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李時珍14歲就中了秀才 堪稱神童!為什麼放棄科舉 反而去從醫?

由 坐懷科技 發表于 汽車2021-06-23

從宋代開始,中國的醫療行業出現了一個大轉折。倒不是水平有了突飛猛進,而是從此,一定要是熟讀儒家經典的醫生,才會被承認水平高。“所謂自宋以後,醫乃一變為士大夫之業,非儒醫不足見重於世。”

這件事說起來還是跟科舉制有關。考中了有官做,大大刺激了民間識字讀書的學習慾望,但實際上真能考中的人畢竟有限。於是,社會上也就囤積了大量多餘的讀書人,去庫存壓力很大。

這時候,去當醫生,是一個還不錯的選擇。有了小時候跟四書五經較勁的經歷,臨床是否更高明固然難說,但閱讀醫家典籍,總是很大的優勢。民間諺語說:“秀才學醫,籠中捉雞”,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醫生們多半還是不甘心,對考試不能忘懷。明清有不少醫生留下“醫案”,記錄自己開過的藥方,也記錄自己給病人治病的經過和心路歷程。就在這類書裡,醫生常常會講類似這樣的故事:自己科舉本來是有希望高中的,但就是在迎考複習的關鍵時刻,有重病人找上門來。出於醫者仁心,他不得不殫精竭慮替人家治好了病,因此放棄了備考,這才名落孫山。

李時珍是不是也有類似心理呢?沒有這方面的記錄。但他對儒學和科舉的態度,顯然是複雜的。他讀書的天分不低,14歲中秀才這事,幾乎接近神童級的表現——現代人容易低估考中秀才的難度,實際上,明代平均每個縣,活著的秀才攏共才300個左右,考中的難度,至少不低於今天上個“985”。

23歲的李時珍放棄了科舉之路,大概是一種計算過成本與收益之後的理性選擇,談不上對科舉制的否定。最明顯的證據是,在培養兒孫的時候,李時珍沒讓他們都走自己的路,還是敦促他們在考場上打拼。最後,這些孩子大多也取得了秀才身份,李時珍的長子李建中更是在殘酷的考場裡殺出一條血路,中了舉人,當了知縣。

這件事對李時珍意義重大。《本草綱目》最早約於1593年在南京刻成,這就是所謂“金陵本”。一開啟這個版本,就可以看見作者介紹說,“四川蓬溪縣知縣蘄州李時珍”。李時珍並沒有做過這個官,這是把兒子的頭銜安在老子頭上。顯然,有個縣太爺身份,賣書也方便些。

這種終究還是要推崇官場成功的心理,在中國自然一點也不奇怪。有意思的是,今天喜歡強調李時珍和腐敗官場相對立的學者,往往同時也喜歡誇張體制對李時珍的認可度。

李時珍在太醫院不到一年,很可能是得不到認可被排擠走的,不少學者卻相信他做過正六品的太醫院院判。還有書稱李時珍的兒子把《本草綱目》進獻給朝廷後,得到皇帝的高度評價,實際上只是“書留覽,禮部知道,欽此”這麼一個簡單批示而已,書皮都不見得開啟過。

TAG: 李時珍秀才醫生考中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