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造車大門正在關閉,埃安給出了“最後入場券”的價格

由 錦緞 發表于 美食2022-12-31

中國新能源造車的大門正在緩緩關閉。這樣的觀察,來自於近期一則產業要聞:10月下旬,廣汽集團公告稱,旗下電動車品牌埃安完成A輪183億融資,向53名戰略投資者釋放17。72%股份,投後估值過千億。

2022年歲末,產業已從早年的喧囂趨於成熟,埃安A輪融資的完成,基本為本土造車給出了“最後的入場券”價格:不算做到千億估值所需的沉沒成本,兜裡沒有兩百億現金,續不上VIP牌桌的流水。

埃安此番183億融資,說明其資金飢渴程度同時,再度印證電動車是一個重資本開支的產業,試錯成本極高。之於埃安自身而言,一個問題接踵而至——

收下這筆近年來國內新能源車企最大單輪融資,埃安憑什麼、值不值?

01“確定性”

我們看到,同樣是背靠國有大廠、同樣是A輪融資、同樣是國資主導,但不一樣的是埃安超180億元的融資規模,使其以千億估值的身份脫穎而出。

圖:傳統車廠子品牌融資情況,來源:網路

當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埃安車型的暢銷,相比於上述月銷一二千輛車的新能源品牌,如今埃安的月銷量已逼近3萬輛車(11月銷量 為28765輛)。

對此,無論是埃安的管理者還是此輪的投資者,對這一輪鉅額融資的達成,均以埃安有著較強的確定性予以解釋。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一“確定性”的解釋呢?

【1】卡位

目前埃安有四款車型,分別是定位緊湊型轎車和SUV的Aion S/Y,售價介於13萬元-20萬元;以及定價更高的緊湊型SUV Aion V,售價在18萬元-27萬元之間;還有一款更高定位的中性SUV Aion LX,價格在28萬元-47萬元。

在如今的3萬輛/月產銷量中,約85%的產銷率都集中在緊湊型車Aion S/Y中,且這一產銷率在過去一年時間中表現穩定。

圖:13-20萬元純電車型銷售榜單,來源:懂車帝

上述銷量榜單顯示,在過去一年(21年10月-22年10月)的時間裡,埃安是在緊湊型純電車中能夠做到與比亞迪分庭抗禮的唯一車企。

而目前埃安還處於超負荷產銷的運營狀態,一廠20萬產能的利用率接近150%,2022年前三季度銷量已超過18萬輛,隨著10月二廠(20萬輛/年)的投產,埃安2022年整體的銷量有望達到27萬輛-30萬輛,這意味著埃安在緊湊型純電車領域的產銷規模還會得到擴充。

無論是整體汽車市場,還是新能源細分市場,埃安所處的“緊湊型純電車型”是市場規模最大、變化也最劇烈的車型細分領域。可以說,目前其已經成功卡位這一最大細分市場。

圖:新能源細分市場情況,來源:乘聯會

圖:新能源純電/插混市場佔比情況,來源:乘聯會

造車大門正在關閉,埃安給出了“最後入場券”的價格

圖:整體轎車市場結構佔比情況,來源:乘聯會

造車大門正在關閉,埃安給出了“最後入場券”的價格

圖:整體SUV市場結構佔比情況,來源:乘聯會

【2】品牌力

事實上,要做到和比亞迪一同卡位這一細分市場並不容易,與埃安原本有著一樣品牌定位的幾何汽車,已經在過去幾年的較量裡愈發被壓制,不得不向下推出售價更低的車型。

幾何的主流車型為緊湊型定位的幾何A/C,這類似於埃安的Aion S/Y和比亞迪的秦Plus EV和元EV,其售價也在13萬元-20萬元。

造車大門正在關閉,埃安給出了“最後入場券”的價格

圖:各車型銷量比較,來源:搜狐汽車

造車大門正在關閉,埃安給出了“最後入場券”的價格

圖:各車型銷量比較,來源:搜狐汽車

但激烈的競爭導致近年來,幾何A/C車型的合計月產能一直未能突破萬輛關口,錯失了持續夯實這一細分市場品牌影響力的視窗期。

而為了取得更多的品牌銷量,2021年底幾何推出了售價介於7萬元-8萬元的小型純電SUV——“EX3功夫牛”車型,但已於今年6月停產,8個月的時間共計銷售約1萬輛;之後此車型變為幾何E,售價為8萬元-10萬元,月銷量在5000輛上下,但10月下滑至1500輛。

