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沉默藝術”與“山鄉文化”

由 一覽扶桑 發表于 家居2021-12-06

作者:青柳正規

外來文化對日本文化的侵蝕微不足道,這是事實。但是,這並不等於外來文化沒有來過。外國文化也傳到了日本,只是日本人沒有站在敵對的立場上一概排斥,而是婉轉地接納了它,讓它在不經意間融化在日本的傳統文化裡。

日本人沒有把外來文化當作異己分子來對待,而是把不期而至的外來文化視同為自家藥箱裡的一方小藥,不管有效沒效,先存起來再說。

總之,對待外來文化善於採取靈活變通的態度,這也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徵,而且是極具特色的地方。

從這個角度觀察日本文化,比如從平安末期到鎌倉時期,

運慶和快慶等著名佛像大師的作品就非常逼真,因為他們受到了中國當時流行的寫實主義藝術手法的影響。其後的宋代,以朱子學說為主的新儒學盛行一時,於是,日本又興起了“宋學熱”,以“五山文學”為代表的知性而高雅的文化漸漸繁榮起來。

運慶佛像

再說公元6世紀佛教剛剛傳入日本的時候,與日本原有的宗教之間並沒有發生明顯的矛盾衝突。佛教傳入後不久,便有了“神佛習合”之說,而且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佛教的寺院裡開始供奉守護神,豎起了“鳥居”,日本祖傳的神和來自大陸的佛形影不離,和睦相處。

還有大陸傳來的漢字,後來也用作“片假名”,到了平安時代又演變為“平假名”。

外來文化到了日本人手裡,經過充分的咀嚼和不動聲色的改造,最終為我所用,而且得心應手。在外國文化面前,日本人表現出的靈活性妙不可言。

即使在閉關鎖國之下的江戶時代,日本人對外來文化也表現得相當敏感。

當時,外來文化的傳播者為數不多,其中有朝鮮信使。他們一上岸,當地喜歡漢學的人們就帶著自己創作的詩詞,到通往江戶的道路兩旁的客棧登門拜訪,求其斧正潤色。顯然,這些當地人沒有把朝鮮信使當成外人,而是主動拜其為師,機動靈活地與其接觸。當江戶時代的大學問家新井白石名聲大振之時,日本的漢學也發展到了與朝鮮不相上下的水平。

戰後,日本沒有出現過嚴重的混亂局面。民主主義在日本生根發芽,在很大的程度上依靠的是日本人為我所用的靈活性。再加上日本人骨子裡就有的齊一性,因為日本人始終認為自己是單一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能夠讓民主主義在短時間內平安落地,其原因就在於日本人與生俱來的靈活性和齊一性,而這樣的國家在世界上也不多見。

1655年,狩野安信繪製的《朝鮮通訊使》,大英博物館藏

只可惜日本人養育的日本文化的特徵,日本人自己卻不求甚解。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在外國人面前能夠把日本文化的優點解釋清楚的人才,在日本十分緊俏。明治年間,曾有岡倉天心、新島襄和鈴木大拙等知名人士在國際上積極傳播日本文化和美術作品的價值,如果當今日本也有這麼一批如此務實的人物該有多好。的人才難得啊!美術作品也好,工藝品也罷,如果不把它的來龍去脈說得頭頭是道,日本文化就難以得到世界的理解。話雖這麼說,但不意味著日本的文化藝術晦澀難懂。事實也並非如此,

但凡是如日本文化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作品本身的話語不多。即屬於“沉默文化”。

從整體來看,西洋文化過於張揚,作品本身自我炫耀的成分較多。如繪畫之類的作品常與基督教結合在一起,借所謂教義之口灌輸於他人。

然而日本的美術作品,尤其是佛像等,總是目不斜視,默默不語。儘管其中也不乏描繪釋迦牟尼前世故事的作品,如法隆寺收藏的玉蟲廚子的“捨身飼虎圖”,但這畢竟不是日本美術的主流。人們對直接傳遞某種資訊或者表現某個故事情節的作品,通常持否定態度,至多是不置可否,或者對其寓意視而不見,徜徉在良辰美景、花鳥風月的世界裡。從缺乏針砭時弊的意味來看,日本文化當屬於性格內斂的文化。

