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孔子還是對魯昭公的知禮不知禮隻字不提

由 枸杞說歷史 發表于 情感2021-07-05

有些對《論語》比較熟悉的人要提質疑了,質疑什麼?晉國人說魯昭公不知禮,但我們在《論語》中明明發現一則,孔聖人斬釘截鐵地在那裡明確表示了:魯昭公是知禮的!那麼魯昭公到底知不知禮?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把那則與《左傳》記載的女叔齊的言論相悖的“論語”摘出來看看。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述而7·31)

這則論語中出現了一個陳司敗。陳司敗是什麼人,已經不大可知了。甚至“司敗”到底是他的名,還是他的官職,這是有爭議的。很多《論語》的註釋書籍都把它作為了官職,認為當時在陳國、在楚國,這兩個國家把“司寇”這個官職稱作“司敗”。陳司敗就是陳國當時的一個司敗。當然,也有人不認為,認為陳司敗只不過是個人名而已,比如楊伯峻先生就取人名之意。這個無關輕重,咱們不多討論。

主要是這個陳司敗,有點不懷好意,問了孔子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也可以說挖了個坑、設了個套,讓孔子明著往裡跳。什麼坑?什麼套?

他問孔子了:魯昭公這個人知禮麼?

注意,《論語》原文就是這麼記的——“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我們知道,“昭”是魯昭公的諡號,只有他死了,別人才能這麼稱呼。所以,陳司敗問這話的時候,魯昭公已經去世了。但,也有人說了,當時魯昭公未必去世。《論語》雖然主要是記述孔子的言論的書,但它成書卻在孔子去世之後。

那麼,如果陳司敗在問這句話的時候,魯昭公還在世的話,並不妨礙後人記錄時使用“魯昭公”。只不過,那樣的話,如果現代校點《論語》的時候,就不能校點成{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而只能校點成{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其實,我認為持後者觀點的學者們純屬多此一舉,瞎研究。當陳司敗問孔子這句話的時候,魯昭公肯定死了!就那麼肯定?對!我就敢這麼肯定。為什麼?一會咱們再說。

我們先回過來分析陳司敗的這句話,為什麼說他是不懷好意地問呢?很簡單。誰都知道魯昭公不著調、不知禮。他陳司敗難道不知道?他知道。他知道為什麼還問孔子?刁難啊,看孔子為難的模樣啊,聽孔子說瞎話啊。他怎麼知道孔子要說瞎話?也很簡單。過去講究:“臣為君諱,子為父隱”,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基本要求。

比如,北宋徽欽二帝被金國掠走了。當時的臣子就不能說:“二聖當了人家的俘虜被抓到北方去了。”要說什麼?要說“二聖北狩”,倆皇帝去北邊打獵去了。有坐到井裡打獵的麼?那不管,反正不能說不好聽的。這就是為尊者諱。前面我們講晉文公的時候也說過,晉文公很強勢讓周天子去參加他的活動——赴溫開會嘛。孔子不是在修《春秋》的時候,就給弄成了“天王狩於河陽”,也是為尊者諱。這就叫“臣不可言君親之惡,為諱者禮也”。

今天,陳司敗問這個問題,讓孔子怎麼回答?孔子能說:“對!魯昭公就是不知禮麼?”不能這麼說。別說魯昭公是尊者了,就衝魯昭公對自己的那份恩情,孔子也不能這麼幹啊。所以,孔子只能說瞎話回答:“知禮!”回答完,孔子就趕緊溜了——孔子退嘛。待著幹嗎?待著等陳司敗繼續刁難啊?趕緊跑吧。他走得太快了,估計陳司敗都沒反應過來呢,一把沒抓住,老孔就沒影了。

陳司敗可能很有些掃興,更多奚落人的話還沒說呢,人就跑了,唉……嗯?他扭頭一看啊,嘿嘿!他又樂了。真是跑了師父跑不了徒弟啊。怎麼?他看到孔子的弟子巫馬期在那兒站著呢。

巫馬期,複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巫馬”來源於給馬看病的巫醫,後來以官為氏。巫馬期比孔子小三十歲。那麼此時來看,巫馬期一定成人了,如果我們就算他今年十八歲,那麼孔子今年就四十八歲了。孔子四十八歲是哪一年呢?我們知道,孔子誕生於公元前551年,他四十八歲的時候,應該是公元前503年。魯昭公什麼時候死的呢?公元前510年。

也就是說,在巫馬施十一歲的時候,魯昭公就死了。你看這則論語的語境,巫馬期肯定不止十一歲,所以,我敢肯定地說,陳司敗問孔子時就是問的“昭公知禮乎?”,如果現代校點《論語》的時候,必須校點成{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

