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世界是我們的課堂》:父母是孩子認識和適應世界的第一個老師

由 如雙 發表于 情感2021-06-28

文|如雙

記得以前看到一組照片,是郭晶晶和霍啟剛帶孩子去農田體驗插秧,身在豪門的一家三口頂著烈日,挽著褲腿在稻田裡插秧,結束勞作後在村民家裡津津有味地吃著農家飯。看照片裡,孩子一臉滿足的樣子,不得不感慨原來這就是郭晶晶育娃式被稱為“是明星界的教科書”的原因。

“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從霍啟剛發的微博內容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一家子的教育,不只是停留在課堂上。而是陪伴孩子去體驗生活,把教育帶出課堂,融入生活的點滴。帶孩子去插秧,體驗“粒粒皆辛苦”,讓孩子幫忙做家務賺零用錢,讓他們體會金錢來之不易;帶孩子探望貧苦地區村民,讓他們感受生活艱辛。

然而,現在的家長,已經被所謂的焦慮情緒所佔據,“雞娃”這個詞正好代表了這樣的一部分家長的心態。他們希望把孩子的時間全部佔據,他們渴望孩子樣樣精通,於是各種補習班、培訓班、興趣班……統統都給孩子報上。

但是,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就是對孩子好嗎?父母把希望和心力都完全寄託在孩子身上就是對的嗎?和郭晶晶將孩子帶出課堂的育兒方式相比,哪種更加適合孩子呢?那麼好的教育又是怎樣的?

《世界是我們的課堂: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這本書提出了不一樣的方向,值得我們去思考。這本書的作者是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他本身是三個孩子的爸爸,所以整本書,他結合自己的育兒經驗,給出了翔實的策略建議與實操路徑。書中的許多觀點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有這麼幾點特別有感觸:

01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父親和母親是最好的老師,孩子的智慧在他還未降生到人間時,就從父母的根上伸展出來。

凱蘭·貝蒂是一位非凡的女性領導,更是印度的傳奇人物。在某次TED女性大會上,凱蘭·貝蒂分享了她的成長故事。在封閉落後的印度,男孩可以接受教育,而女孩則只能在家相夫教子。但是因為凱蘭·貝蒂的父母秉持著不一樣的教育理念,認為女孩子也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於是送她去最好的學校,讓她得到學習的機會。

正是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援下,她後來選擇了進入警察局工作。之後又成功推動了警察系統和監獄系統的改革,成為了印度警察局的總指揮。凱蘭·貝蒂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總是感慨地說,最感謝自己的父母,正因為他們的遠見卓識,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父母有眼界,孩子就有了不一樣的起跑線;父母有格局,孩子就打開了一個不一樣的未來。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榜樣,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從嬰兒就開始的,對於孩子的鼓勵和引導是時時刻刻的。

梁啟超先生一生共育有九個子女,每個人的專長不同。梁啟超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我也並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於社會,人才經濟莫過於此。”對孩子的未來不強求,不著眼於功利,而著眼於孩子的興趣、天分和更高遠的價值。所以才成就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殊榮。

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能走得長遠。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看世界的視野和態度。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這個多彩的世界,給了孩子無窮的吸引力,而父母,是和孩子一邊學習一邊成長的人,但父母也多了一份引導和鼓勵的責任。

作者在《世界是我們的課堂》寫到:世界是孩子的課堂,而父母身在其中的一堂必修課是,鼓勵和引導孩子勇敢地開啟自己的心房,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永遠富有好奇心,並具心中有夢想,眼裡有光芒,去探索,去發現,去創造。

02留白是孩子成長的關鍵,給孩子留白,孩子才會成長

陶行知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留白又是什麼?是指讓孩子自主選擇安排的機會,擁有獨立的自主的空間。

同事笑笑經常跟我抱怨,說自己的時間恨不得把24小時掰開成48小時用,整天忙著孩子的事情,連自己都疏於打理。我就納悶地問她,你兒子才五歲,有什麼可忙的呢?笑笑無奈地說,她瞭解到兒子的幼兒園不教孩子具體的知識,基礎的字母和算術都不教,而孩子一年級後要讀的學校,不給孩子過渡時期,這些基礎課都不講,直接講認字。她一想到兒子跟不上,就焦慮得睡不著,只能給兒子報各種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的。

