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溫酒斬華雄,煮酒論英雄,酒為什麼要熱著喝,白酒熱了好喝麼?

由 川釀酒師 發表于 美食2021-04-26

小的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爺爺做農活、奶奶做家務。每天都是奶奶把飯菜做好,酒剛一燙上爺爺剛好進門,不早不晚剛剛就那麼好!

長大後就特別喜歡看古裝劇。水滸、三國各個版本的看了好幾遍,最近又把大秦帝國從第一部開始擼了兩遍。發現古代人喝酒很多時候都是喝熱的,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喝酒卻要加冰塊呢?是酒變了、人變了,還是喝酒的方式變了呢?

有句俗話,叫:涼酒傷肝、熱酒傷胃、沒酒傷心。其實傷心是扯淡的,但是涼酒傷肝、熱酒傷胃是真事兒。我們一條一條的捋一捋,你就知道為什麼以前喝酒都要燙一下了。

古代喝酒為什麼要燙?

我們現在喝的白酒是蒸餾酒,是元朝開疆拓土打到歐洲,從東亞地區把蒸餾酒技術帶回中國,而元朝之前喝的酒只不過是發酵酒,就是今天的黃酒、米酒。

無論是大秦帝國、水滸還是三國,其實年代相差的還是比較久遠,從春秋戰國拉到宋朝。但是電視劇裡面看到的是:三部電視劇裡面的人喝酒都是要加熱的。為什麼呢?難道是熱了口感好麼?

古時候發酵、殺菌技術是有限的,那時的黃酒、米酒也沒有今天黃酒、米酒的酒精度數高。通過出土文物和史書記載,再經過大量的實踐辯證,元朝以前的酒最高也就六七度。一般老百姓自家釀的酒也就三五度,跟現在的啤酒差不多,身體強壯、酒量大的還真的只會喝飽不會喝醉的。

因為酒屬於發酵食品(飲料),而幾度的酒精濃度,對於大部分細菌、雜菌是殺不滅的。

結論是:古代人喝酒加熱,是為了殺菌。你猜對了麼?

開篇提到了我的爺爺,基本上喝酒都要燙一下。我爺爺喝的可是蒸餾白酒,那個年代白酒是不需要降度、勾調的,酒精度最低都在60度以上。

蒸餾酒本身就是經過高溫加熱的,再加上60度以上的酒精濃度,白酒裡基本可以排除有什麼細菌、雜菌、病毒這類微生物。

既然白酒不需要透過加熱進行消毒、殺菌了,為什麼我爺爺那個年代的人喝酒還要燙一下呢?

這裡就要說到:涼酒傷肝的事兒了。

我們喝酒的目的,是為了攝入酒裡面的乙醇。而任何酒在發酵過程中都會存在一定量的甲醇,透過蒸餾,一部分甲醇也會殘留在酒裡。

如果是單純的乙醇,只要你能喝的下,喝完之後不會出現口乾、頭疼的感覺。但是酒裡面的甲醇如果過量的進入體內,就會讓你口乾舌燥、頭痛欲裂。攝入過量的甲醇,甚至可以導致失明,嚴重的當場就見馬克思了。當然甲醇不僅對神經系統傷害比較大,對肝臟的損傷也是比較大的。

從物理學角度分析,甲醇沸點低於乙醇,乙醇的沸點又低於水。所以透過低溫加熱,或者一年以上的存放,酒裡面的甲醇就會逐漸的揮發。

結論是:長輩人喝酒加熱,是為了去除酒裡面的甲醇。

當然,我爺爺自己肯定也不知道喝酒為什麼要燙一下,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甲醇、乙醇什麼的。只是看到長輩人喝酒要燙一下,自己理所當然也就跟著燙著喝嘍!

現在年輕人喝酒為什麼不燙了,反而要加冰呢?

是啊,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十幾年前我就有了,後來才知道,還是有幾方面原因綜合所導致的。

現在的酒透過技術把甲醇去掉了

對於現代工業來講,想把酒裡面的甲醇去除掉,是輕而易舉的事兒。沒甲醇了,也就不需要燙著喝了。傷肝的問題解決了,你再燙著喝可就傷胃了。

★現在的酒禁不起燙

以前的酒都是純糧酒,燙完之後喝著更柔順、甘冽,不喝酒的人聞著都是濃濃的酒香。

現在很多酒都是酒精勾兌的,要加一堆的新增劑,白酒合法的新增劑就有一百多種。這種酒不燙你喝著還是說得過去的,你要是TM一燙,就原形畢露了。聞著都是臭的,哪還有心情往肚子裡咽呢?

所以,真金不怕火煉,好酒不怕燙。酒好不好,燙一下就知道了。

★生活節奏快,燙酒的儀式感消失了

現在保留燙著喝甚至煮著喝的酒還有,比如黃酒、米酒、清酒。但是隻侷限於特定的場景和地區。

在日本,或者在比較正式的日式料理餐廳裡,燙酒喝還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有液體蛋糕之稱的黃酒,中國的國粹,在中國賣的不好,在日本反而賣的很好。

另外就是上海、江浙地區,喝黃酒並且燙著喝的人還是不少的。甚至一些年輕人也在迴歸,燙一壺黃酒,就著茴香豆,有沒有孔乙己的既視感?

成都有一家黃酒館,就在芳草街附近,我去果好幾次。黃酒煮冰糖,就著原味兒的葵花籽,很有年代感。喜歡的朋友我請客哈!

★自我、個性化喝酒

以前不管喝酒還是做其他事情,我們這代人都是循規蹈矩。父母、長輩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學,甚至都不問為什麼!

現在的年輕人可不一樣咯,資訊大爆炸、知識爛大街。衣、食、住、行,都要追求個性化,錢要花的與眾不同才行。

茅臺加冰塊、威士忌兌冰紅茶、葡萄酒兌雪碧……

總之酒是喝在我自己肚子裡,我怎麼高興怎麼嗨皮就怎麼喝。

TAG: 喝酒甲醇黃酒為什麼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