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沒了郭敬明大戰爾冬升,《導演請指教》就不行了

由 數娛夢工廠 發表于 娛樂2021-12-12

作者|花道

編輯|友子

“令人迷惑的發言,什麼叫‘電影不需要讓觀眾看懂’?”

騰訊影片的自制綜藝《導演請指教》已經開播兩週,節目熱度不算高,但爭議已經不少。在豆瓣上,近半參與投票的使用者打出了1星低分。

在節目第一賽段,16位參賽導演改編經典IP作品,統一用2-3天時間完成十分鐘左右的短片,成品在50位專業評審(影評人)、200位大眾評審和4位製片人面前放映,眾人現場投票決定作品打分,如低於120票將當場停播。

預熱階段,節目打出“年度導演扶持計劃”的噱頭,先導片也請來爾冬升、陸川、關錦鵬等知名導演為其背書,營造出一種透過節目挖掘優秀導演的決心。

不過和此前多檔演員競演類綜藝一樣,推動行業發展屬於口號,完成短期KPI才是現實。

從正片來看,這檔綜藝延續了騰訊影片座標系工作室前作《演員請就位》“話題製造機”風格,不僅請回了李誠儒進行觀點輸出、請來了代表作豆瓣2。2分的話題導演畢志飛,各位製片人、影評人、大眾評審、參賽導演更是“每期必吵”。

也就是說,一檔以導演為主題的綜藝,其看點並不是新導演和新作品,而是各方的唇槍舌劍,節目尤其對大眾和專業評審間的分歧大篇幅著墨。隨著觀眾對導演工作和嘉賓新鮮感的逐漸淡化,這種“扯頭花”式的節目,賞味期限還剩多久?

演員、導演接連上綜藝

影視寒冬下的竭澤而漁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句兵法如今放在某些文娛內容創作中同樣適用。

從兩季《演員請就位》到《導演請指教》,節目的方向一直很明確,但耐人尋味的是,在換湯不換藥的策劃思路下,節目口碑卻越走越低:第一季尚能及格,第二季因郭敬明、李誠儒、爾冬升等人的爭辯還算出圈,到了《導演請指教》,觀眾早已看懂節目組的套路,對節目衍生話題也興致缺缺。

(《導演請指教》熱搜排名並不靠前)

節目對內容的取捨和呈現,是口碑和熱度一再下探的最直接因素。

播客@盤個電影、@引力社作為專業評審參與了錄製,他們在音訊欄目中透露,部分導演的作品展演後,現場甚至有長達一小時的討論,而節目組將影評人關於偏學術向的討論內容壓縮了不少。換句話說,如果節目組要走專業、嚴肅向的風格並非沒有素材。

但最終,《導演請指教》還是選擇了強對抗走向的劇情。

參賽導演成了節目cue流程的“工具人”,一般10多分鐘短片拍攝週期為8-10天,但節目組給到的時間只有2天,拍攝過程、成片質量為現場各位評審提供了發揮的素材。

受綜藝時長限制,嘉賓對作品的專業點評僅保留了有限的內容,相反,一些影評人掉書袋、抱團的情形時有發生,專業院校教育中的短板一面一覽無餘。

平心而論,綜藝強調劇情和衝突情有可原,但當一個節目留給觀眾的印象只剩下令人煩躁的衝突,就很難談得上是多大的成功。

節目為觀眾所質疑的另一點,是綜藝舞臺究竟是否適合這些導演、讓他們的才華“物盡其用”?

此前,座標系工作室負責人、《導演請指教》製片人徐揚曾透露,受《中國影視行業青年創業者生態調查報告》啟發,工作室從去年年底著手該專案,希望以平臺方的力量集結制片人、演員、品牌客戶等,為新人導演提供一個“可以直接面對市場和觀眾、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在最新一期中,導演曾贈表示自己之所以會來到這個舞臺,的確是因為影視行業不景氣。對許多新人導演而言,以前行情好時會多去幾個創投會,現在從業者們沒有太多選擇,參加綜藝成了另一條出路,或許還能起到宣發和曝光的作用。

(曾贈導演作品《愛情》獲好評)

以《演員請就位》系列為例,曾經參賽的年輕演員牛駿峰、金靖、張雲龍,現在分別登上了《導演請指教》《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披荊斬棘的哥哥》等舞臺;當然節目對老演員也是翻紅的機會。去年的“年度最佳演員”胡杏兒,登上2021央視春晚表演,此外還有內地劇待播,現在又來到《導演請指教》舞臺成合作演員,迎來事業的又一小高峰。

另外,像劉天池這樣長期活躍在幕後工作的人員,也因參與競演類綜藝被更多人看到,更多節目向她和團隊拋去了合作的橄欖枝。

但大部分演員在節目之後依舊沉寂了下去,讓人擔憂:類似的情況會不會在導演們身上再現?

