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美食篇——老城隍廟梨膏糖(Pear Candy of Old City Temple)

由 文大又 發表于 美食2021-07-14

老上海人形容這個人說大話,就嘲一句:“吹牛皮吹不過賣梨膏糖的”。梨膏糖是上海聞名的特產,舊社會窮人咳嗽了,看不起病,就會去買梨膏糖。最初的梨膏糖都是純手工製作,講究不放飴糖,不放香料,而止咳型梨膏糖是所有梨膏糖裡的正統,以雪梨或白鴨梨和川貝、茯苓、冬瓜子等十多味中草藥為主要原料,新增冰糖、橘紅粉、香檬粉等熬製而成,不但好吃,還有止咳化痰、潤喉清肺的功效。現在最正宗的就是上海梨膏糖食品廠生產的“豫園”牌梨膏糖。上海梨膏糖食品廠是上海第二批中華老字號,其梨膏糖製作技藝也入選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圖一 “豫園”梨膏糖

梨膏糖的來歷

相傳唐初的政治家魏徵是個十分孝順的人。他母親多年患咳嗽氣喘病,魏徵四處求醫,但無甚效果,使魏徵心裡十分不安。這事不知怎的讓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即派御醫前往診病。御醫仔細地望、聞、問、切後,處方書川貝、杏仁、陳皮、法夏等味中藥。可這位老夫人的性情卻有些古怪,她只喝了一小口藥汁,就連聲說藥汁太苦,難以下嚥,任憑魏徵磨破嘴皮子地勸說,就是不肯再吃藥,魏徵也拿她沒辦法,母親的病情日益加重。

圖二 唐代名相魏徵

一日,家人從市上買來了梨子,魏母素喜吃梨。魏徵命人把梨削去皮後切成小塊,裝在果盤中送給老夫人。可老夫人卻因年老,牙齒多已脫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梨後又不吃了。這又使魏徵犯了難。他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後讓老夫人喝煎梨汁吧。這下可行了:老夫人喝了半碗梨汁湯還舐著嘴唇說:好喝!好喝!魏徵見老夫人對煎梨汁湯頗喜歡,但光喝梨汁湯怎能治好病呢?因此他在為老夫人煎煮梨汁湯時就順手將按御醫處方煎的一碗藥汁倒進了梨子湯中一齊煮汁,為了避免老夫人說苦不肯喝,又特地多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魏徵也有些疲憊了,他閉目養了下神。等他睜開眼揭開藥罐蓋,誰知藥汁已因熬得時間過長已成了糖塊。魏徵便將糖塊送到老夫人處,請老夫人品嚐。這糖塊酥酥的,入口即化,又香又甜,還有一股清涼的香味,老夫人很喜歡吃。魏徵見老夫人喜歡吃也心中樂了,於是他就每天給老夫人用中藥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塊。老夫人這樣吃了近半個月,胃口大開,不僅食量增加了,而且咳嗽、氣喘的病也好了。魏徵用藥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的病,這訊息很快傳開了,醫生也用這一妙方來為病人治病療疾,收到了好的效果。人們就稱它為梨膏糖。

上海梨膏糖發展史

上海人將梨膏糖分為本幫(上海)、蘇幫、杭幫、楊幫,老城隍廟的梨膏糖均為本幫。上海城隍廟原為金山神廟,明永樂年間改建為城隍廟。因香火鼎盛,四周漸成廟市。清乾隆年間,廟西北的豫園逐漸荒蕪,豆米業、布業、糖業、帽業等十多家同業公所遷至園內,又有商賈在園中搭建房屋,開設店鋪。上海及各地商人經常來聚會、應酬、談交易,催生了一批飯館、酒店、茶樓,市場更加興旺。城隍廟市場逐漸成為上海最具地方特色的商業集市。

咸豐年間以來,城隍廟一帶又開設了不少商鋪,城隍廟大殿前,彙集了桂花赤豆糖粥、油豆腐線粉、雞鴨血湯、幹烘魷魚、香糟田螺等小吃攤,現做現吃,味道鮮美,價格低廉,倍受市民歡迎。一些外地特色小吃在城隍廟落戶併發揚光大。寧波湯糰、南翔小籠饅頭成為城隍廟品牌小吃,名氣甚至超過原地。[1]