幾何的境遇讓人遺憾,在面對比亞迪和埃安相關車型的持續放量的情況下,其不得不降低品牌調性以尋求品牌降維所帶來可能的銷售起量,但幾何品牌也沒有取得其設想的效果,一是因為幾何品牌本身也並不具備品牌影響力,二是國內10萬元以下的電車市場的競爭更激烈。

背靠吉利汽車集團的幾何,硬實力並不輸於背靠廣汽集團的埃安,但卻沒能在這一細分市場上坐穩,這反向說明埃安品牌在該細分領域的影響力穩固,一來其銷量能夠匹敵電動垂直一體化的比亞迪EV,二來沒有透過價格戰來消耗品牌的消費認知力。

所以,當消費者在這一價格段選購電動車時,埃安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品牌。

【3】抗打擊能力

除此之外,埃安在面對高維品牌的降維打擊時,也有不錯的表現。

小鵬緊湊型轎車P5的原售價介於18萬元-23萬元之間,如今終端已有1。4萬元的優惠,最低價格已經來到16。6萬元,已經殺入Aion S的價格段;而小鵬緊湊型SUV G3也同樣有1。4萬元的終端優惠,起步價也進一步下探至15。5萬元。

但在過去一年的市場表現中,Aion S/Y的銷量完全沒有被小鵬P5/G3的下探所左右,反倒是後者銷量難見起色。

造車大門正在關閉,埃安給出了“最後入場券”的價格

圖:各車型銷量比較,來源:搜狐汽車

造車大門正在關閉,埃安給出了“最後入場券”的價格

圖:各車型銷量比較,來源:搜狐汽車

以“新勢力”智慧化代表公司的鎩羽來看,埃安確實在這一價格帶具備獨到的產品力和品牌認知度。

所以,埃安在緊湊型市場的基本盤顯得非常穩固,未來隨著電動車中樞價格的逐步下探,緊湊型電動車市場必然會實現更大規模的擴容。在這過程中,埃安將“確定性”迎來規模效應,成為這個階段重要的紅利分享者。

以國資為代表的長期投資方,想必對此是有“確定性”把握的。

02 “可能性”

當然,受電動車“3萬美元效應”的影響( 詳見前文《電動車的“3萬美元效應”》 ),行業價格中樞的有效下探可能還要持續3-5年的時間。如果僅是從財務盈虧的角度來看待這一“確定性”,埃安短期內還很難盈利,但只要做到成功卡位並保持品牌力,扭虧大機率也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全球電動車企實現盈利的也只有年產銷過百萬輛的特斯拉和比亞迪,前者走的是高品牌溢價的運營策略,後者是“混動+平價”的發展路徑。2022年埃安的產銷量估計能夠逼近30萬臺的水平,但其“純電+低價”的發展模式註定會推後它的盈虧時間點。

一來因為原材料成本未來3年左右的時間都難現拐點;二來埃安不像比亞迪能夠垂直一體化,他的成本支出將更高;三是明年補貼政策全面退坡,新能源目前30%的滲透率可能在2023年不會繼續發生大的提升。

造車大門正在關閉,埃安給出了“最後入場券”的價格

圖:埃安銷量目標,來源:網路

按照埃安的目標計劃,2023-2025要實現60萬輛和100萬輛的銷量,還是有不小困難的。

當然,埃安也在向上做努力,例如高定價策略的緊湊型SUV Aion V( 售價18萬元-27萬元 )以及高定位的中型SUV Aion LX( 定價28萬元-47萬元 ),在過去一年時間裡,對整體銷量並沒有起到根本推動作用。

造車大門正在關閉,埃安給出了“最後入場券”的價格

圖:各車型銷量比較,來源:搜狐汽車

無疑,這個價位的主導者還是特斯拉和比亞迪,除此之外,還包括一眾新品牌的眾多產品車型。事實上,埃安向上突破不盡如人意也並不意外,縱觀中外商業史,大眾消費品牌完成品牌的高階躍遷的商業案例,可能不過屈指可數。

但,這並不意味著埃安實現高階化的大門就此關閉,在一個還處於穩步崛起的新興市場中,市場的包容度和接受度都比較高,新品牌的試錯還是相對( 存量市場 )要低得多。

現在埃安的優勢在於,其“緊湊型市場”的基本盤很穩固,其有能力、有基礎向高階市場發起挑戰,這應該是其推出高階品牌Hyper( 昊鉑 )以及高階純電平臺AEP3。0的大背景。

【1】“老套路”的再擇時

造車大門正在關閉,埃安給出了“最後入場券”的價格

圖:埃安超跑Hyper SSR,來源:網路

Hyper品牌的首款車型是超跑Hyper SSR,售價在120萬元-170萬元之間。當然,超跑的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實際利益。