而《導演請指教》採取參賽選手邀請制,像包貝爾、王文也等導演相對其他人來說並不十分缺乏圈內資源,儒意影業總裁兼製片人陳祉希、參與執導過騰訊影片獨播劇《摩天大樓》的吳中天等人的出現,或許更能說明:在節目流量之外,進一步收攏影視行業上游資源,也是平臺方試圖達成的階段性目標。

沒了郭敬明大戰爾冬升,《導演請指教》就不行了

讓影視人走下神壇

討巧還是被討厭?

將影視行業生態和娛樂綜藝相結合,騰訊影片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者。

2017年10月,浙江衛視《演員的誕生》橫空出世,章子怡、劉燁關於鄭爽的演技爭論“扔鞋”,拉開演技類競演綜藝扎堆的魔幻序幕。

隨後兩年,各大影片平臺猛然醒悟,紛紛下注。優酷《演技派》、愛奇藝《演員的品格》、騰訊影片《演員請就位》,最熱鬧的時候,一個月同時開播三檔演員競演類綜藝,觀眾目不暇接。

但事實證明,這類節目只是滿足了演員、導演們的空窗期需求,觀眾並沒有那麼大熱情,對行業整體更談不上幫助。幾年過去,《演技派》《演員的品格》再無下文,《演員的誕生》改版成《我就是演員》後口碑跳水,《演員請就位》也因嘉賓問題被迫停擺。

在綜藝鏡頭的高壓下,不乏已有榮譽在身的知名演員褪去光環、暴露出各方面的瑕疵。對季播綜藝而言,這些臺前幕後的突發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引流工具,但對演員的專業素養和觀眾印象而言,反而會產生誤解和傷害。

沒了郭敬明大戰爾冬升,《導演請指教》就不行了

(演員競演類綜藝)

類似的問題正在《導演請指教》中上演。

一方面,第一賽段的短片比拼為16位導演限定了時長和製作週期,加上剪輯播出片場排程的混亂場景,很容易令觀眾將部分短片的現場放映效果不佳草率地歸咎於導演的個人能力。

另一方面,在這檔快節奏的綜藝節目中,有時會出現文藝片對抗商業片的情景,而從院線票房表現來看,商業電影常年佔絕對主導地位,大眾對商業片的接受度顯然是更高的,如果需要在競演類節目生存下去,導演應該選擇做自己想做的影片,還是觀眾可能喜歡的影片?最終競選出的優勝者,究竟是更懂電影,還是更懂綜藝?

沒了郭敬明大戰爾冬升,《導演請指教》就不行了

單從比賽的概念來看,掌握導演們生殺予奪權力的評審,其身份同樣模糊。節目影評人疑似採用邀請制,而從節目近期釋出的招募觀影人群標準來看,大眾評審也基本沒有門檻。從節目現場也可以看到,在座的基本都是20-30歲左右的年輕人,女性居多,組成相對單一。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前採內容,每個短片專案的資金都由節目組負責,而如果考慮市場因素,如何獲取啟動資金才是最重要的環節。很顯然,現在這檔節目不過是一項烏托邦式的娛樂實驗。

之所以各平臺對將影視工業流程搬到綜藝舞臺這件事樂此不疲,除了源源不斷的戲劇化衝突帶來流量之外,想必也有綜藝節目創新乏力的因素。《導演請指教》中有評審對導演提出“要做好面對審美日益成熟的觀眾”的觀點,同樣適用於所有的綜藝節目。

在之前演員競演的舞臺上,就有評委感嘆好演員的春天到了,兩年過去了,好演員的春天真的來了嗎?恐怕未必。

《導演請指教》最初打出的定位是“年度導演扶持計劃”,新人導演能否真正藉此機會出頭?說到底,這是一檔面向大眾的娛樂綜藝,完成短期KPI是節目組的現實動力,而對幕後創作者來說,有關注有舞臺,總歸聊勝於無。

TAG: 導演綜藝演員節目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