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漢唐之後,為什麼中原在對外的戰鬥中輸多贏

由 御覽歷史 發表于 歷史2021-12-08

年老的愛國詞人辛棄疾遠眺北方淪喪的土地,再想到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進取,自己也已經年老無力再實現年輕時的夢想,可以說是壯志難酬,寫下了千古名篇《北固亭懷古》,感嘆當年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建功立業的故事。

之前有人說過,如果人會懷念其他時代,那就是這個時候過的很不好,要找一個寄託。這樣看辛棄疾確實也是心中困頓了。確實,回顧幾千年的民族融合史,我們不難看到從古代開始,中原王朝在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對抗中越來越難以保持優勢了。

很多人津津樂道漢朝衛青、霍去病遠征漠北,擊敗不可一世的匈奴軍隊,在狼居胥山刻石記錄功勞的故事,他們的英雄事蹟一直激勵著後人。在衛霍之後,班超等眾多軍事將領又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取得了一系列功績,建立了不世之功,為漢王朝帶來了安定的邊境。就是因為這一系列耀眼的戰績,漢朝的強盛深入人心。

漢王朝滅亡後的中原政權好像失去了強漢的那股精氣神,越來越不是外族的對手。三國魏武帝曹操為了給南下打好基礎穩定大後方,要對當時盤踞背面的烏桓動手。一場惡戰下來雖然曹魏取勝,可是也損失不小,曹魏重要的謀臣郭嘉也死在這次征討中。魏晉南北朝更是發生了五胡亂華的大事件,匈奴、羌等許多股北方遊牧民族勢力南下進入中原地區進行爭霸,在短短几百年的時間裡,產生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

在強漢之後,接下來的大一統王朝就是是隋唐。隋朝本來在隋文帝的治下恢復了生機,可是隋煬帝多次勞民傷財征討高句麗沒有成功,反而損耗了國力,導致一系列農民起義,最後李淵取代隋朝君臨天下。唐朝雖然強盛,唐太宗李世民被各個民族尊稱為天可汗,可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的叛軍的頭領安祿山,就是中亞地區的粟特人。

提起宋朝那大家就更為熟悉了,沒有拿下燕雲十六州,沒有地方飼養戰馬,直接失去了騎兵這一冷兵器時代的大殺器。契丹、女真、蒙古,隨便來一個就能滅亡北宋,甚至國力弱小的西夏,南宋也只能和他客客氣氣。

很多人把中原王朝對外的不力歸咎於四個字:驕奢淫逸。中原地區優越的自然環節很難讓人保持長久的勵精圖治,就行唐玄宗,早期也是賢明的,可是很快貪圖享受,放任安祿山做大。再加上土地兼併等問題,都會進一步消弱中原王朝的力量。

就在中原的統治者們自以為高枕無憂,在富麗堂皇的宮殿裡聲色犬馬的時候,北方的遊牧民族因為生存條件太過於惡劣,不得不時時刻刻為著生活物資而戰鬥。從中原文明領先東亞開始,遊牧民族就在不斷地交流和攻防中認識到中原王朝的文化、制度、科技的種種優勢,並接受和學習我們的長處。五胡亂華開始就有很多能工巧匠被遊牧民族吸納了。透過學習和模仿,北方的遊牧民族逐漸變強,與中原的實力對比此消彼長。

春秋戰國的《左傳》就告誡後來者,居安思危是保持強盛的根本,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身體力行才是真正需要的。

TAG: 遊牧民族王朝中原北方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