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一夜爆紅,這才是我們要的熱搜

由 獨立魚電影 發表于 科技2021-04-22

最近,一篇博士論文意外走紅。

不僅登上熱搜,閱讀量突破7億。

還被央視網,人民日報,中科院等多家官媒競相報導。

走紅原因是論文結尾的

「致謝」部分

質樸的文筆,真摯的情感,娓娓道來二十二載求學路,感動無數網友——

上下滑動檢視全文

十二歲母親離家,十七歲父親離世,家中僅剩他和一隻老狗。

生離死別,家徒四壁,都沒有壓垮他。

直至最終走出小山坳,學有所成。

都說網上戾氣重,但難得有這麼一條熱搜,評論如此和諧,都是祝福,勉勵與感謝: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謝謝你讓我相信黑夜有時盡,前路終有光。」

隨後,這位博士還寫了封回信給網友:

祝願大家努力終有所成

說實話,論文的「致謝」部分魚叔也讀到淚目。

字裡行間,皆是上學之路的坎坷與艱辛:

「那些年裡,方圓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腳測量過無數次。」

這位博士的經歷,讓魚叔想到了一部高分紀錄片——

《翻山涉水上學路》

The Most Dangerous Ways to School

本片豆瓣評分

9。6

,曾被央視主推,當作高校的教學影像。

它所講述的內容,與「致謝」部分所寫的一樣:

即使是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依然不放棄上學。

今天,魚叔想借此機會,向大家推薦這部好片。

紀錄片《翻山涉水上學路》還有一個名字:

世界上最危險的上學之路

危險到什麼程度呢?

對某些偏遠地區的孩子而言,每天的上學之路,都是一場險象環生的冒險。

肯亞西南部,孩子們要徒步

橫穿肯亞大草原

方可抵達學校

就像闖進一個沒有圍欄的野生動物園,隨時可能面臨獅子和大象的攻擊。

西伯利亞,孩子們要在

零下50℃

的冰天雪地裡穿行。

一出家門,鼻黏膜就在鼻腔裡凍住,眼睫毛都開始結冰。

秘魯的的喀喀湖,上學之路是一段

漫長的水路

孩子們幾乎每天都需要划船在蘆葦蕩裡來回穿行四小時。

不過。

令魚叔印象最深刻的,還屬

尼泊爾

這一期。

昆普村

位於尼泊爾的群山深處,遠離城市文明,落後貧苦。

這裡的孩子想要上學,當真要

「翻山涉水」

首先,他們要走完一段蜿蜒崎嶇的山路來到山腳。

接著,要渡過一條寬60米,水流湍急的河流,才能到達對岸的學校。

由於離最近的一座橋有好幾公里的路程,所以孩子們只能選擇另一種過河方式——

索道

索道上掛有一個大鐵筐,

年紀小的孩子待在鐵筐內,年紀大的孩子站到鋼索上推鐵筐。

這是怎樣一個過程呢?請看下圖。

大孩子們,就這麼毫無保護措施地站在鋼索上,同時還得費力推動鐵筐。

而他們非但沒有怨言,還把推鐵筐視作一種

「長大成人」

的標誌。

鋼索年久失修,加上風吹雨打,早就生鏽鬆弛。

孩子們站在上面,搖搖晃晃,更難保持平衡。

而下方就是洶湧的河水。

光是看著他們,就讓人膽戰心驚。

可這就是昆普村孩子們的日常。

待第一批孩子順利抵達對岸,再把空的鐵筐推回去。

如此迴圈往復,直到所有孩子順利渡河。

多年來,村民們都希望當地政府可以在這裡修一座橋。

但政府總是以「又沒有發生意外」為由推諉。

走過山路,橫渡河流,總該能到學校了吧?

還沒完。

學校在幾公里之外,孩子們必須再

搭上順風車

,才能按時到校。

可這條公路是主幹道,來來往往的都是大貨車,危險係數極高,交通事故頻發。

但孩子們沒得選,只能在此等待有車輛將他們捎上。

翻山涉水的上學路,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它還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比如昆普村的孩子,在學校裡幾乎交不到朋友。

因為全校只有他們

12人

來自昆普村,而其他600多名

同學都住在學校附近,

昆普村的阿吉特,在班上沒交到朋友。

只有到了吃午飯的時候,他才有機會和同學們說說話。

阿吉特也很無奈,但不知該怎麼辦:

「我在這裡幾乎誰也不認識,但至少我可以和夥伴們一起吃午飯。」

結束一天的課程後,昆普村的孩子依舊結伴,在學校門口等待順風車。

然後重複來時的路。

回到對岸後,他們看著各自黑黝黝的手掌,都笑了。

只有當他們到了家,父母懸著的心才算是落下。

辛苦的一天結束,當鏡頭再次對準阿吉特,他已是滿臉疲憊,可心裡卻還想著「渡河」的事:

「如果有一座橋,去學校的路會好走得多,我可以做家庭作業,然後就能成為一名飛行員,環遊世界。」

當然,如果只是展示上學之路的艱辛,還不足以使這部紀錄片成為經典。

它最動人的部分,在於真正走進了孩子的內心世界。

回答了所有人都關心的一個問題:

到底是什麼動力讓他們堅持了下來?

