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蕭何推薦韓信既是慧眼識珠也有自己的私心

由 未央長喟 發表于 歷史2023-02-06

由於史料的限制,韓信由低階官員躍居劉邦軍隊的大將軍這一事件,看起來就像一個神話。而後來兵仙的神級表現,也讓人不得不對蕭何心生讚歎:當時的韓信只是個默默無聞、從未帶過隊伍的糧官,蕭何憑啥認定他“國士無雙”、敢於力排眾議將其舉薦為漢軍統帥呢?難道他有預知未來的本領?

蕭何並不會未卜先知,他之所以看中韓信,其一是因為對方體現出了當時漢軍所稀缺的素質;其二,則是有私心驅動的因素。簡而言之,既是慧眼識珠,也是互相需要。

首先,當初韓信在項羽手下時是能夠接觸決策層的智囊人員。

韓信在史書中亮相時,是一副揹著劍到處晃盪、無所事事的形象,甚至處於社會底層的屠戶都敢明目張膽地對其進行羞辱。這一處境,其實是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

當初秦始皇統一六國,丞相李斯認為“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老百姓就應該耕地、做工;而最受朝廷排斥的身份,就是曾在戰國時期最吃香的職業:遊學之士,即那些不從事生產,到處在貴族、王公那裡尋求機會的“知識型人才”。這些人要麼懂計謀,要麼懂治國,或者會兵法、擅長外交……反正就是不會幹那些沒什麼技術含量的體力活。

顯然韓信就是這類人,他們在戰國時是香餑餑,但在開天闢地的秦朝,卻成了一群潛在的破壞份子,自然不會受歡迎。最適合他的,也許只有亂世。

韓信

因此,當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韓信的機會終於來了。當項梁帶兵渡過淮河西進時,他“杖劍從之”;不過還沒等他得到嶄露頭角的機會,項梁就被秦將章邯擊敗身死,韓信等一眾老部下順理成章地成了項羽的手下。

但在其後,韓信的職場生涯仍舊沒什麼起色,《史記》中的描述是:“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對於韓信的郎中身份,這一職務始於戰國,原先是君主的侍衛,後來逐漸演化發展,成了對內守衛君主、對外就軍國大事提供參謀、建議的諮議官,實際上等同於君主的智囊團成員。

也就是說,那時的韓信已經躋身於項羽的決策圈了,不然為啥他能“數以策幹項羽”?如果他真的是個衛士,卻敢屢次就軍國大事提意見的話,那就不僅僅是“羽不用”了,而是極有可能會被以僭越之罪剁掉腦袋。

由此可見,項羽並不是不懂人才,他只是把韓信當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參謀,而是不後者需要的能夠獨當一面、建功立業、裂地封侯的機會。其實這也容易理解,畢竟當時的項羽如日中天,身邊並不缺人;更可況項羽本人的軍事才華已經足以橫行天下,還有英布等猛將;如果定位於當一個霸王,他哪裡需要大費心思地可以去冒險培養韓信?

但韓信來到當時身為漢王的劉邦營中,那可就不一樣了。漢軍的將領大多是跟隨劉邦的沛縣老鄉,幾乎沒接受過系統的軍事素質訓練,兵法理論知識更是無從談起,只是在是戰鬥摸爬滾打、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

劉邦

但在前期,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跟隨劉邦殺進關中,由於有張良、陳平等頂級智囊在,這些將領的不足暫時沒有體現;但若接下來劉邦想要殺出關中,那就必須需要能夠素質全面、能夠獨當一面的軍事統帥了。

因此,當“信數與蕭何語”後,經過多次的深入交流,在秦朝擔任過官吏、接觸過外面世界的蕭何立即發現了韓信獨特的素質。畢竟,當時的韓信曾多年跟隨當時的頭號軍事奇才項羽作戰,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對過於實踐的認知,都具有讓人仰望的獨到之處,遠遠碾壓那些出身底層的沛縣元勳。

因此,蕭何之所以信心滿滿地舉薦韓信,既不是未卜先知,更不是賭博冒險,而是基於對方的履歷、知識而得來的綜合判斷。

以上是於公的原因,除此之外,蕭何也許還有於私的盤算:他需要韓信這個“外人”進入漢軍領導集體。

中國古代政治中,向來有圈子文化,當初陳平拋棄項羽、投靠劉邦,就曾遭到了周勃、灌嬰等沛縣將領的集體排斥,好在劉邦刻意要打壓這些人的驕縱心理,故意讓陳平擔任護軍。

甚至同樣來自沛縣的蕭何,由於角色的原因,也一度顯得尷尬。翻看《史記》可以發現,其他功臣在進入關中前的功勞、所受的獎賞等極為詳盡,而蕭何只是一筆帶過,只是提到他進入咸陽後蒐集秦國文獻資料這一動作。

蕭何

這一現象自有其原因。在秦朝被滅前,劉邦的主要任務是打仗,因此對軍事人才的需求遠遠大於政治人才;蕭何出身文吏,既不會打仗、又不能提供謀略,必然導致他在進入關中前被邊緣化,甚至接近於隱身;相比較之下,他曾經的同僚曹參則一路因軍功加官進爵,直至被封建成侯。

隨後蕭何透過蒐集秦朝文獻資料這一舉動吸引了劉邦的關注,並在接下來被任命為主管後勤、政務的丞相,這主要是源於當時劉邦陣營的任務已經發生了變化:各諸侯利益已暫時瓜分完畢,今後各方的任務不僅是打仗,更需要經營根據地、處理政務,從政治、經濟、管理方面提高綜合實力,從而在未來的綜合博弈中佔據先機。

而在劉邦陣營裡,最具備處理政務經驗的沛縣老鄉,自然是蕭何。因此,他獲得這一崗位,並不是源於功勞,而是由現實需要所決定。

對此,那些透過戰場拼殺獲得地位的將領們有啥感想呢?無論曾經關係再好的朋友,由於共同話題的減少、身份的日漸懸殊,交情也會逐漸變淡,並形成各自的小圈子。這一點從後來劉邦分封功臣時眾人的反應就可見一斑:那時一眾元老都認為曹參應排第一,但劉邦提名蕭何,眾人紛紛表示不滿:“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

此時的蕭何,已經在持續數年的楚漢之爭中為前線軍隊提供了幾乎用不枯竭的人力、物力補給,尚且被武將們視為舞文弄墨之輩,更何況進入漢中初期?蕭何在當時的處境不難想象。

韓信

因此,作為長期主管政務、後勤的文官,他需要軍隊中有一位“自己人”,這樣才能在複雜的官場上夯實自己的地位。而來自項羽陣營、軍事素質卓越,但卻在漢營中毫無人脈、渴求建功立業的韓信,當然也迫切需要他人的引薦,能夠且願意幫他的,只有蕭何。

當然了,劉邦之所以接招,一是他需要以禮賢下士的姿態吸引更多人才為自己所用,二是他向來善於利用“空降兵”制衡諸將。而其後的韓信,在彭城之戰後終於得到了獨當一面的機會,他依靠自己的出色表現,即證明了蕭何的眼界,也成了蕭何在軍隊中的有利依靠。

但可惜的是,“成也蕭何敗蕭何”,蕭何的所作所為說到底都是為了自己,最終他利用韓信對自己的信任,把對方騙進了死地;而透過這次“賣友求榮”,他再次獲得了劉邦、呂后的信任,讓人不得不佩服資深政客的手腕。

釋出於:山東

TAG: 韓信蕭何劉邦項羽沛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