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北京中醫楊以寧:帶你瞭解中醫治面肌痙攣的方法!

由 全域聯合面神經研究院 發表于 健康2021-12-10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中醫上成為掉線風。表現為一側面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陣發性且不規則,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而加重。起病多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後涉及整個面部。其病位主要在面部經絡及肝,其病性以實證居多。本病多在中年後發生,常見於女性。

面肌痙攣分兩種:

一種是原發性面肌痙攣,一種是繼發性面肌痙攣,即面癱後遺症產生的面肌痙攣。兩種型別可以從症狀上區分出來。原發型的面肌痙攣,在靜止狀態下也可發生,痙攣數分鐘後緩解,不受控制;面癱後遺症產生的面肌痙攣,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動作產生。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在中醫口僻、筋惕肉目閏等病證中有相應的描述和論治。一般認為本病系外風侵襲,或陽亢、血虧引動肝風所致,還可因情緒激動而誘發。

影響:

本病雖然無疼痛,但頑固性痙攣,導致患者五官變形,不能正常交際與生活,甚至因此而失去工作,長期情緒低落,抑鬱,自卑,導致心理障礙,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治法:

中醫治療面肌痙攣,早期以祛風活血為主,病程較長的治宜滋養肝腎、平肝息風解痙。

具體辨證施治方法如下:

1.肝氣抑鬱型

顏面抽搐,頭暈耳鳴,精神不振,或伴有哭鬧,每因情志波動而誘發。舌紅,苔薄白,脈弦緩。

治療宜 疏肝解鬱。藥用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白朮,炙甘草,佛手,薄荷,生薑等水煎服。

2.肝血虧虛型

顏面抽搐,時發時止,伴有頭暈目眩,舌紅苔少,脈弦細無力。

治療宜 養血緩急。藥用白芍,炙甘草雞血藤,鉤藤,當歸,熟地,木瓜,制首烏,大棗,陳皮等水煎服。

3.肝風內動型

顏面抽搐,時感頭痛頭暈,每遇到不快抽搐加劇,舌暗紅,苔薄白偏幹,脈弦細有力。

治療宜 平肝熄風。藥用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子,夜交藤,菊花,茯神,牛膝,益母草,桑寄生,乾地黃等水煎服。

4.風痰阻絡型

顏面抽搐,患側面肌麻木感,伴有面部浮虛,眩暈咳痰,口乾不欲飲,舌體胖大,苔薄白潤,脈弦滑。

治療宜 祛痰 熄風 益氣。藥用制南星,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 半夏 ,陳皮, 皂角等水煎服。

5.風寒侵襲型

突然顏面抽搐,伴有頭痛,鼻塞,惡寒,眼睛流淚,舌淡紅,苔薄白,脈浮。

治療宜 疏散風寒,佐以解痙。藥用荊芥,菊花,川芎,白芷,羌活,細辛,防風,殭蠶,甘草,生薑等水煎服。

中醫認為神經疾病與奇經八脈、十二經十五絡脈、臟腑等有關,然而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如頭部分為陽明經、少陽經、厥陰經、太陽經,由於經絡不通、氣血不暢所導致神經疾病。

中藥治療面肌痙攣三大作用:

1.修復—修復神經 恢復傳導

在中醫辯證論治的基礎上,透過調動人體的經絡,達到扶正、行氣活血、通絡驅痺,從而使神經細胞活躍、加快血液迴圈、提高免疫機能,促進對神經細胞組織的修復、調節神經系統功能、修復受損神經,初步控制病情,讓患者的症狀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並達到逐漸好轉的目的。

2.活血—活血化瘀 調暢氣血

中醫認為顱面神經疾病是面神經微迴圈障礙、氣虛血淤、邪實阻滯、氣血失運等所致,故臨床治療要以改善面部微迴圈環境、活血化瘀為治療目的,加強血液迴圈、祛風散寒、溫陽通脈、調暢氣血,從而恢復面部神經系統支配功能。

3.通絡—疏通經絡 固本培元

中醫認為經不通氣不暢“血氣不通,百病乃變化而生”,調節五臟六腑、疏通經絡、促使機體氣血流暢、消除代謝產物,保持動態平穩氣血陰陽之間協調平衡。

中醫治療面肌痙攣,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結合患者自身體質進行辯證論治。現在臨床上大部分患者透過中藥治療後,可以明顯好轉。面肌痙攣的患者平時生活中,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平衡心態,保證良好睡眠質量,保持心情愉快,可以促進患者康復。

注:中醫講究辯證施治,因人因症而異。處方不可隨意試用!

TAG: 面肌痙攣抽搐中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