法隆寺收藏的玉蟲廚子上的“捨身飼虎圖”

所謂沉默和內斂,如果換個角度來說,則意味著作者和觀眾之間相距不遠。本來,作者和觀眾之間心心相印,相互理解的成分較多,所以最終形成了有意省去煩冗說明的“沉默藝術”。

作者不必引經據典,觀眾自然心領神會,在這個前提下形成的文化便是日本文化。

性格內斂從不張揚的日本文化崇尚自然。這一特色在同時代的外國文化裡也有,只是日本更為突出。

1653年,號稱“世界最美靈廟”,耗時22年的印度泰姬陵竣工。在莫臥兒王朝的鼎盛時期,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紀念愛妻泰姬·瑪哈爾修建了這座靈廟。從世界各地應聘而來的能工巧匠各顯其能,落成後的泰姬陵美輪美奐,碧玉、翡翠、綠松石、瑪瑙等名貴寶石獨具匠心地鑲嵌在純白色大理石的外壁上,雍容華貴、高尚典雅的藝術風格令人歎為觀止。

泰姬陵落成大約30年後,巴黎近郊出現一座莊嚴宏偉的建築——凡爾賽宮。這座房間數量多達2300的宮殿富麗堂皇,讓所有到訪者驚歎不已。儘管其豪華程度足以彰顯路易十四的強大權勢。可是這座凡爾賽宮卻讓人看不出藝術的高尚。說得直白些,這是一座集炫耀和鋪張於一體的大宮殿。

就在泰姬陵、凡爾賽宮相繼落成的公元17世紀,日本建造了桂離宮。

桂離宮附近的桂川

這三座歷史性建築有一個共同之處,這就是從河裡引水,景區內池水盪漾。

但是,河水的引流方式和用途,這三座建築卻各有千秋,尤其是凡爾賽宮和桂離宮,可以說迥然不同。凡爾賽宮是採用超大型的揚水裝置,從遠離10千米以外的塞納河汲水,再透過長長的水渠將水輸送到宮殿。塞納河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到巨大的蓄水池裡,供噴水庭園使用。據說修建這座噴水景觀動用的勞力比整個宮殿還多。

桂離宮的湖水是從流經此地的桂河引來的,所不同的是桂離宮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地形將水彙集起來。一座座古樸典雅的歇山頂建築,錯落有致地點綴在湖邊。

與凡爾賽宮在沒有水源的地方構建噴水景觀的設計相反,桂離宮靈活運用了自然條件,不去驚動原有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空間。這座典型的日本庭園在設計上頗具匠心,處處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

桂離宮的湖水

這三座建築的區別暴露了各自不同的審美意識和藝術構思,並且告訴我們17世紀的世界是如何圓滿實現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在文化多樣性的維繫上,現在的我們與那個時代相比,究竟付出了多少。

我想,是日本源遠流長的山鄉文化孕育了桂離宮的美。京都是典型的盆地,中央地勢平坦,四周群山環繞,山腳下散落著許多寺院和神社,桂離宮、修學院離宮、金閣寺和銀閣寺也在其中。建築與自然在這裡邂逅,彼此熟悉,相得益彰,每一處景觀都以自己豐富的表情渲染著平原與山地結合部的自然變化。祥和安穩的自然環境呵護著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一處舒適溫馨的幸福家園!在歐美,最先竣工的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建築,是美國建築大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設計完成的考夫曼別墅,也叫落水山莊。

日本的山鄉文化不僅反映在寺廟神社等建築上,花鳥風月的畫作和“和歌”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山鄉文化的影子。

到了江戶時代,雖然源於江戶的“町人文化”漸漸走紅,但是,與撫育了山鄉文化的大自然友好相處,仍然是日本基層文化的一個良好習慣。

“沉默藝術”與“山鄉文化”

圖書介紹:

https://baike.baidu.com/item/日本如何文化立國/24181550?fr=aladdin

(本文節選自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閱讀日本書系”之《日本如何文化立國》,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社。文中圖片均來自維基百科,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

TAG: 日本文化桂離宮外來文化凡爾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