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走進壽光市博物館,這件文物為你解密

由 英雄聯盟趣事 發表于 歷史2021-05-26

博物館是一個充滿神秘感和趣味性的寶地,壽光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高達14萬件,那在眾多文物當中,有件叫“陶鬹”的器物是山東地區獨有的,因為外形有點像地瓜,因此有人形象地稱它為“地瓜鬹”。

《說文解字》中說,陶鬹為,“三足釜也,有柄可持,有喙可寫物”,說明了這種陶鬹器型的三個主要特點,第一個是有三個足;第二個是器身上有柄可以拿;第三個是器口呈鳥喙形狀。

壽光市博物館講解員董秀婷說:“這個器物是典型的鳥形鬹,是山東獨有的一個鳥形鬹,山東的圖騰就是鳥,有一句話說,山東鳥移民,講的是圖騰,是鳥。”

鬹是山東龍山文化的典型器,起源於大汶口文化中期,盛行於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階段。山東原始先民們將自己崇拜的圖騰製作成了生活用具,那麼這種生活用具的用途是什麼呢?在修復出土的一批陶鬹時,壽光市的文物工作者偶然發現,陶鬹的足內佈滿水鏽,破茬處的水鏽厚度甚至達到4毫米,外壁還留有較厚的菸灰。這說明陶鬹是當時用來蒸煮的廚具。

壽光市博物館講解員董秀婷說:“底下一般有三條腿的是蒸煮器,可以用來加熱,說明在大汶口時期,原始新民們就已經開始喝溫水了。”

出土於上世紀70年代後胡營遺址的一個陶鬹,因為三足外形酷似“地瓜”,因此有人形象地稱它為“地瓜鬹”。至今已擁有6000年曆史的陶鬹,也經歷了14次外形的演變,不過,在龍山文化時期之後,陶鬹最終還是慢慢退出了原始新民們的生活舞臺。

壽光市博物館講解員董秀婷說:“最早的時候是一種無足鬹,還沒有腿,後期就開始有石足鬹,為了容水量越來越大,就逐漸變成空足鬹,由無足到石足到空足的一個演變過程,盛水量越來越大。這個器物只有這兩個時期有,之後就逐漸消失了。”

記者:張亞健李婷

責編:圈圈

TAG: 壽光市地瓜董秀婷講解員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