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重感情的人都是窮人,終將會被淘汰?強者談利益,弱者才會談感情

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情感2021-06-25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高手的普世智慧是這樣說的:那些重感情的人,最終會變成窮人被淘汰。強者只談利益,而弱者才談感情,談感情本身,是人一種示弱的表現。

某些場合和事實中,這話可能管用或符合實際情況,但設若你肯向下思考一秒,再往左右深挖一尺見方,就會發現這一看法其實存在許多隱性前提。

實際上,高手往往無情無義,能成功的人都是截斷了感情的人;看重感情的人,往往拖泥帶水,經常會錯失時機,被他人搶佔機會。

想在俗世競爭中獲得成功,人就必須要狠心或無心。因為你要面對的,是無心無情的豺狼虎豹,若不理性地趨利避害,自己就會被野獸所傷;放眼望去,那些只談感情而無法制服、制衡他人的人,已經成為在社會競爭中溺水的弱者,這些弱者已經成為強者的盤中餐。

所以歸根結底,這個世界本身是極其殘酷冷血的,幾乎沒有窮人、弱者的立足之地。而想要避免弱者命運,就必須煉就和具備鋼筋獠牙。

從古至今,古今中外,這個世界都是一個以邪惡力量為主導的世界。

哲學家海德格爾之所以對人性持悲觀主義態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看不到人性在這一方面的自我淨化與進化,看不見人類善與正義有任何前景。

這個世界,本質上是被人性中的惡,與俗世中的惡勢力所左右和決定著未來走向的。

一旦你深味到這句話背後的隱藏邏輯,再結合自己當下的生活實際,自然就會驚出一身冷汗:的確如此,似乎歷來如此。

一直以來,各種假大空、虛偽、造假、犯罪、貪汙、以權謀私、職場冷暴力、996007、欺詐、權錢交易、權力尋租、強盜邏輯、欺壓剝奪都層出不窮。

黑幕之後還有黑幕,真相背後還有真相,事實不停被翻轉改寫,人人都戴著厚重而滴血的面具相互交疊交易。

所謂純善公平,所謂法律秩序,所謂公平公正公開,幾乎都是用於糊弄普通人的道具,讓相信和以此為標準生活工作的人,悉數成為平民,變成權貴牟利者手中的工具或眼中的笑話,以及隨時被收割智商稅的“韭菜”。

所以,基於這種現狀和實際所感,顯然不重感情只計較利益得失,才是一個人極其正確而理性的存在方式。

我知道你一定不會完全贊同這個道理,但實際生活中卻會日漸按照此標準身體力行。

比如,將情感從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拋離出去,讓自己成為眼中帶著殺氣,冷峻而又理性,只為獵物和利益而行動的現代叢林中的獵人、殺手。

為什麼人們會產生這種念頭與感受?這是現代人進化的必然過程,還是社會發展程序的必然要求?倘若以社會學家的眼光來看待當下現狀,他們又會得出什麼結論和判斷呢?

可能社會學家自己,也深陷日常職稱晉升、論文撰寫、房貸車貸子女上學等問題的困擾,也被困在當下,走不出這困境,講不出什麼具體的道理吧。

當精神困境來臨時,人們在物質層面反而並沒有很大的缺失和困擾。

在全民脫貧脫困,所有人處於中等收入的小康生活的境況格局之下,如何提高生存質量,怎樣讓心理和精神上感到愉悅,逐漸成為了社會主流話題。

在此背景之下,當下社會語境中的“窮人”,與以往吃不飽穿不暖的窮人,有天壤之別。

是脫離了物質困境的人,期望得到階層躍升,卻始終望龍門無助的人,在精神層面和心理上面臨的新困境。更為深入地說,這種危機意識並不可怕,某種意義上而言反而是人性的一種甦醒與進化。

一旦從更為寬泛的人性進化角度來看待當下種種思考,我們就能準確找到問題的癥結,而答案,也隨之可見。

如上所說,當下社會中的個體,時常處於焦慮之中,生怕自己成為社會競爭的弱者,精神階層層面上的“窮人”而遭人鄙視,被人收割。

無人不想站在物質、精神與階層的制高點上,睥睨眾生,左右世事而不被他人所左右。

因此,在生存本身不成為問題的情況下,如何提升存在質感,就成為了個體的主要訴求與矛盾焦點。

這種矛盾感主要體現在:

1。 時常感到內心有負擔,精神上壓力極大

2。 雖得到了卻終究覺得自己不像個人

3。 缺乏被尊重感、歸屬感以及真正的獲得感

那麼,為什麼當物質尚可謀生存在時,人們普遍會有此焦慮、分裂感呢?