此時,陳司敗看到巫馬期,高興了,下半截奚落的話就可以跟巫馬期說了,透過他就傳到孔子耳朵裡了。想到這裡,陳司敗衝著巫馬期作了個揖,然後就湊過去了(有的翻譯成“陳司敗衝著巫馬期作了個揖,讓巫馬期走近了”。

個人認為,透過場景分析,還是陳司敗主動走近巫馬期更為妥當),估計嬉皮笑臉地就說了:“我聽說作為君子的對什麼事兒都是一碗水端平,無所偏袒的。剛才我一問,聽孔夫子那樣回答,我很失望。難道說君子竟也偏袒嗎?要麼孔子為什麼說魯昭公知禮呢?你看,魯昭公當年從吳國娶了位夫人,吳國和魯國可是同姓,所以不方便叫她吳姬,於是就叫她吳孟子。你說說,要是這魯昭公都算知禮的話,天下誰人不知禮啊?就沒有不知禮的人了!”

陳司敗的這番話大家能不能明白?可能很多人看糊塗了。沒關係,我來解釋一下。陳司敗為了證明魯昭公不知禮,在這裡就列舉了魯昭公一個非禮的事實。什麼事實?那就是魯昭公從吳國娶夫人的這個事實。怎麼娶個夫人就算不知禮呢?

倒不是娶不娶夫人的問題,而是從哪兒娶的問題。如果魯昭公從齊國娶,從陳國娶,從宋國娶,都沒事兒。但你不能從吳國娶、從衛國娶、從鄭國娶,這就是非禮,禮儀所不允許的。為什麼呀?很簡單,同姓不婚!就是相同姓的人不能通婚。

衛國、鄭國、魯國的建國之君都是周文王的後代,吳國是周文王他大爺泰伯的後代,都姓姬,也就是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你這本家通婚不就等於亂倫麼?你要說魯昭公對禮一點也不明白、不知道,也就罷了,可問題是,魯昭公是清楚的,知道娶來的這位夫人跟自己同姓。何以為證呢?一般國君夫人、妾室的稱謂是用國家名加上夫人的姓,比如這位夫人,按說該叫“吳姬”,但魯昭公卻不叫她“吳姬”,而叫她“吳孟子”。孟子可能是這位夫人的字,有的版本記載的叫“吳聲子”。

孔子還是對魯昭公的知禮不知禮隻字不提

總之,沒按常理叫她“吳姬”。為什麼?還不是魯昭公明知道自己非禮,為了掩飾不好看,才這麼做的麼?由此可見,魯昭公這個人是不知禮的。沒想到,孔子這樣的君子也會偏袒人,明明魯昭公不知禮,他非得咬著後槽牙強詞奪理說他知禮。嘿嘿!要是這樣的魯昭公都算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呢?

陳司敗為什麼要拿這件事兒說事兒呢?這件事是魯昭公的一個汙點,確實魯國在對這位吳孟子夫人的作為上很失禮。首先,就是同姓通婚了,這就違背了禮儀。後來,吳孟子死了,又因為她與魯昭公同姓。掌權的季孫氏,連個夫人葬禮的標準都沒給她。《左傳》上記載當時對她是“不書”、“不赴”、“不稱夫人”、“不反哭”、“不言葬”、“不絻(音若問)”。

你想,錯的是你們魯國,拿人家弱女子撒什麼氣啊。人家現在已然是你魯國國君的夫人了,結果,人死了,你們還不按照禮儀辦事兒,這不是更失禮麼?所以,這件事兒在當時可能引發了很大的爭議。所以,陳司敗今天正是想借這個醜聞,來奚落孔子。結果,孔子看出來了,趕緊溜了,他只能逮著巫馬期嘚啵了半天。

孔子還是對魯昭公的知禮不知禮隻字不提

當然,巫馬期回去見到老時候,還是把這番話告訴了孔子。可能巫馬期也想看看老師該怎麼回答這番言語。

孔子還是對魯昭公的知禮不知禮隻字不提,而只說了一句:“哎呀,想我孔丘真是太幸運了,只要有點過錯,人必知之!”什麼意思,孔子自己也承認,我說魯昭公知禮其實是錯誤的。但,我就是不改!為啥?沒法改。必須這樣!一方面承認錯誤,另一方面堅守底線。難怪有人說孔子在這裡耍滑頭。所以,這則論語上表現出來的意思和史實並不相悖,反而從孔子尷尬的行為上恰恰印證了歷史上的魯昭公確實不知禮、不靠譜。

TAG: 魯昭公孔子陳司敗巫馬期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