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嬰幼兒時期的創傷經歷,為什麼在深度催眠下能精準地回憶起來?

由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 發表于 健康2021-04-24

近幾年,隨著臨床深度心理干預經驗的不斷積累,我們對精神心理障礙的瞭解也越來越深入:

抑鬱症、雙相障礙、強迫症、成癮疾病等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主要根源是病理性記憶,其中包括疊加性的心理創傷,以及病理性的正性情緒體驗。

而且,根據記憶再鞏固理論,喚醒、啟用病理性記憶後,可利用藥物、心理干預對其進行編輯,改變該記憶的存在狀態。對於個體來說,這不會導致他們遺忘這段經歷,但往往會改變了他們對這段記憶的感受。

我們創立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就是可以較快達到該目的的心理干預手段之一。而當相關的病理性記憶被修復後,相關的症狀可大幅度緩解,甚至快速消失。這也反過來為“症狀的背後是病理性記憶”這一發現提供了印證。

而當我們將在深度催眠下發現的病理性記憶,也就是患者具體的記憶事件,詳細地告訴患者的父母時,他們往往非常驚訝:“那麼久之前的事,他們怎麼還記得!?而且細節記得那麼清楚?!”

很多父母都覺得匪夷所思,但絕大部分患者在深度催眠下想起來的事件,又確實發生過。

其實這也是很多科研人員一直探索的問題:人從出生到長大,大腦積存了大量的長期記憶,

為什麼有的記憶就是特別深刻、特別精準,即使經過了很長時間,記憶都仍然保持穩定,不容易模糊或出錯呢?

這個記憶現象對於大眾來說可能習以為常,“那件事特別重要,所以就記得很清楚唄”。但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科研人員認為

深刻記憶

的形成是個未解之謎。

去年,布里斯托爾大學相關人員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有一些新發現,有可能揭示了相關記憶機制的秘密。

我們大腦中的海馬在形成記憶的過程中充當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尤其擅長於將短時記憶進行鞏固,轉換成長時記憶。

圖片來源於網路

海馬中有著非常豐富的神經元(神經細胞),當兩個相鄰的神經元之間的訊號聯絡變得強而興奮時,記憶就產生了。可是,如果這些神經元的聯絡活動過度興奮、活躍,就有可能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

所以,除了神經元之間的

興奮性連線

之外,

抑制性連線

也一樣重要,兩者要保持平衡。

抑制性連線

能使神經元之間“冷靜冷靜”,幫助大腦正常運作。

而布里斯托爾大學人員的研究則發現,

抑制性連線

的功能可能不止於此。如果某個記憶形成時,

抑制性連線

的強度特別強,那麼這個記憶的內容和儲存就更不容易受到干擾。

換言之,當神經元之間的抑制性連線的強度特別高時,相比起其它記憶,這個特定的記憶就更加穩定、精準!

所以,為什麼患者的病理性記憶特別穩定、精準?為什麼在深度催眠下,有的青少年能回憶起1、2歲,甚至剛滿月時的創傷事件?根據以上研究發現,我們猜測這可能是因為該事件發生時、相關記憶形成時,神經元之間的抑制性連線特別強。

雖然很多孩子在外顯記憶層面忘記了,未能提取這部分記憶。但它們仍然非常穩定、精準地儲存在內隱記憶層面,並在深度催眠下得以提取。

而為什麼有的患者接受過該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後,發現相關記憶仔細想能想起來,但有所模糊了呢?

有可能,這是因為

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

減弱了相關神經元之間的抑制性連線的強度,在修復創傷的同時又形成了新的積極的記憶,所以個體對該事件的原有記憶變得模糊。

當然,這僅僅是猜測,仍有待證實。期待我們以後能有機會與相關科研人員合作,透過臨床科研去尋找答案。

之所以分享這個關於“記憶”的科研發現,是希望與患者、家屬以及關注精神心理領域的讀者共同學習更前沿的、更科學的、尤其是跨學科的精神心理學發現,不斷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對精神心理障礙有更深入的理解。

TAG: 記憶病理性神經元抑制性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