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麵食的種類有哪些呢?有句話說的好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包餃子

由 記錄生活點滴的小李子 發表于 美食2021-12-07

2002年,在青海省的民和喇家遺址,考古人員出土了一碗古老的麵條。有多老呢?根據檢測,這碗麵離現在足足有4000年之久。當然,和我們現在用小麥麵粉做的麵條不一樣,這是一碗由小米麵和黍米麵做成的麵條。更有意思的是,在麵條樣品中,科學家還檢測到少量的油脂、類似藜科植物的植矽體,以及一些動物的骨頭碎片,說明這碗麵還有配料,有點兒像我們今天吃的肉臊子面。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像面這樣的主食,是人們日常飲食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碗麵條的發現,神奇在哪兒呢?根據日本學者之前的研究,中國古代麵食開始的時代,距現代最多也就2000年左右,吃麵真正普及,更是要在唐代以後。這麼一算,青海發現的這碗麵,把中國人吃麵的歷史,硬生生往前推了2000年,當然令人震驚啊。不過,這只是個特例啊。中國古代文獻關於麵食的記載,確實是從漢朝才開始出現。漢代有位大文學家揚雄,他寫了一本語言學著作叫《方言》,就是我們今天講方言的那個方言,其中提到了餅,燒餅的餅。這個餅就是對所有面食的統稱。這種叫法一直到宋代都是這樣的,宋代的黃朝英說:凡是用面做的食物,都叫餅。用火燒的叫燒餅;用水煮的叫湯餅;用蒸籠蒸的叫蒸餅。

我們現在一提起面,首先想到的就是麵條,麵條在古代叫做索餅。索,像繩索一樣,一條一條的。麵條要用水煮,那就是湯餅的一種了。它至少在魏晉時期就有了。三國曹魏時期有位大名士叫何宴,是個大帥哥,風度翩翩,面板特別白,以至於當時的皇帝魏明帝,老懷疑他在臉上抹了粉。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魏明帝在炎熱的大夏天,賞了何宴一碗熱湯餅,可能就是一碗麵條,讓他當著自己的面吃。何宴吃得滿頭大汗,不斷用袖子擦臉上的汗,可是臉依然是那麼白,魏明帝才知道何宴這是天生的。魏明帝堂堂皇帝,測試人家有沒有塗脂抹粉,也夠無聊的,不過這個故事倒是說明,當時已經很流行吃麵了。

魏晉時期,另一種重要的麵食也出現了,那就是饅頭。當時有一位美食家叫何曾,生活非常奢侈,他喜歡吃蒸餅,就是用蒸籠蒸的麵食,而且蒸餅上必須裂開十字形的裂紋,他才吃。有裂紋的蒸餅,相當於現在的開花饅頭了。肯定是經過發酵之後再蒸的,鬆軟可口,容易消化。據傳說,饅頭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攻打南蠻,征討孟獲,有人對他說,南蠻這個地方的人,祭祀禱告的時候,要殺人,用人頭來作為貢品。諸葛亮覺得這樣太殘忍了,他用面,包裹豬肉羊肉,模仿人頭的樣子,做成了饅頭,用來祭祀。傳說是真是假我們不清楚,但是饅頭確實和祭祀有關,一直到明代,朝廷祭祀功臣廟的時候,還要用饅頭作為祭品。此外,從這個傳說也能看到,古代的饅頭,有點兒類似我們現在的包子,它是有餡兒的。因為是用蒸籠蒸的,所以在唐代,饅頭也被叫做“籠餅”。到了宋代,饅頭成了人們最喜歡的蒸制面食。大家看《水滸傳》裡,武大郎走街串巷賣的炊餅,其實就是饅頭。當時饅頭的餡兒,種類也很多,有羊肉餡、魚肉餡、蟹肉餡兒等等。

在唐代,像饅頭這類的蒸餅依然受人們喜歡。武則天當權的時候,有位叫張衡的官員,他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靠慢慢做官積攢資歷,才成了一個四品官。只要再進一步就是三品了,能進入高階官員的行列。一次退朝回家的路上,他看見路邊有新出籠的蒸餅,忍不住買了一塊。騎在馬上邊走邊吃,結果這事兒被御史知道了,覺得有損官員儀容,就彈劾了他,害得他沒能升遷。張衡為了貪吃倒了大黴,不過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在唐朝,蒸餅已經是一種很大眾化的食物了,在路邊都有小販售賣。唐朝人更喜歡的是胡餅,胡餅在漢代就傳入中國了,在唐代尤其盛行,包括油餅、肉餅、芝麻餅等很多種。顧名思義,唐代賣胡餅的,大多是西域的胡人。一直到晚唐的唐文宗年間,日本有個圓仁和尚,來中國求法學習,他在長安的寺廟裡吃到了胡餅,還說在當時,無論是出家人還是普通人,都喜歡吃胡餅。

