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被愛的孩子一定就有安全感嗎?

由 情感先河 發表于 科技2021-06-22

在育兒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到“

安全感

”這個詞。特別是在談論母親和孩子依戀關係時,母親給孩子的陪伴質量會直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確立,因此,現在很多母親都非常重視與孩子的感情

培養和互動

,包括堅持

純母乳餵養、觸控按摩、親子游戲

等。

除了這些感情交流外,還有影響孩子安全感確立的比較容易被忽視的方面。正是對嬰兒秩序敏感的時期。

秩序敏感期的定義?

這一詞由《有能力的愛》提出,指的是嬰兒在0至3歲時會天然地構建內在秩序感,在2歲時的外在行為表現得最為顯著,

特點是孩子無法接受任何大人的外在干預他們的行為,必須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否則就會哭喊吵鬧。

舉例來說,比如幼兒在吃飯期間,如果父母分別坐在他的兩邊,那麼以後其都會讓父母按照這種方式落座,這種對人和凳子對應關係的堅持是典型的秩序敏感期現象。還有的現象是菜必須分開放在餐盤不可以混放,玩具也必須放在不同的收納盒中。

每一個細節,孩子都能敏感地感受到微小的變化,強烈要求家長“糾正”,整天下來,家長受到折磨是疲倦不堪的。

秩序敏感期為什麼會影響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嬰幼兒出生後,面對這個完全陌生的世界,是多麼無助和害怕。接下來,

他們每天幾點睡覺,醒來後做什麼,去哪裡,和誰玩,吃什麼,幾點吃,把玩具放在哪裡等,一切都成為影響他們安全感的秩序因素

例如,如果照顧孩子的主要養育者總是經常改變,孩子的情緒更容易焦躁不安,面對不斷變化的“陌生人”,孩子的安全感就不會持續穩定。有些嬰兒的照顧者放任嬰兒自身的行為,讓嬰兒隨意在任何時間睡覺與起床,且醒後沒有活動計劃,一直躺著,或者突然有人和嬰兒長期互動,混亂的休息讓孩子對生活沒有把握,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

當孩子總是生氣、哭、焦慮、內心秩序感破裂時,秩序的破壞會給孩子帶來不安、思維混亂、感官混亂、感情混亂和心理混亂。

在對秩序敏感的時期,如何幫助孩子們建立安全感?

一、給孩子們制定有規律的生活日程

嬰幼兒最重要的秩序之一是生活和休息形成規律。這是一種生理執行機制,必須符合自然規律。

孩子每天起床、吃飯、睡覺要養成固定的時間,並且有固定的次數。

當然,這個規律會隨著孩子的月齡而變化,但總的來說,孩子的飲食、玩耍和睡眠都是有條理的,有計劃的。

有規律的生活和休息,孩子和父母能獲得安全感與秩序感。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玩得開心,最重要的是能夠為自己接下來的活動做好準備,保持一個良好的情緒。在這種秩序感極強的節律中,父母也可以全天有計劃有秩序地安排工作,在照顧好孩子的同時,還可以兼顧自己的活動計劃,不會手忙腳亂或焦慮。

好的日程是千金不換的,擁有了好日程,至少在生活中很難被情緒打敗。

更具體和科學的做法是記錄孩子吃—睡—玩的時間

,透過資料的記錄找到其中的規律,更加科學地制定生活日程。規律與固定的日程一詞是人重要的安全感來源。

二、保持乾淨有序的房子。

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感受。

能把家裡收拾好的有條不紊的人,處理家務以外的事情也不會不好。

有最低限度的條理和計劃性。這就是家庭環境的秩序感對人內部秩序感的影響。因此,

不要小看保持家裡環境整潔有序,讓孩子根據內心的秩序找到自己想要找的東西,不會哭著表達不滿。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堅持。因為孩子天生就是破壞國王的。剛收拾前腳,後腳就會變成交通事故現場,但以下幾點建議可能會有幫助:

被愛的孩子一定就有安全感嗎?

1。利用各種收納袋、收納箱將玩具分類收納,不要一根一根地湊在一起。因為每次找玩具都會變得一團糟,單獨收納的話容易找到,容易更換。

2。不要把所有的玩具都放在孩子能擁有的地方,根據孩子的月齡,挑選一些玩具放出來就行了。然後過段時間再更換玩具。

3。規劃好佈局區域,固定好,不要隨便換。例如圖書區,玩具區。

4。不要隨時整理,堆積起來收拾,這樣工作量太大了。

5。孩子一歲半後可以帶孩子一起收拾玩具。每次玩的時候都要把玩具摺疊起來,放在固定的位置,養成分類和擺放的習慣。

TAG: 孩子秩序安全感玩具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