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織金縣:金秋時節迎豐收 特色產業結碩果

由 織金正能量 發表于 家居2021-12-14

眼下,正值五穀飄香豐收季節,貴州省織金縣各地呈現一片豐收景象,銀光閃爍的塑膠大棚裡,澆灌設施齊全,蔬菜生長旺盛,忙碌不息的務工群眾,黝黑的臉上印出了豐收的笑容,洋溢著滿滿的喜悅。

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積極開拓思路,利用恆大援建大棚,大力發展以西葫蘆、白菜、茄子等蔬菜、瓜果為特色的“大棚農業”,做實做好“大棚經濟”,有效促進群眾就業增收,注入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金秋九月,在貓場鎮川硐村、四甲村、新寨村等地,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齊排開。走進大棚內,群眾正忙著採摘西葫蘆,裝箱、搬運、裝車,一片豐收景象。

務工群眾楊德秀介紹道:“今年這個西葫蘆長得好,主要是合作社管理得好。我們來做工,按照10元錢一個小時來計算,做多就得多,還可以照顧家庭”

“一個大棚的西葫蘆產量約1500斤,每棟大棚種植成本590元,產生收益2250元,純收益1660元,582棟大棚純收益達96。6萬元,可有效帶動300餘人就業。”貓場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楊梅說道。

近年來,織金縣貓場鎮把群眾增收致富作為全鎮的重點工作,依託恆大援建大棚,積極創新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引進經營主體。強化黨建引領作用,採取“鄉鎮聯合社+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管理模式。在該鎮川硐村、四甲村、巖腳村等大棚內種植秋季西葫蘆,由村集體合作社組織農技人員深入大棚進行技術指導,全力推進大棚經濟發展,增加群眾的收入。

忙收心不倦,搶種意方長。在以那鎮五星村,村民忙著將西紅柿、辣椒等蔬菜的枯枝移除大棚。

“一天有20多人在大棚裡務工,每天一人的務工費100元,全天可清理大棚40餘個。下一步,經營主體打算種植羊肚菌,翻犁、土壤消毒、起壟、種植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將大大增加了群眾的收入”以那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許元勇說。

據介紹,五星村大棚蔬菜基地是由恆大集團幫扶援建,規劃用地580畝,建設投入使用大棚497個、育苗中心1個、冷庫1個,硬化機耕道3000米、建設排水溝2000米、容積64立方低位蓄水池、水泵房,棚外灌溉管網系統,總投資2402萬元。

“這裡是以那鎮最大的壩區,面積500餘畝。過去由於壩區地勢低窪,排洪不暢,整個壩區常年被水淹著,連油菜、麥子等小季都無法種植,村民們稱為‘爛海田’”,五星村主任何會祥說。

自恆大援建大棚投入運用以來,“爛海田”變成了“致富田”。以那鎮透過黨建引領,合作社帶動,積極引進成都紅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大力發展培育特色高效農業,不斷提升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帶動全村522戶村民(其中種植大棚覆蓋497戶、育苗中心覆蓋25戶)及周邊群眾穩定增收,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保障。

正值秋高氣爽,瓜果飄香時節。站在馬場鎮現代農業綜合產業園依山而建的觀光臺放眼望去,上千畝的大陌壩區上,一棟棟白色的蔬菜大棚整齊排列,蔚為壯觀。大棚內,村民不是忙著採摘,就是忙著對蔬菜進行管護,一派繁忙的景象。

正在大棚裡勞作的李耀祥說:“我家土地入股產業園,每年每畝可分紅700元,平時務工每月還有3000元左右的工資,既能掙錢,又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多了”。

馬場鎮大陌綜合產業園共計建設投入使用大棚1055個,2018年引進織金豪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包發展蔬菜種植,園區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每年每畝保底分紅700元;園區覆蓋1057戶建檔立卡已脫貧農戶,每年每戶保底分紅1100元。目前,園區採用長短結合發展模式,930個大棚種植蔬菜(洋荷、小蔥、無藤瓜、青菜等),21個大棚種植食用菌,其餘104個大棚用於育苗。

據悉,恆大援建織金蔬菜和食用菌大棚從2017年12月份開始籌建,於2018年建設結束並投入使用,現能正常使用的大棚共6844個,已全部完成育苗、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等大棚種植,實現滿栽滿種。

下一步,織金縣將按照每個恆大援建大棚基地“一個專班、一本臺賬、一個經營主體、一個產業”即“4個1”要求統籌協調、排程、督促、推進全縣恆大援建大棚長效管理使用工作。由縣農業農村局、農投公司牽頭,各鄉鎮(街道)參與,組建技術指導服務專班,按片區進行技術指導服務,確保每一個鄉鎮(街道)有一個設施農業大棚技術指導服務隊伍,積極抓好龍頭企業、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和引進工作,動員,切實強化主體培育,進一步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廣大農戶的合法權益。

編       輯:汪佳志

來       源:織金融媒體

審       發:黃方華

TAG: 大棚恆大援建蔬菜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