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科普雲南 | 奇菌滇寶· 黑紫紅菇與毒菌亞稀褶紅菇

由 中國食品安全報社雲南記者站 發表于 美食2021-07-17

本文轉自玉溪學習平臺和雲南省疾控中心。

編者按:易門古稱“仙源”,地處滇中昆明、玉溪、楚雄三州市交界處。這裡山川秀麗,地形地貌多樣,立體氣候特徵鮮明,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森林資源較為豐富,為野生菌生長提供了優良的環境,野生菌也呈現出非常豐富的物種多樣性。

易門的野生菌多達400種以上。這些種類繁多、形態顏色各異的野生菌多發生於半溼潤常綠闊葉林和暖性針葉林,其中尤以雲南松林中發生的野生菌最具代表性,常見類群有牛肝菌類、紅菇類、乳菇類、口蘑類、塊菌類、雞油菌類、地花類、革菌類、蟻巢傘類等。而經濟價值較高的白牛肝菌Boletus bainiugan、紅蔥Lanmao aasiatica、白蔥Butyriboletus roseoflavus、乾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塊菌Tuber indicum、雞樅Termitomyces spp等,在易門本地大多已實行“包山養菌”措施,這有利於提升野生食用菌品質,同時對生態環境保護與野生菌持續健康發展也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另外在旱冬瓜林、板栗人工林、竹林中也有少量野生菌發生。而在藍桉人工林、乾熱河谷稀樹灌草叢中,由於土壤板結、乾燥等原因存在,極少有野生菌出現。

豐富的野生菌資源,為發展食用菌產業提供基礎資料支撐,在資源利用和發展方面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同時,對大眾正確全面瞭解易門野生菌、特別是最受關注的野生食用菌,具有很好的科普和宣傳作用。

今天要帶大家瞭解的是黑紫紅菇。

形態: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直徑4~9cm,扁半球形,後平展,中部下凹,紫紅色、或暗紫色,中部色深,溼時黏,幹後光滑。菌肉白色,表皮下淡紫紅色。菌褶白色,後期乳黃色,較稀,直生,等長。菌柄長2~8cm,粗1~3cm,圓柱形,白色。擔孢子無色,近球形,具小疣或小刺,7~9μm×7~8μm。

價值:

食用。

生境:

生長於針葉林中地上。

難識別的毒菌——亞稀褶紅菇!

亞稀褶紅菇,又稱為火炭菌,

是我省野生菌中毒死亡率較高的毒菌之一。近年來,雲南省每年均發生多起因誤食亞稀褶紅菇中毒及死亡的事件,

中毒病死率可高達70%以上

。導致中毒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是該菌與多地老百姓經常採食的

紅菇屬中的其他種類如稀褶紅菇、密褶紅菇外觀極為相似

,老百姓都稱為火炭菌,很難從外觀形態上將它們區分開來。因此,預防亞稀褶紅菇中毒的最佳辦法是

最好不要採食這類菌子!

亞稀褶紅菇的形態特徵:

分佈:

我省多地均有分佈。一般夏秋季7月上旬至9月下旬在馬尾松與栲樹等山毛櫸科植物的混交林中地上分散或成群生長。

形態特徵

亞稀褶紅菇的菌體中等大小。菌蓋表面呈灰白色、淺灰色至煤灰黑色,成熟後常向上反捲,邊緣無條稜。菌肉呈白色,受傷後易變紅色而不再變黑色。菌褶白色,受傷後變紅色,菌褶厚,稍密至稍稀疏,不等長,脆而易碎,直生(菌褶與菌柄相連)。菌柄粗短,圓柱形,汙白色、淺灰白色至灰黑色。成熟過老後整個菌體都會變成煤黑色。

中毒表現及處理

誤食後發病快,

在1小時內出現症狀

。開始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現象,24小時後,出現全身乏力明顯,肌肉痙攣性疼痛,胸悶、心悸,呼吸急促困難。血尿或血紅蛋白尿,出現醬油色尿液。最後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中毒後應立即就醫,

目前尚無特效解毒劑

,只能對症處理。

圖1

圖2

圖1,圖2為亞稀褶紅菇

(劇毒)

圖3

圖3為2012年在中毒地區現場採摘的密褶紅菇、亞稀褶紅菇

(劇毒)

、稀褶紅菇,

從外觀形態上是難以區分的。

TAG: 褶紅菇野生亞稀中毒菌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