圖三 城隍廟市場的小吃攤

清咸豐五年(1855年),老城隍廟前門的石獅子旁開出了上海第一家自產自銷梨膏糖的店鋪“朱品齋” 。據傳朱家幾代行醫,擁有祖傳秘方,因用藥地道、配材講究、古法炮製,所以梨膏糖與藥梨膏的生意遠近聞名。1870年前後,“朱品齋”便由朱老太坐鎮,據說她熟知“日裡咳嗽三焦火,夜間咳嗽肺家寒”,“有痰是咳無痰是嗽”等病理,能根據顧客的咳嗽聲來判斷病情,對症下藥,配售梨膏糖。後來,“朱品齋”的生意由她兒子朱慈興接手,並註冊了“朱老太”商標。朱慈興為了迎合當時上海大都市消費者的需要,他開始研究專制高階梨膏糖。此種梨膏糖裡除含有止咳化痰藥料外,另外再加入人參、鹿茸、玉桂、五味子、刺五茄、靈芝等貴重補品,一經推出就廣受好評。他還接受定製,每劑以25斤為一料,以定製為主,專為公館幫服務,對症下藥,電話聯絡,送貨上門,也可作為禮品送人。當年京劇名家裘盛戎、李慕良等特愛吃“朱品齋”的梨膏糖,一買十幾盒,成了“朱品齋”的老主顧,使梨膏糖、藥梨膏成為集禮品休閒治病為一體的高檔食品。

清光緒八年(1882年),在老城隍廟西首晴雪坊旁邊開設了一家以“永生堂”為店號的梨膏糖商店。店主張銀奎父子還開創了現做現賣的賣糖方式,行話稱為“挫木”,又叫“文賣”。他們在糖攤前放只炭爐,爐上放一隻熬製梨膏糖的大紫銅鍋,賣糖者左手拿一根長竹爿,不斷地在紫銅鍋內攪動,使鍋內的糖不粘底,右手拿一把尺把長的扁鐵挫,將藥料用鐵挫挫成藥末,一堆堆地堆在一小木盤中,待鍋內的糖熬到一定的程度,便將藥末倒入鍋內,攪拌熬製成藥梨膏糖。“永生堂”現做現賣,邊銼料邊唱曲以吸引顧客的方式,當時被稱為“江南一絕”,極具本幫賣梨膏糖經營特色。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老城隍廟北面又開設了一家“德甡堂”,專制專售梨膏糖。其店主曹德榮原是“永生堂”的學徒,後來自己開店,為不忘“永生堂”恩典,取名“德生堂”,專研中醫,改良梨膏糖的配方。

圖四 老少咸宜的梨膏糖

由於各家自產自銷的梨膏糖能止咳化痰,價廉物美,逐漸成為大眾歡迎的老城隍廟土特產品。

1949年以後,人民政府在五十年代公私合營高潮時,把“朱品齋”、“永生堂”、“德甡堂”三家小鋪子組織合併成一家,正式定名為“上海梨膏糖食品廠”。彼時員工7人,位於文昌路10號,營業面積8平方米。而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梨膏糖食品廠不斷推陳出新,始於止咳祛痰的藥梨膏,衍生出一系列如薄荷、玫瑰等品嚐型梨膏糖。經過時代的變遷,上海老城隍廟梨膏糖已在上海家喻戶曉,是上海著名的傳統土特產,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

圖五 20世紀80年代上海梨膏糖商店

梨膏糖與“獨腳戲”

過去,梨膏糖是上海最大眾化的小食之一,大街小巷都有賣。舊社會賣梨膏糖叫做“三分賣糖,七分賣唱”,為了讓人們知道梨膏糖所用草藥的功效,賣梨膏糖的人就編出了一些民謠,朗朗上口又容易記憶。“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藥味重香料,三(山)楂麥芽能消食,四君子打小囡癆,五和肉桂都用到,六用人參三七草,七星爐內生炭火,八卦爐中吊梨膏,九制玫瑰均成品,十全大補共煎熬。”

於是,城隍廟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馬路曲藝形式—小熱昏,俗稱“賣梨膏糖的”。街頭賣藝的隻身一人,穿街走巷,徜徉春臺戲場、廟會、茶館、酒樓、集市、碼頭等。一襲長衫,一面小鑼,一副竹板,一條板凳,便是他的流動舞臺。他往板凳上一站,敲起小鑼,四下的人群便聞聲圍觀。但見他環顧四周,全方位作揖,隨後打起竹板,先唱一段喜聞樂見的小調暖場,之後正本開演,使出說、噱、逗、唱渾身解數,博得觀眾開懷大笑。但到了緊要關頭,卻慢條斯理地捧出梨膏糖,憑藉如簧之舌,誘得觀眾心動解囊。循序漸進,唱唱賣賣,如此表演三四段後,方告售罄,雙手一拱,圓場了結。

