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論語》|家庭出身不能完全決定未來的出路,成為英雄才不問出處

由 承夢網路雅茹 發表于 汽車2021-12-14

一個人的出生不是由自己決定的,沒有選擇權。如果可以選擇,很多的人都會選擇大富大貴的家庭,不用奮鬥都會是現成的富貴等著自己享用。

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相當大的關係,原生家庭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著很大的作用。一個孩子將來是否成才,與家庭有一定的關係。良好的家庭背景,能夠提供良好教育,有利於孩子的快速成長,但不能完全決定將來他能夠成才。

寒門也會出貴子,富貴之家也會出敗家子。那種“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出身決定未來的“唯血統論”,早就被打破了。

春秋時代的孔子就不稱讚這樣的說法,他並不諱言自己少小時候的卑微。孔子雖然先祖是貴族,到他的時候,已經是貴族中最低階計程車階層,並且只是名義上的,在現實中沒有相應的待遇。他3歲時父親已經去世,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還他靠他打拼才能生存,幹過一些低微的活計,但他沒有因為自己的出身而自慚形穢。

孔子的學生冉雍(字仲弓)出身卑微,更要命的是父親出身品行不端,傳說他偷東西,是一個小偷,連帶冉雍也受到同齡人的歧視。但是冉雍卻未受到他父親的影響,很有修養,具有仁德,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

孔子認為冉雍“可使南面”,就是可堪重任,可以擔任高階領導幹部,這在學生中是絕無僅有的極高評價。孔子離死前還說:“賢哉雍也,過人遠矣。”說冉雍的賢能遠遠超過了其他人。

冉雍有個不爭氣的父親,讓他有些氣餒,孔子就鼓勵他說:“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犁牛,指耕地的牛;騂,紅色的意思,這裡是指紅色的牛;角,這裡指牛的兩隻角長得端正。周朝以紅色為貴重,祭祀時要用紅色毛皮的牛,角要長得端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耕牛生的小牛犢長著紅色的毛皮,兩角整齊,即使人不用這頭小牛來當祭品,山川之神也會捨不得的?

有個成語叫“犁生騂角”,用來比喻劣質父母生出了賢明的兒女,出處就來自孔子的這段話。

孔子用“犁牛之子騂且角”作比喻鼓勵冉雍,他雖然出身卑微,但很優秀,即使得不到重用,上天也不會捨棄他。教育他不氣餒,只要是人才,就不應太在意自己的出身,只要他自己品德好、有才幹,受到重用是遲早的事。

孔子一直強調:“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一個人不要擔心沒有職位,要擔心的是自己有沒有能力,給了一個職位能不能做好。一個人能否得到重用,關鍵是要培養好德行和能力。

常言說,英雄不問出處,出自明代詩人楊基寫的一首《感懷》詩:“鄧禹南陽來,仗策歸光武。孔明臥隆中,不即事先主。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孫曹與更始,未可同日語。向非昭烈賢,三顧猶未許。君子當識時,守身如處女。”

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鄧禹年幼時才學過人,跟劉秀在長安求學時見過面,後來天下大亂,許多軍閥勢力都來聘請鄧禹,都被他拒絕。劉秀起兵,鄧禹就騎馬不遠千里渡黃河投奔劉秀,幫助他出謀劃策,為開創東漢基業立下汗馬功勞,劉秀建國之後,按功勞設立雲臺二十八將,鄧禹位列第一名。

諸葛亮久居隆中,被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山,為劉備打江山出奇策,為劉備的兒子劉禪守山江山,累死在前線。

這兩個人在成為英雄之前,沒有顯赫名聲,但卻才能非凡,後來建立了不朽功勳,故而說英雄不問出處,何必去問他們出身的貴賤。關鍵是做人要有原則,能夠守身如玉,總會有出差之日的。

當一個人出名後,讓人羨慕的同時,人們也習慣追根求源,想了解他的過去,探尋他為什麼成為英雄的原因,為他成為英雄找註腳。

如果是“老子英雄”,現在“兒好漢”,遺傳基因強大,具備了成為英雄的先決條件,覺得他的成名理所應當,也為自己沒有成為英雄找藉口;如果英雄出身卑微,成為英雄之前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心理難免會有落差。人們常常用“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來評價一個人,也就忽略了英雄的出身。

不問一個人的出處,前提是要成為英雄。成了英雄,在美麗光環的籠罩下,人們就忽略他的出身,即使這個人殺人越貨,只要放下屠刀,就可立地成佛,以前的各種不堪就可以翻篇了。

在古代更絕,人一旦成為成功人士,就會為自己造一個漂亮的出身,使其出身蒙上神奇的光環。劉邦是標準的農民家庭出身,成名前叫劉季,古代稱排行老三的為季,通俗地說他叫劉三,或者劉老三,成名後才叫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是說劉邦的母親劉老太在一個大水塘邊睡著了,做夢與神相遇。這時候,雷電交加,他父親劉老漢去看她,看到有一條蛟龍在她的身上,他母親懷孕了,生下了劉邦。

這樣一說,劉邦的出身就不平凡了,他是龍子,後來能做皇帝也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的事。為了突出劉邦不一般的出身,不惜把他母親說成不守婦道,他是淫亂之後的產兒,這些都可以忽略。

冉雍德才兼備,但是,也像孔子一樣生不適時,只做了魯國權臣季氏的家臣,季氏“是待以禮貌,而諫不能盡行,言不能盡聽”。季氏對他很尊敬,以禮相待,但是,季氏對他好的建議不聽,對他的勸諫只說好而不落實到行動中去。

《論語》|家庭出身不能完全決定未來的出路,成為英雄才不問出處

冉雍覺得為這樣的人服務根本不值得,就只做了3個月,“遂辭去,復從孔子。居則以處,行則以遊,師文終身。”辭職不幹了,回到孔子那兒,跟隨老師繼續學習,直到孔子去世。

冉雍為後人樹立了一個修身立德的賢者形象,孔子的極高評價奠定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後世給了他極高的榮譽,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冉雍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下邳公”,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封為“薛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一個人的出身並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勤於修身,知行合一,能成就自己一世的英名,便是生命價值的最大所在。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雍也篇》:

【原文】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譯文】孔子對仲弓說:“耕牛生的小牛犢長著紅色的毛皮,兩角整齊,雖然不想用來當祭品,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TAG: 孔子出身冉雍英雄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