當孩子們一個個對著鏡頭說出堅持上學的理由時,這部紀錄片才變得完整。

儘管答案各不相同,但每個字都在傳遞著力量。

來自尼泊爾的

阿吉特

,夢想成為一名飛行員。

他不想一輩子被困在山裡:

「等我長大了,我想做更多的事,而不僅僅是在地裡幹活,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來自秘魯的

馬列拉

,將來想去學習醫學。

說完就躲開鏡頭,害羞地笑了。

那感覺就好像,她其實很少有機會向別人提起自己的夢想。

來自肯亞的

科坦卡

,邊走邊說:

「這是我上學的必經之路,我知道路上會有野獸出沒,有大象和非洲水牛,但上學能夠改變我的命運,我必須走這條路。」

她曾經去過一個有500人生活的小鎮,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將來能生活在那。

她穿越草原,堅持上學,就是不想和村裡其他女孩一樣早早嫁人。

也正是因為上學,讓科坦卡擁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和遠見:

「對於我這個年齡的女孩子,必須嫁人這件事我很反感。我想用學到的知識來改變現狀。」

還有些孩子的夢想很單純,想成為世界上養牛最多的人。

這樣的夢想,也足以支撐她穿越茫茫大草原去上學。

對未來的憧憬,對知識的渴求,讓他們甘願日復一日忍受這危險的上學之路。

他們深信,上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如此種種,令魚叔不禁反思:

我們習以為常的學習機會,卻是一些人賭上性命才能爭取到的。

這不正是博士論文裡所寫的嗎?

「身處命運的漩渦,耗盡心力去爭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鬆平常的東西。」

而且,他們的信念也是共通的:

「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翻山涉水上學路》講的是外國的狀況。

其實,在國內一些山區,孩子們也面臨著同樣的困難。

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中有這麼一集:

《天梯:寒門學子的出路》

在貴州水營盤鄉的

紅德村

,孩子們要到20裡外的鎮上去上學。

進出村子最便捷的通道,就是

一條橫跨山崖間的索道。

下面就是萬丈深淵,可想而知非常危險。

甚至有過學生墜崖身亡的事故。

後來當地政府出於安全考慮,禁止村民繼續使用這條危險的索道。

於是,學生們不得不多走兩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學校。

即便如此,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到村子外去讀書。

崎嶇的山路,擋不住求學的腳步

此外,新聞也報導過一些類似的事蹟。

比如雲南的「冰花男孩」

,頂著風雪

跋涉4。5公里去上學,到了教室已是滿頭冰花;

比如四川省阿土勒爾村的孩子們,

需要攀爬

一段落差800m的懸崖,才能到學校。

再比如中科院這位博士當年求學的道路——

「從家出發坐大巴需要兩個半小時才能到縣城,一直盼著走出大山。」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

放眼古今中外,底層求學的故事,總是最能打動人心。

古有「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的典故;

今有中科院博士論文「致謝」部分刷屏。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照見自己。

亦能從他們身上,看到奮鬥最美的模樣,看到教育最美的模樣。

寒門學子,不嘆命運悲,不墜青雲志。

透過讀書改變命運,為自己創造了美好的生活。

就像有位網友說的:

「這才是我們要的高考,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看到世界是什麼樣的。」

近些年來,網上總有兩種論調:

一是「讀書無用論」,二是「寒門再難出貴子」。

社會浮躁,讓越來越多人不再篤信「知識改變命運」。

這篇博士論文的出現,恰是時候。

不僅狠狠打臉「讀書無用論」,也給所有人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再次證明了,

對於普通人而言,學習或許不是唯一出路,但一定是最穩健的路

同時,這件事的出圈,也能進一步監督我們的教育制度,千萬不要堵住了這條路。

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裡,有這麼一句振聾發聵的話,令魚叔印象深刻:

「我們想把這種可能告訴更多的人,不是因為你生活在農村,你就只能成為這個社會進步發展的一種材料,而忽略了你是一個人。」

沒錯。

這位中科院博士刻苦讀書,走出山區,改變命運的事蹟,再次印證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

希望這種「暮登天子堂」的可能性,有機會降臨到每一位「朝為田舍郎」的人身上。

TAG: 上學孩子昆普村學校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