宋代開始流行吃包子。包子有餡兒,製作方法和饅頭類似。大中祥符八年二月,後來成為宋仁宗的趙禎出生了,這個宋仁宗就是《清平樂》裡王凱扮演的北宋皇帝趙禎。他的父親真宗皇帝十分開心,賞賜給大臣們很多包子,大臣們開啟一看,啊呀,這包子的餡兒都是金銀珠寶。皇帝的賞賜真是既別緻又大氣。

麵食的種類有哪些呢?有句話說的好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包餃子

南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記載了一個更有趣的包子故事。有個人在京城買了一個小妾,這小妾說,她是蔡京蔡太師府裡做包子的。有一天,這人讓小妾做包子,小妾說她不會做。這人就奇怪了,你不是說自己是蔡京廚房裡做包子的嗎?怎麼又不會做了?小妾回答說:我是做包子的廚房裡,專門負責切蔥絲的。這則故事本來是要表現大貪官蔡京的生活是多麼奢侈,做包子都有專業團隊,分工這麼細緻。不過也表明宋代包包子的水平已經很高了。說到這兒,你肯定納悶兒了,古代饅頭和包子這麼相似,到底有什麼區別。這區別還是有的,包子呢,是裡邊兒的餡兒多,外面的面少,主要是吃裡邊的餡兒,而且包子的餡兒可以是葷的,也可以是素的;饅頭呢,個兒頭更大皮更厚,餡兒必須是肉餡兒,主要以吃麵為主。大概到了明代晚期,饅頭就沒有餡兒了,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包子呢,還是老樣子。

麵食的種類有哪些呢?有句話說的好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包餃子

現在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似乎是南方多吃米,北方多吃麵。這種區別在一千年前的宋代就有了。那會兒南方人就不大吃麵,還有個說法,說是當年達摩老祖來中國傳法,看到有人吃麵,就上去把人家的飯碗給打翻在地,還訓斥說:怎麼能吃這種殺人的東西呢?意思是說面裡有劇毒,吃了會出人命。這個故事當然很荒唐了,如果面真的有毒,那麼經常吃麵的北方人為什麼不中毒呢?宋朝人的解釋是:小麥這種食物有熱毒,但是北方有霜雪啊,小麥的熱毒經過霜和雪,就被化解掉了。南方小麥不大能遇到霜和雪,於是就有毒。其實我們知道,南北飲食習慣不同,主要是作物不同,南方多水稻,自然以稻米為主食,北方多小麥,那面就成了主食,和什麼熱毒不熱毒的,真沒什麼關係。

麵食的種類有哪些呢?有句話說的好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包餃子

關於麵食,我已經說了麵條、饅頭、胡餅、包子,好像還缺點兒啥,對了,餃子!郭德綱說:好吃不過餃子,好玩兒不過包餃子,尤其對北方人來說,逢年過節不吃頓餃子,那算什麼過節。按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裡的說法,餃子也叫“角子”,角落那個角。在宋代就有了,當時有什麼水晶角兒、煎角子。錢先生解釋說,之所以叫角子,是因為餃子的形狀像野獸頭上的角。不過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認為,角子的角,就是打包的意思。比如宋代劉昌詩在《蘆浦筆記》裡說:包裹謂之打角。這兒的角就是包裹、打包的意思。那麼角子,就和包子意思很像了,用麵皮把餡兒包起來。不管餃子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吧,總之餃子這種食物,在明朝那會兒,就已經非常流行了,一直到我們現在依然備受喜愛。

說完了餃子,古代麵食的幾大門類,我們也算大致瞭解了,當然了,細數起來,麵食的種類是說不完的,看看現在的各種炸醬麵、熱乾麵、牛肉麵、臊子面、油餅油糕,等等等等,就知道中國麵食有多豐富了,我只能掛一漏萬,挑重點和你聊聊。好了,關於古代麵食這些事兒,我就和你聊到這裡,喜歡的點贊評論關注哦!

TAG: 包子饅頭餡兒麵食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