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常見的過敏誘因竟然是這5種!生活中處處可見,這篇文章幫你“排雷”

由 騰訊醫典 發表于 健康2021-12-06

審閱者: 曾華松(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若某人感覺眼睛發癢,突然想打噴嚏,這是由於身體將某物質識別為有害物質,並對其進行攻擊,或者可以認為此人可能對某物質過敏。

許多物質都可使人體出現此類高度敏感情況,範圍可從春天的花粉到小蝦,再到寄生在床單上的小蟎蟲。

過敏原,即引發過敏的物質,會影響過敏者的呼吸、面板、消化系統,甚至感官。症狀因過敏原不同而有所差異。

一、食物過敏

8種食物及食物譜系佔據了美國常見過敏原的90%。

甲殼類水生動物,如螃蟹、龍蝦和小蝦;

蛋類;

魚類;

牛奶;

花生;

大豆;

木本堅果,如杏仁和山核桃;

小麥。

1、食物過敏的症狀

蕁麻疹。面板出現發癢斑點,並腫脹形成紅痕;在抓撓、飲酒、運動或緊張時加重;

嘴唇、舌頭或咽喉腫脹;

口腔刺痛;

最嚴重的過敏反應稱為“過敏性休克”,在食物過敏時最易出現,可能引發呼吸困難以及血壓快速下降。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請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2、食物過敏的注意事項

避免食用引發過敏的食物。

若存在發生過敏性休克的風險,醫生會開具形似鋼筆的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

即使在發生過敏性休克時已經使用過此種藥物,仍需要撥打急救電話以進一步治療。

醫生可能會開具抗組胺藥或類固醇類藥物,以控制非緊急症狀。

二、藥物過敏

如果存在藥物過敏,無論服用的藥物是液體、片劑還是丸類,均會出現過敏反應。

抗生素是常見的可引發過敏的藥物,其中包括青黴素及同類的其他藥物以及磺胺類藥物。

其他可引發過敏的常見藥物:

抗驚厥藥;

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其他非甾體抗炎藥(NSAID);

化療藥物。

1、藥物過敏的症狀

蕁麻疹;

面板瘙癢或皮疹;

面部浮腫;

喘鳴(因為氣道狹窄而引起的吹哨樣呼吸音);

過敏性休克。

2、藥物過敏的注意事項

立即停止服用引發過敏的藥物並就醫。

如果症狀嚴重,應撥打急救電話。

可服用抗組胺藥緩解症狀。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三、花粉、蟎蟲和黴菌過敏

如果存在過敏性鼻炎,則表明身體對環境中的某些物質產生過度反應,也稱“花粉熱”,儘管並不一定出現發熱症狀。

這種過敏可能在季節交替時出現,例如春季和夏季空氣中黴菌孢子及草、樹木和野草等的花粉含量很高。

如果為全年性過敏性鼻炎,則症狀會終年不斷出現。

引發此類過敏的因素包括蟑螂、塵蟎、寵物毛髮或皮屑以及室內黴菌,此外,還包括香菸煙霧和香水。

1、花粉、蟎蟲和黴菌過敏的症狀

疲倦。因鼻腔堵塞導致睡眠不佳,從而引起疲倦;

眼睛、鼻子或上顎發癢;

流涕,鼻塞;

打噴嚏;

眼睛流淚、發紅或腫脹。

2、花粉、蟎蟲和黴菌過敏的注意事項

就醫諮詢是否應使用減充血劑或抗組胺藥等以緩解症狀。

花粉濃度較高時應關閉車窗和家中的窗戶。

使用可抑制蟎蟲滋生的床上用品。

使用除溼器控制黴菌生長。

在接近動物後應洗手,如果養寵物,應請他人代為飼養。

四、昆蟲叮咬

昆蟲在叮咬處釋放的毒液會引發過敏反應,有時會與叮咬處的疼痛感混淆。

可透過觀察出現的症狀來區分叮咬造成的疼痛和過敏反應,如果除叮咬部位外的其他區域也出現發紅和腫脹或身體其他部位出現反應,則表示情況較為嚴重,需要立即治療。

引發過敏的主要昆蟲種類:

火螞蟻;

蜜蜂;

大黃蜂;

胡蜂;

小黃蜂。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1、昆蟲叮咬的症狀

全身發癢或出現蕁麻疹;

咳嗽、喘鳴或呼吸急促;

叮咬部位腫脹;

胸悶;

過敏性休克。

2、昆蟲叮咬的注意事項

就醫諮詢免疫治療(過敏原注射)是否有助於緩解症狀。

遠離昆蟲。

如果出現過敏症狀,立即注射腎上腺素,並撥打急救電話。

五、乳膠過敏

某些人會對天然膠乳中的蛋白質過敏,天然膠乳來自橡膠樹的樹液。

膠乳使用廣泛,尤其是在醫療和口腔科產品中,包括:

導管;

口腔科橡皮障;

一次性手套;

敷料和繃帶;

管子和注射器。

許多生活用品中也含有膠乳,包括:

嬰兒奶瓶、奶嘴和模擬乳頭;

氣球;

避孕套;

內衣中的鬆緊帶;

橡膠玩具;

輪胎。

1、乳膠過敏的症狀

過敏反應通常在與乳膠產品直接接觸後數分鐘內發生,也可因吸入乳膠手套粉末中的蛋白質而引發。

合成橡膠,例如乳膠塗料,通常不會引起此類過敏。

蕁麻疹和瘙癢;

鼻塞、流涕;

過敏性休克。

製造乳膠手套過程中使用的化學物質也可引發過敏,症狀類似接觸毒漆藤後出現的皮疹。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2、乳膠過敏的注意事項

避免接觸乳膠,許多醫生和醫院目前都使用非乳膠手套。

佩戴過敏警示標誌。

隨身攜帶腎上腺素注射器,因出現症狀使用腎上腺素注射液後,還應撥打急救電話。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TAG: 過敏症狀叮咬藥物過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