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79)——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七)

由 阿瑪談史 發表于 歷史2021-12-08

海上保護神

在泉州的多元文化中,民間信仰最為古老,而海神崇拜在民間信仰中最為突出,既有媽祖這樣親民博愛、名揚世界的海神,還有通遠王這樣由山神轉變而來的海神,還有僅在泉州兼具官方海事祭祀功能的真武大帝。此外,觀音、龍王、王爺、陰公、好兄弟等等,在泉州沿海也兼有保護功能。這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海神信仰,是泉州海洋貿易繁榮的產物。

在當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同種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間,都會產生矛盾和衝突。但古代的泉州卻以她博大的胸懷,同時容納了多種宗教共同生存和發展。這當中有中國傳統的道教、南朝傳入中國的佛教,還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

媽祖,姓林名默,相傳她經常拯救海上遇險的船隻,為鄉親行醫看病,死後被奉為神。宋朝時,沿海各地的海民和航海者把媽祖奉為海神。北起丹東,南至廣州的重要港口都建有媽祖廟。透過華僑,媽祖信仰傳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廟。在這近千座媽祖廟中,大部份廟宇是由泉州分爐出去的。因而始建於南宋慶曆二年(公元1196年)的泉州天后宮,是中國八百多座天后宮中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媽祖已經不僅僅是海上保護神,她更成了許多海外赤子思鄉情節難以割捨的一部分。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鄭和率領由兩萬七千多人和近兩百多艘福船組成的船隊由泉州起航,浩浩蕩蕩駛向“西洋”,你可知其中有多少泉州人辛勤的汗水。據史料記載,鄭和船隊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手來自福建,僅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在福建訂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鄭和寶船,是船隊中的指揮艦。史書記載“長四十四丈四,寬十人丈“,為福船型。復原後長約126米,寬約51米,載重量可達七千多噸,排水量一萬五千噸,可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萬噸輪。由於當時沒有機械裝置來推進它,只有充分利用風力,因而它的帆特別多,史稱“九桅十二帆”。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79)——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七)

鄭和行香碑拓片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79)——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七)

本土納百川

長期的海洋活動,造就了泉州人的開放意識和廣博胸襟,表現在本土宗教觀念上更具相容性。儒、道、釋三教與民間信仰和平共處、互相滲透,並吸納許多外來宗教元素,透過建築、雕刻和裝飾演繹出來,散發著本土文化與海洋文化水乳交融的獨特魅力。

開元寺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79)——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七)

東西塔

開元寺建築風格獨特,融匯了許多外來文化元素。寺內建於南宋時代的東西塔為我國最高的一對石塔,兩塔上160尊人物浮雕中,僅44尊為中國人形象。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79)——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七)

明代開元寺重建時,73方源自一座已損毀的印度教寺的獅身人面石刻,被移入並嵌進大雄寶殿的月臺下。這些石刻我沒能親手記錄下來,是我此行造訪開元寺的遺憾。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79)——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七)

兩根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和傳統中國吉祥圖的印度教石柱,明代被移到開元寺大雄寶殿的後廊。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79)——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七)

開元寺大雄寶殿斗拱有24尊飛天樂伎,這些飛天樂伎有的手持文房四寶,有的手持南音樂器。飛天樂伎融中國飛天、印度妙音鳥、歐洲安琪兒等中外造型藝術於一體。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79)——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七)

泉州府文廟位於泉州城中心,廟學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場所,也是傳播儒學的中心,肇建於唐開元末年(739-741年),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移建今址。府文廟規模為東南七省之冠,體現了泉州作為“文獻之邦”“海濱鄒魯”的深厚積澱,是古代泉州文教昌盛、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徵,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座標。

泉州文廟這次沒能進去參觀,也是一件憾事。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79)——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七)

清源山多元文化遺存分佈圖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79)——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七)

清源山猶如一座多元文化的寶藏,山上儒、道、釋和伊斯蘭文化遺址並存,成為這一時期泉州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縮影。

10世紀,一座由巨大天然岩石鑿刻而成的道教鼻祖老子雕像,出現在泉州清源山麓,石像高5。63米,寬8。01米,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造像。石雕工藝精湛,服飾和案几雕飾顯示宋代特徵而有唐五代遺風,線條簡約,雕刻手法圓融純熟,深具本土特徵。老君巖造像是泉州海外貿易興盛而帶來地方經濟繁榮的產物,顯示了當時泉州道教盛行、民間信仰多元化和儒、道、釋並存的社會意識。也向世人展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79)——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七)

清源山三世佛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79)——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七)

TAG: 泉州開元寺媽祖海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