元時期就已經形成“

小全球化

”的地域格局。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

1.經濟重心南移

公元十世紀,少數民族政權遼、西夏、金逐漸壯大,與宋朝形成分庭抗禮的局面。北方經濟因長年的戰亂屢遭破壞,商品和貿易不能順利進行。宋朝嚴格限制軍權實行一系列政策,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造成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局面,大大削弱了宋朝軍隊的戰鬥能力。且少數民族以遊牧打獵為生,善騎射且弓馬嫻熟,垂涎北方土地。

而宋朝卻實施妥協退讓的文化政策,逐漸其經濟重心轉移至南方。

這時不僅南方的人口和耕地佔宋朝領土、人口的三分之二,而且南方的賦稅收入也是宋朝財政的主要來源,“

南重北輕

”的局面已經成型。回顧經濟重心的轉移史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史,水路運輸以其運量龐大、耗時時間短從眾多的運輸方式之中脫穎而出。據記載,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工具——遠洋船舶,其載重量大多在200噸以上,而且其運輸商品有早期陸路運輸的奢侈品轉為與大眾生活相關的日用品。

據《宋會要輯稿》所載,宋初出口商品就有“金、銀、緡錢、鉛、錫、雜色帛、精粗瓷器”等數十種……可達二百種上下。

而且北宋絲織重心已經南移的基本態勢長江流域均已超過黃河流域

,南宋蔣祈《陶記》:“景德陶,昔三百餘座……其視真定紅瓷、龍泉青秘相競奇矣。

由此看來,經濟中心的南移導致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2.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眾所周知,經濟重心向南轉移後。賴以生存的小農經濟因地理環境、自然災害等原因逐漸勢弱,

取而代之的是以海路運輸為主的商品經濟的不斷髮展

,而且宋朝政府的主要的稅收收入都來自於商貿交易,宋太宗時期,商稅每年約收四百萬貫。宋仁宗期間甚至達到兩千萬貫。

由此宋朝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海上貿易繁盛的王朝。宋朝也因此獲得了“

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帝國

”的美譽。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推動了宋朝經濟格局的變遷,他們二者相互促進、相互成就。

宋朝政府也頒佈了一系列的政策來保證商品經濟的發展,宋太宗特許“

開封府三鼓後夜市不禁,十字大街,燈火通明,大小貨行,生意興隆二耍鬧去處,通曉不絕

”。在揚州、洛陽、成都、泉州等大都市中,同行的商業都組織成“商行”,商行的首領叫“行頭”。由他們解決貿易之間產生的衝突。

宋朝的商業部門型別齊全、分工細緻。相較於之前朝代,宋朝的規模更大、層次更細緻。

除了官辦的商業部門,民營手工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該朝的手工業多半呈“

前店後坊

”的樣式。而且民營手工業已經佔據主導地位。其中有不少的手工業者已經脫離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逐漸地開始依賴市場。這時,海上絲綢之路便應運而生。

3.海外貿易日益發達 與外界交流緊密

據《宋史》記載: “往時高麗人往返皆自登州,熙寧七年,遣其臣金良鑑來言,欲遠契丹,

乞改途由明州詣闋。從之。”

而且宋仁宗時期,新羅、高麗諸國,往年入貢,其舟船皆由登州海岸往還。因此,宋初以來,登州一直是與高麗、新羅通航往來海上航線,甚至還一度成為日本遣宋使來往的重要航線。

宋代對外貿易發達,貿易也多在海上進行,朝貢貿易是世界各國海洋貿易的主要方面。為方便貿易交流減少衝突,宋朝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來管理海外貿易。其中的市舶司掌“

諸國物貨航舶而至者

”,就是專門負責管理海外貿易的政府機構。

除了設立專門掌管海外貿易的機構外,宋朝皇帝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宋朝實行重文政策,提升知識分子的政治地位;同時,鼓勵科技發明和創造。表明他很重視科技事務。正是因為不同於前代的高度重視,才能讓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產生,這對於航海事業的發展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的技術發明不久就在絲綢之路上傳播開來,對水手們遠洋航行辨別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技術力量。也正是在航海上的廣泛應用,使指南針得到一次次改進,並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

宋朝海上絲綢之路,不僅體現了宋代海上對外貿易的發達,而且也體現了宋朝與其他國家物質貿易的繁盛,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絲綢、瓷器、茶葉等貿易品和其他土特產品的交流,

同時也承載著兩國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交流。

宋朝經濟結構改變:小農文明到工商業文明的轉變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不斷繁盛,在對外貿易的拉動下,宋朝的經濟結構開始逐漸向海外貿易方向轉變,這個轉變在經濟上的體現是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原有小農經濟的逐步瓦解。整個社會經濟結構逐漸呈現出一種新的演進方向-從小農經濟轉向商品經濟。

從單一的以農業為基礎的種植經濟過渡到以交換剩餘價值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和小農經濟的結合,使整個宋朝的經濟逐漸由封閉狀態轉向相對開放的對外經濟模式。並且由單一結構的農業經濟正在逐步轉化為農業和工商業並重的局面,開始步入“農商社會”階段。

這種“

農商社會

“雖然並沒有從根本上轉變中國的經濟結構,以種植業為基礎的小農經濟仍是基礎經濟,但是隨著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部門的成長壯大,以交換手工業產品為基礎的商品經濟逐漸勢大。這種經濟模式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密不可分,更需要藉助商品經濟。

細聊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後世延續 歷久彌新

如今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其中的“一路”就是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路線是在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條絲綢之路不僅僅被賦予經濟意義,而且它將會被融入全新的政治意義。

從經濟發展來講,它是一條能保證貨物便利運輸的通道。但是從政治層面來看今天的中國的“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就是這樣一條聯絡和溝通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道路,可以很好的促進和發展地區間經濟貿易的貿易。透過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進而實現人類名譽共同體的美好願景。

參考文獻:

《全球通史》

《宋史》

TAG: 絲綢之路海上宋朝貿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