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心氣虛調理時需掌握哪些要點

由 禹番時代 發表于 健康2021-04-17

心主血脈,藏神,“……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是也”(《醫學入門》)。若心氣虛,則推動血液執行的力量減弱,血流不暢;心氣不足,神失潛藏,故神不守舍。心氣虛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脈快或慢。如伴心陽虛則手足冷、畏寒、面色白等。

心氣虛證是臨床常見的、病勢較緩、病情較輕的證候。《症因脈治》中說:“……心氣虛則心主無威,心神失守。”故本證是以血運遲緩,心神不寧為病機特點。若心氣虛進一步發展,氣虛及陽,可出現心陽虛,亦可累及於肺,肺失宣發肅降,肺氣亦虛,形成心肺氣虛證。

多因稟賦不足、心氣素虛;年邁體衰、髒氣漸弱;勞倦思慮過度,耗傷心氣;或由久病氣血雙虧,心氣乏源;或因誤汗、過汗、汗出過多,心氣隨之而洩,導致心氣不足。其證屬虛,病位主要在心。日久可影響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極易造成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的發生。

心氣虛則運血無力,脈絡瘀阻則出現心痛,此時治標多用芳香開竅、行氣化瘀之藥物。雖然能取效一時,但對久病氣虛之人,辛散之力較大的麝香、冰片久用既耗氣又損陰,可使心絞痛頻頻發作。此時最好加益氣活血之藥如紅參(或人參、西洋參)、參三七、血竭等共研細末,每服3~5克常可提高臨床療效。

宣告:中醫是四診合參、八綱辨證,對病症進行施治。患病後應尋求中醫師診治,患者僅憑症狀選用文中介紹中醫方藥、針灸等,可能對症,也可能不對症,並且,不同病症、體質等客觀因素下有不同療程,等等。由此造成的不良後果,責任自負。

TAG: 氣虛心氣若心陽虛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