為什麼人們始終希望截斷情感,只留下理性與赤裸裸的廝殺爭奪呢?為什麼人已然得到了,物質豐盛了,但內心的虛無與精神上的空洞卻與日俱增呢?

為什麼社會財富階層如明星、富豪、極權者在擁有豐厚的物質資料基礎上,會接連出現吸毒、自殺、虛妄、犯罪、任意妄為、犯下多種反人類反社會罪行呢?

很多時候,問題即答案本身。

拋卻人倫情感,扭曲天性而追逐外在,終極而言並非獲得,而是對自我的一種強行閹割,是對自身本性的殘忍殺戮,以及對時代的強行貼合。

重感情的人都是窮人,終將會被淘汰?強者談利益,弱者才會談感情

小孩子才論對錯,大人只講利益,意思很明白——世事無絕對,抓住眼前所得最重要,所謂對錯都是扯淡。

又有老話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話是孔子說的。

畢生致力於“仁義禮智信”的孔子,在物質科技並不豐富的年代,就已把人性看得清楚透徹,將人性區分得明明白白。

不得不說,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在於他們看待問題普遍高於蝸居於世俗一隅的庸人。且能以寥寥數語,就讓庸人們知道:

除了身外追逐的物質名利地位之外,還有別的東西在開花盛放,馨香繞樑。

且不論古聖先賢、先知先覺們這種認識世界,看待人性的超高維度從何而來,單就其觀念論點的多維度、辯證統一和普世性特徵而言,就已經遠超世俗智慧,對普通人足夠有啟發性。並且這種智慧和高度,是蠅營狗苟的平庸眾生極少能夠抵達的。

重感情的人都是窮人,終將會被淘汰?強者談利益,弱者才會談感情

所以,若站在與聖人心智齊平的更高位置來看日常俗世,的確能心胸豁然開朗,於寬處紓解人心。

也正是聖人這些看似毫無用處,關於情、義、氣節、精神、節操、崇高、奉獻、犧牲等方面的虛無觀念,於無形之中滋養著不成熟的人性,使人們不至於完全陷入醜惡廝殺,狼奔豕突的境地。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益於這些道德說教和規範,也或多或少的,因此而逐漸脫離獸性、遠離汙穢。

無實相的“情”“義”“理”,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人性,也左右著這個人的靈魂。想要存在狀態純粹簡單,希望抵達更高維度的人性上的成熟或大徹大悟,這些虛無,必不可少。

從這一寬泛的角度,再回頭細想世事人生,你會發現,不將自己困在某一事某一時某一空間範圍內,跳出系統看問題,往往能夠得到更為合理和諧的答案。

所以,與其談高手存在智慧,刻意截斷情感去追逐理性冷血,去受制於“變成窮人弱者”這些負面思維和觀念,不如就端端正正站在自己當下所在的位置,鞭辟入裡又心平氣和的做對自己的身邊事,來得更為貼切、自然、可貴。

重感情的人都是窮人,終將會被淘汰?強者談利益,弱者才會談感情

而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必然的前提,那就是:內心有對善的堅持,也有對抗惡的智慧和勇氣。與聖人心為伍,自然澄澈而堅定;若與凡事計較利益得失的小人糾纏,久而久之自己必然陷入汙穢骯髒的爭鬥之中,變得疲累不堪。

因為,如果你本身不是個性子惡毒的人,強行如此,等於自加酷刑,自尋短見,根本也談不上制衡惡毒之人。

在中國、古希臘、印度的古代文化中國,都同時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而全世界上大部分宗教的產生,也都大致集中在這時期。

回溯歷史,是為了看向未來。

那些在人類文明古早時期就出現的終極人類關懷等哲學思想,恰如其分地解釋和應對了當下的混亂人性與格局。冥冥之中,可能不只是巧合。

畢竟,這些文明和聖人對人性的預判,以及對世界的認識所抵達的高度,至今未有超越。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Wolf, J。 R。, & Arkes, H。 R。 (2016)。 The power of touch。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3(6), 476–482。

TAG: 人性弱者當下聖人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