埃安所要表達的是,一來自己具備技術儲備,如果僅是從車輛的效能引數維度來衡量體現車企的knowhow,埃安不輸於知名品牌,並且要區別於其他同陣營車企;二來是向外界傳達埃安的發展已經率先來到另一個階段,已經擺脫了品牌的溫飽問題,下一步是謀求更高維度的市場表達,實現品牌的量價齊升。

更重要的是,釋出超跑這一招並不新鮮,甚至可以說是俗套。但合理的擇時能夠將這一老套路效用最大化,因為在不同的市場時期和企業發展階段裡,“超跑”這一招只能用一次。

我們知道,觸發電動車市場的是特斯拉,而啟用特斯拉的是他的Roadster超跑;率先將中國電動車品牌拔高的是蔚來,蔚來品牌高階心智的確立離不開其超跑EP9;吉利汽車在全球“買買買”,在電動化的初期也欲透過高階跑車品牌Polostar“極星”切入電動車領域,但受限於市場階段,這一品牌策略基本失敗。

但如今的新能源已經來到30%的高滲透階段,“超跑”在這一階段就是提升品牌力,實際上國內有兩家車企看中了這一時間點,另一個就是比亞迪,車圈早已傳言“鷗翼式車門”“百萬售價”的比亞迪超跑,如今已被埃安Hyper搶先發布。

超跑的意義就是率先亮肌肉,比亞迪如果再高調發布其超跑,必然在各個技術引數層面拿來與Hyper作對比,等於是借比亞迪的品牌力宣傳埃安Hyper品牌。

所以,高階化這一招,埃安搶得了先機。往後,Hyper品牌大機率會在30萬的價格段上推出大眾車型,幫助埃安實現量價齊升。

儘管不確定最終的市場效果,但埃安已開始了高階化的發展鏈路,已經從原有陣營中脫穎而出了,這是埃安的第一個“可能性”。

【2】品牌力+增程

式or混動=高毛利?

進一步看,如果埃安進入到30萬元-40萬元的價格段區間(無論是Aion品牌還是Hyper品牌),在技術路徑上也就有了另一個選擇——混動or增程,這是埃安的第二個“可能性”。

之所以會有這個可能性,主要是因為插混市場的高增長,以及單車能夠獲得更高的毛利率。

要知道,長期被“不賺錢”所嘲諷的比亞迪正式依靠DM-i產品的火爆,今年來其毛利率和淨利率得到大幅改善;而新勢力中最接近扭虧的就是理想,其10萬產銷量的增程式大單品理想ONE能夠實現“22%的毛利率和近0%的淨利率”,這對於未來規劃60萬產能的埃安來說,有機會讓其實現快速盈利的可能。

造車大門正在關閉,埃安給出了“最後入場券”的價格

圖:新能源市場暢銷情況,來源:乘聯會

這裡更傾向於認為( 或者說是我們的建議 ):增程式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在於增程式的成本可能更低,並且技術門檻沒那麼高,而消費市場的認知已經被理想ONE產品所洗禮,獲得了“可鹹可甜”使用者使用情況的認可。並且,理想正處於產品瓶頸( 向純電動破局 )之中,市場的留白機會更大。

而反觀混動技術,在比亞迪DM-i超級混動的勢頭下,留給其他廠家的空間有限,其混動代言人的地位一時難以撼動。所以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埃安沒必要在這一領域和比亞迪硬剛。

事實上,完成混改之後,埃安自身的決策空間將更充裕,也更容易針對市場的結構變化做出反應。

廣汽集團旗下最大的“現金奶牛”就是與豐田和本田的合資廠,年貢獻百分之八九十的利潤,所謂船大難掉頭,裡面的管理、技術、供應方、利益等系統調配具備複雜性。而這也是上汽集團、東風集團等老牌大廠所遇到的轉型問題。

更何況,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也都開始在15萬元-30萬元區間推出他們的純電車型,儘管混改之後的埃安仍然可以據守在這一價格段,但作為廣汽集團跨向新能源的唯一代理人,埃安揹負著品牌突圍的使命,並儘可能地證實自身商業模式和效益的可行性。

03結語

以上,從埃安的“確定性”和“可能性”,看此次183億元的融資和千億估值,只要埃安能夠守住現在的銷量榜單和市場份額,就意味著埃安一條腿已經邁入未來新能源的核心陣營行列。

相比於嵐圖、智已、阿維塔的“不確定性”,這個價格似乎值得一賭。

TAG: 埃安品牌萬元車型緊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