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無需抵押、不看徵信?網路非法放貸再“抬頭”,背後仍是層層陷阱

由 媒體滾動 發表于 科技2021-12-14

“400元授信額度,實際到手200元,借款期限為3天,3天后未能全部還款,按照一天100元收取逾期費”……套路貸遭遇多方嚴打後,這一荒謬的借款操作卻仍在瞄準借款人實施收割之舉。

12月12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上海警方近期通報的一起新型網路非法放貸案引起廣泛討論。在無需抵押、不看徵信、秒速放款、高額低息等看似“福利”的誘導貸款噱頭之下,網路非法放貸騙局近期有了“抬頭”跡象。有分析人士直言,臨近年關,不少犯罪分子存在“撈一把”的心理,使用者在涉及貸款、轉賬等行為時更應該加強警惕。

50%服務費?“手機貸”暗藏陷阱

透過一款所謂的“手機貸”產品,犯罪團伙在2個月內非法獲利近26萬元。

根據上海市公安局12月7日通報的資訊,2021年8月初,市民吳先生看到網路上釋出的小額貸款廣告,據平臺客服介紹,貸款無需抵押、不看徵信,只需要提供自用手機詳細引數的貸款產品,按照手機回購價值的20%確定貸款額度。在向平臺客服提供了自己手機的資訊和登入賬號後,吳先生在客服引導下下載安裝了一款名為“聚寶盆”的借貸類App。

使用者與客服聊天記錄

按照約定,吳先生獲得400元授信額度,收取200元服務費,實際放款200元,三天後需要全額還款,逾期未歸還將收取每日100元的逾期費。最終,平臺客服透過微信向吳先生轉款200元,後由於吳先生未能在3天期限內還款,其手機被“鎖定”無法使用,並遭到客服辱罵催還款。

經警方查證,該非法網路放貸團伙以“手機貸”名義,透過社交網路等渠道吸引客戶,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得手機控制權,以鎖死手機、威脅辱罵等“軟暴力”方式逼迫借款人償還高息貸款。絕大部分借款人每次實際到手金額只有100-400元,且借款人以在校學生等低收入群體為主。其中使用的“聚寶盆”App,偽裝成一個貸款軟體,實際上是透過非法手段獲取使用者資訊,進行遠端操控。

部分流水資訊

該非法網路放貸團伙於2021年9月初接連被抓捕歸案。透過這一操作手段,該團伙在近2個月的時間內非法獲利超26萬元,涉案流水金額超50萬元。

而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瞭解到,這一“手機貸”產品與此前盛行的“ID貸”如出一轍,均是透過向放款方提供手機賬戶資訊進行貸款,借款週期短、利率高。還有部分平臺會巧妙地套用“手機回收”等噱頭,此類變相現金貸業務在2018年便曾遭監管點名,是典型的網路非法放貸。

在易觀高階分析師蘇筱芮看來,“手機貸”本質上就是變種而成的違規高利貸,貸款使用者提供的賬戶資訊是平臺的“風控手段”,由此逼迫使用者還款。透過手機,放款方可以掌握使用者大量隱私資訊,使用者資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甚至還可能出現“騙中騙”情況,額外向使用者索要錢財。

遠離違規貸款 守好錢袋子

2021年逐漸步入尾聲,“貸款類”詐騙案件也成為年底高發案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上海警方通報的高利貸案件外,圍繞網路貸款興起的騙局中,還有部分直接上演了“空手套白狼”。

根據江西省新餘市反詐中心12月9日通報,轄區居民透過“易信”App貸款,最終客服以輸錯接收賬號、賬號被凍結,要其繳納保證金、誠意金等,最終該使用者在轉賬6。8萬元後發現被騙報警。

雲南省龍陵縣警方也在12月9日釋出了網路貸款類詐騙的常見騙術,其中提到轄內居民透過“宜發金融”App貸款後,獲得15萬元貸款額度,但需要先行充值999元才能提現。在完成充值後,又被告知銀行卡錯誤,最終需要交30%解凍費才能提現,進而造成資金損失4。5萬元。

“各類典型網路貸款案件背後,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的詐騙行為,使用者只需要提高防範意識,就能夠識別風險。”蘇筱芮指出,“尤其是臨近年關,不少犯罪分子存在‘撈一把’的心理,騙局高發時刻,使用者在涉及貸款、轉賬等行為時更應該加強警惕。”

蘇筱芮表示,在前述“手機貸”案件中,犯罪分子透過發放數百元的小額貸款,“鎖”住了使用者價值更高的手機,很多受騙使用者為了正常使用手機,或是認為受損金額較少,選擇忍氣吞聲,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使用者這一心理,肆無忌憚開展違規貸款業務。因此,使用者在發現被騙後,要勇於尋求公安機關的幫助,避免助長歪風邪氣。

“而有正常借款需求的使用者,一定要到正規金融機構辦理貸款。正規貸款在放貸前不會收取任何費用,凡是在放款前,以服務費、保證金等名義收取費用的,均屬詐騙行為。”蘇筱芮強調,使用者防止受騙的同時,還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理性借貸。

北京商報記者 嶽品瑜 廖蒙

TAG: 使用者貸款手機網路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