曾經看到一句話,“棋盤之上,黑白分明,虛實相間,恰到好處的空白,會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教育也是亦然。”笑笑的做法雖然是出於愛子之心,可是諸不知,適得其反。把孩子時間填得太滿,孩子沒有了自己選擇的空間,只能一味地跟著父母的節奏走,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興趣和真正的需求。

“留白式”的教育,就像郭晶晶和霍啟剛一樣,帶著孩子走進田間地頭,體驗勞動的樂趣,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實踐、去成長。只有把屬於孩子的時間還給他們,讓他們從一個又一個補習班、興趣班中解放出來,讓他們體會到世界是如此的豐富多彩,讓他們在體驗和實踐中摸索、成長。

好的教育,不是天天耳提命面地對著孩子進行大而空地說教,也不是灌輸一些大道理給孩子,而是讓孩子親身去體驗、去探索。好的教育,就是要在時間和空間上,給孩子留白,培養孩子開闊的世界觀、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更好的人。

03閱讀是孩子認識和構建世界的方式,更是培養其他能力的基礎

秉承終身閱讀理念的人與普通人的主要區別在於,他們從不把書當成工具和器皿,不會功利和實用主義至上。相反,他們把閱讀當成開闊視野與思維的旅程,從閱讀中汲取營養,獲得樂趣,讓人生更為豐滿,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更優秀的公民。

今年的高考剛剛結束,這一場大比拼,又有多少學子透過這座獨木橋,走向自己不一樣的人生呢?我們都知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不讀書,擁有的人生就會不一樣。世界之大,我們不能透過腳步逐一去丈量,可是我們可以透過書,獲取我們想要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

讀書人的氣質自不必說,古人已經用“腹有詩書氣自華”來印證。讀書的人知書達理,聰慧睿智,言談舉止帶著文化氣息和修養,身上流露出與眾不同的風雅韻味。家喻戶曉的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一直都是美麗、大方、知性、優雅的形象。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主持的每一個節目都非常受大家歡迎。除了她優雅得體的氣質和形象,更讓我們欽佩的是,她在節目現場對於詩詞歌賦的信手拈來,對於名著典故的脫口而出,以及她的字字珠璣、精準的點評。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董卿從小就喜歡文學,直到現在依然保持著睡前閱讀一小時書的習慣,而這些習慣的養成都源自父親的“魔鬼”教育。還記得董卿說過的那句話嗎?“我始終相信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總會在未來某一天發揮作用,使我變得更出色”。是不是正好的印證了,從閱讀中開闊視野、從閱讀中汲取營養、獲得樂趣、豐富我們的人生。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提升孩子的閱讀力呢?結合少年商學院百萬字閱讀俱樂部的做法,以及教導三個孩子的經驗,作者歸納總結出了“青少年ABCDE閱讀法”。

A=陪伴。不只是幼兒時期需要親子陪伴;

B=廣泛閱讀。混合閱讀。年少就該廣讀書;

C=多讀經典。越早越好;

D=深度閱讀。思維的深度與知識的廣度同樣重要;

E=激勵。激勵是個技術活。

04結語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成長。孩子的教育不僅是教育孩子,更是家長的自我教育。面對飛速發展的社會,作為父母也應該與時俱進地和孩子一塊學習和成長。張華的

《世界是我們的課堂: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一書中,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養育孩子的具體方法,對於做父母的我們,也能從書中結合教育孩子的點滴,反思和完善我們自己。

父母以身作則的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環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模仿父母的行為,還會模仿這些行為背後的品格、修養、原則、格局……在孩子

成長的這一段旅程

中,我們不可能也沒辦法事無鉅細地為孩子打理好一切,我們能做的就是教會孩子獨立、自信、自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教育來自於生活的點滴。孩子最先模仿的物件是父母,有時候父母無意間的一句話,對孩子來說則是一個希望;有時候父母無意間的舉動,對孩子則是一種榜樣。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就應該先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的優秀,往往也將成為孩子的優秀。父母的一言一行,將決定著孩子以後的生活。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作為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應該時刻謹言慎行。

TAG: 孩子父母教育閱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