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湖南特色美食—檳榔(湘潭)

由 嚮往心中的生活 發表于 美食2021-12-07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湖南湘潭的美食(檳榔),據說全國80%的醃製檳榔都產自湘潭,像大家熟悉的(張新發,胖哥,七妹,小龍王,雄究究)等等,種類十分之多,給大家介紹一下湘潭醃製檳榔的歷史,“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交朋結友打園臺,避瘟開胃解油性。”這是一首流傳在湘潭街頭巷尾的民謠,生動地反映了檳榔與湘潭人民和湘潭食文化的不解之緣。檳榔,作為一種小吃食品,已在湘潭生根發展達三百餘年的歷史,據《湘潭市志》介紹:一六五0年(順治六年)正月,清兵在 湘潭屠城 九天,縣城人口數萬,所剩戶不上二、三十,人不滿百口。有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得一老和尚 嚼檳榔 避疫之法收屍淨域,從此嚼檳榔習慣也就陸續延續下來。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內居民患臌脹病,縣令白景將藥用檳榔分患者嚼之,臌脹病消失,爾後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隨嚼之,久而成習。

此圖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刪除。

檳榔的發源地在海南,嶺南一帶,古文有記載: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有“紅潮登頰醉檳榔”之句。明代李時珍對檳榔則有詳盡的描述:“檳榔子既非常,木亦特異,大者三圍,高者九丈……但性不耐霜寒,故不得北植。”其大者三圍,高者九丈,如此巨大的檳榔樹,無疑使我們想起《採檳榔》一歌:“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嚐……”。這優美豔麗的曲調,令人有無限遐想。性不耐霜寒,不得北植,所以,海南及嶺南是檳榔的發源地。古書《山海經》中還曾有“黑齒國”的記載,即因檳榔的汁液呈紫紅色,嚼檳榔日久會使人牙齒變黑。

發現檳榔之初,並非嚼食而是藥用,有祛痰止咳、消食醒酒、寬胸止吐、驅蟲等作用。以後才漸漸發現因可嚼食而獨具魅力,這也是它流傳至今,頗富生命力之故。

檳榔鮮品青綠而堅,不能嚼用,需加工成黑褐色後切瓣點上膠狀心子方能嚼食。一棵檳榔之好壞固然與產地及肉厚紋細有關,但點“心子”就大有學問了,如薄荷香型,桂花香型,芝麻、桂支油,石灰檳榔等等。

嚼檳榔何以會“醉”、會臉發紅呢?據醫家推斷,一是檳榔本身所含之生物鹼,二是點檳榔的“心子”中含石灰汁、飴糖、酒、香精等混合物,二者共同作用於人體,引起植物神經興奮所致。

有人問,假如檳榔嚼後吞進肚裡會咋樣?筆者曾遇到過一北方小青年,他初來湘潭

見別人嚼檳榔很有味,於是也買了一小瓣檳榔嚼後霸蠻吞下(他不知道不能吞食),但事後二日隨大便排出。而如果檳榔個子大吞了下去,那則有麻煩了。小作認為檳榔適當食用還是不錯的,但吃的太多對口腔不好,牙齒會被磨平,牙齒會變得很敏感,吃不了刺激性太強的食物,對於美食愛好者來說,不能品嚐其他美食,無疑為一棵樹放棄整片森林。

TAG: 檳榔湘潭心子美食臌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