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孩子三歲只會蹦字,被忽略的成長環境是如何導致語言發育遲緩的?

由 負二代的憂傷誰懂 發表于 娛樂2021-05-27

成長環境,這個詞聽起來好像平平無奇的,其實裡邊有很多學問值得研究。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深刻影響我們人格的養成。他們所採取的育兒手段,也會直接決定我們生理和心理發育的水平。

然而,很少有人能夠深刻認識到成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大多數家庭在育兒前後的生活行為沒有什麼太明顯的改變,父母也很少會因為寶寶的降生而直接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將一些可能引發孩子發育問題的因素完全拋棄掉。

科學育兒的概念在我國的普及也只是近十數年的事情,是需要收入作為基礎的。隨著近些年生活水平的提升,西方育兒方法才慢慢被接納和採用。科學育兒的地基,就是成長環境的最佳化,也是這兩年育兒領域的熱門話題。

就拿兒童語言發育來說,成長環境中包含的語言環境和家庭教育完全能決定一個生理健康的孩子的語言習得最後的結果。環境優秀,孩子的語言發育也會優秀,環境差強人意,孩子的語言發育很有可能同樣出岔子。

孩子不會說話,和環境的關係大不大?

我們知道,寶寶的健康發育離不開監護人的照料,他們的所有行為就是成長環境的構成要素。成長環境是一把雙刃劍,而語言發育遲緩,也就是孩子不會說話、說話晚、口齒不清等問題就像達摩克里斯之劍懸在孩子頭頂之上,隨時都可能掉下來。

嬰幼兒的語言發育高峰期是1-3歲,但語言習得其實從出生後就開始了。健康兒童在1歲前後會開口叫人,2歲時詞彙量飛速提高,3歲具備了基礎的構句能力,4歲就能對答如流了。一直到進入小學前夕,孩子的語言發育的第一階段才算告一段落。

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在學齡前的時光裡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佔到七成以上。家庭是寶寶最重要的課堂,奠定人生基礎的前五年都是和父母一起度過的。家長就是老師,孩子就是學生,寶寶學的不是課本的教條,而是影響其一生的行為準則。

然而,老師終究有不負責任的存在。當家長給予孩子的語言刺激不足,或任由多種方言並存、孩子隨意使用電子產品、不帶孩子多進行社交活動的話,語言發育遲緩的發生是早晚的事。寶寶學習語言的途徑是聽和模仿,孩子聽到的語言資訊不健康,模仿到的自然也不會是健康的。

預防語言滯後,家長應該如何做?

既然成長環境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該從改變語言環境和育兒方式入手。幼兒的語言習得不是老莊思想那樣順其自然,而是應學儒家和法家,從發音訓練和個性引導上入手,樹立家庭規則,定時進行家庭訓練。

1。統一語言環境

多方言共存一直是導致語言發育遲緩的因素。我國民族眾多,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方言,同為中國人卻聽不懂對方的話也挺常見。正由於發音特點極為迥異,語言發育不成熟的孩子更容易模仿完一種再學另一種,語言發育自然就會混亂起來。

另外,3歲之前最好先不要進行雙語教育,也容易導致母語和外語的學習雙雙敗北的後果。

2。培養認知能力

認知是嬰幼兒能正確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能力,幾乎所有語言發育遲緩兒童都有認知能力薄弱的特點。父母在平時要多給孩子介紹他們能看到、摸到的各種事物,這對孩子將具體事物和抽象語言結合認識有極大的好處。

3。實物和場景的代入

實物教學和場景教學都是一般的語言機構很難進行的,它們往往需要碎片化時間、熟悉的生活環境和穩定的親子關係。在家時,家長可以拿著日常用品和孩子玩過家家,也就是角色扮演遊戲,孩子會有一定的代入感,這樣的話會提起孩子學習的興趣。

4。兒語的適當運用

在一歲半之前,兒語可是幫助家長和孩子溝通的好寶貝,同時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周圍事物。但在一歲半之後,兒語就要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其實,在寶寶的語言結構逐步成型時,家長就可以放棄兒語的使用了。

我們曾經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兒語中疊詞的使用、音調的升高能提起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力,但如今這個年代,孩子從小接觸成人化語言的時間越來越多,兒語也可以儘量少用一些。

TAG: 語言孩子發育育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