還有一種蘇北梨膏糖,大多為蘇北人,身背糖箱,胸前掛一紙糊“風琴”,邊“拉”邊用蘇北話唱:“嗚呀嗚哩哐呀,梨呀梨膏糖呀。老爹爹吃了吾的梨膏糖呀,一覺困到大天亮呀;老奶奶吃了吾的梨膏糖呀,耳不聾來眼不花呀……”歌詞是唱社會各式人等,吃了梨膏糖有什麼好處,不吃則有什麼壞處之類。賣者視路人或弄內是什麼樣人等,隨編隨唱,詼諧發噱,以此來推銷商品。[2]

美食篇——老城隍廟梨膏糖(Pear Candy of Old City Temple)

圖六 唱賣梨膏糖

誕生於上世紀20年代末期的獨腳戲,其源頭就是賣梨膏糖的“小熱昏”。藝人為了兜售自制的梨膏糖而演唱一些滑稽的段子。還有隔壁戲、蘇灘等曲藝樣式也含有許多滑稽諧趣的成分。這些不同的樣式逐漸融合演變,形成了一種以滑稽逗笑為其特徵的說唱形式——獨腳戲。

1920年前後,上海文明戲藝人在堂會客串演出時,由一人說笑話、講故事、唱京戲、學方言,扮演多種角色,自稱獨腳戲。

獨腳戲一般可分兩種型別,一種是以說為主的,或說一個滑稽故事,或講一段笑話,其間學講各地方言等;另一種以唱為主,或唱各種地方戲曲唱腔,或唱民間小調,以敘述一個滑稽故事的,但一般情況,許多段子都是說唱相間的。

獨腳戲的表演主要有說、學、做、唱四種。說,包括敘述故事、角色對白、繞口令等;學,指學說各地方言;做,指虛擬性表演,包括臉部表情,手勢、動作等;唱,指學唱南腔北調,唱京劇及其他地方戲曲、曲藝的唱腔,唱蘇灘、宣卷和江南各種小調等。

美食篇——老城隍廟梨膏糖(Pear Candy of Old City Temple)

圖七 早期的表演形式

獨腳戲具有強烈的喜劇色彩和娛樂性,表現形式廣採雜糅,劇目甚多,如《哭妙根篤爺》《寧波空城計》《七十二家房客》等,一批優秀節目被收集在1963年編輯出版的《獨腳戲選》一書中。

美食篇——老城隍廟梨膏糖(Pear Candy of Old City Temple)

圖八 《哭妙根篤爺》劇照

美食篇——老城隍廟梨膏糖(Pear Candy of Old City Temple)

圖九 1963年編輯出版的《獨腳戲選》

新時代梨膏糖的“生死突圍”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似藥又不是藥的藥梨膏由於其中摻雜的中藥成分與《食品安全法》中的規定相悖,一時間處於消亡的邊緣。

上海工匠、上海梨膏糖食品廠聯席廠長吳生忠說:“我們梨膏糖主要就是在於止咳功效,而想要達到這一功效,川貝、前胡、天花粉、枇杷葉等中藥必不可少。”但《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中不可添加藥物,讓吳生忠和他的團隊遇到了難題:如何保留梨膏糖這類老方子的藥類食品?

經歷4個多月的第三方評審調研、藥理毒理實驗後,最終證明了藥梨膏的無毒無害。2011年12月,上海梨膏糖廠最終獲得含藥類梨膏糖(藥梨膏)的生產許可證,而這張生產許可證也是全國唯一一張允許添加藥物生產食品的許可證。[3]

如今,豫園正宗的梨膏糖店有兩家,一家店面小一點的位於文昌路19號,叫“上海梨膏糖”,只賣梨膏糖和梨膏糖相關產品;另外一家大一點的“上海梨膏糖商店”位於文昌路41號,相對而言商品品類更多,除了梨膏糖,還有賣五香豆和雲片糕等。

美食篇——老城隍廟梨膏糖(Pear Candy of Old City Temple)

圖十 上海梨膏糖

美食篇——老城隍廟梨膏糖(Pear Candy of Old City Temple)

圖十一 上海梨膏糖商店

備註:

[1] 摘錄整理自《史話|昔日城隍廟市場》,2017-10-9,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2] 摘錄整理自上海地方誌資料庫

[3] 摘錄整理自《記上海工匠、上海梨膏糖食品廠聯席廠長吳生忠》,上海市總工會“基層快報”

TAG: 梨膏城隍廟上海魏徵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