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皇太極長子豪格為何不跟多爾袞爭攝政王,不是不想爭,而是爭不過

由 嘟著小嘴要親親 發表于 遊戲2021-04-17

清朝的繼位總是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從末期道光放棄能力出眾的奕訢選擇能力平庸的奕詝,再到康熙選擇雍正。中後期還算好的,起碼有明確苗頭,前期卻是十分混亂。比如說皇太極與福臨的登基一事上,後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晨,努爾哈赤傳話請阿巴亥前往。當天晚上努爾哈赤去世,關鍵時期,只有阿敏和阿巴亥見過他。

然而沒想到的是,此時局勢已經容不得阿巴亥說什麼,直到死她也沒時間說出努爾哈赤臨終時究竟說了什麼。努爾哈赤的四子皇太極,代善及其子嶽託、薩哈廉、莽古爾泰、德格類、阿敏、正藍旗全跟他站一派,他便佔據了極大優勢。同時因為阿巴亥的離開,兩黃旗群龍無首,皇太極趁機準備好了一份“遺書”。

第二天等阿巴亥懷著悲痛的心情回來,代善便宣佈“遺書”,假稱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孤兒寡母的阿巴亥還能說什麼,她只能選擇自盡殉葬,以求兩個幼子能得以保全。所以努爾哈赤想立之人究竟是皇太極,還是他一向疼愛的幼子多爾袞,又或者是其他人。都不得而知,17年後,皇太極比他父親還死得匆忙。

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因為宸妃身亡傷心過度,變得身體不好的皇太極猝死。死得突然,自然沒時間立下遺書,他心屬的繼承人是誰也沒人知道。可此時的清情況是很緊急的,三年前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的防禦體系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入關成了迫在眉睫的事,若不是因為宸妃的死,或許本來身體健壯的皇太極能等到入關的那一天。可如今皇太極已死,當務之急是立馬定一個繼承人,好完成入關的大事。但問題在於皇太極並沒有立繼承人,能有權力爭皇位的,又有多爾袞與豪格兩人。當年的多爾袞因著年幼,沒能參與接努爾哈赤的班,此時的他早已非同一般。

年輕強壯,手握重兵,立有赫赫戰功。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同樣有戰功,在諸子中最有優勢。朝廷如鰲拜、索尼等重臣以及濟爾哈朗、代善都贊成立他,兩人說得上是難分伯仲,可就在僵持的時候多爾袞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舉動。他給出了第三個方案,即立六歲的福臨為皇帝,這個退步贏得了所有人的同意。

1643年8月14日,也就是在皇太極死後五天,在瀋陽故宮崇政殿舉行了會議,諸大臣齊聚一堂,共同決定皇位繼承人。會議剛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鰲拜和索尼就首先提出要由皇子繼承,多爾袞以他們兩人沒有說話的資格為由勒令退出了會場。之後阿濟格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默不語,不置可否。其實對於這個時候的多爾袞來說雖然他想繼承皇位,但是他不知道其他大佬們的態度,在形勢不明的情況下如果贊同了自己繼位就等於翻開了自己的底牌,而翻開底牌是要在確定能贏的情況下才翻是最好的策略,在輸贏不定的情況下,多爾袞是不會翻開底牌的。

多鐸隨機說道,既然多爾袞不願意,那麼就由自己來繼承皇位,畢竟太祖遺詔中有他的名字。隨機多爾袞反駁道,太祖的遺詔中也有豪格的名字,不止你多鐸一人。這種情況就說明,太祖努爾哈赤生前應該是有過口頭上的遺詔,而多爾袞反駁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在排除了多鐸的同時,把豪格也排除在外了。

接著多鐸提議,既然自己不行,那就立長,由代善繼位(代善是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則馬上表示自己不行,既然多爾袞不願意,就應該立皇長子豪格。代善的話就表明了他的態度,他支援豪格,至少是支援皇子繼位。

這個時候豪格就表示自己不配擔當大任,隨機離開了會場。見豪格離開會場,兩黃旗的大臣們便激動地佩劍上前,表示如果不讓皇子繼位,他們寧願跟隨死去的皇帝於地下。兩黃旗的這個表態,就明確了他們是支援皇子繼位的鐵桿。

皇太極長子豪格為何不跟多爾袞爭攝政王,不是不想爭,而是爭不過

見到這種劍拔弩張的情形,代善表示自己不想過問皇位繼承大事,也離開了會場。其實到了這一步,情況就非常明顯了,清廷內部的絕大多數都是支援皇子繼位。首先是豪格的基本盤正藍旗以及兩黃旗的鐵桿盤,而代善的兩紅旗也表示傾向於皇子繼位,這樣一來支援皇子繼位的勢力就有五旗,五旗對多爾袞的基本盤兩白旗,是佔了絕對優勢了,剩下的鑲藍旗無論是否支援皇子繼位都不太重要了,畢竟之前鑲藍旗的濟爾哈朗本身就態度不明,見到支援皇子是一邊倒的局勢,他應該會加入支援皇子一派。

到了這個時候形勢對多爾袞是非常不利的,他繼承皇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除非他橫下一條心拿著兩白旗去跟五旗兵馬火拼,但這種火拼他的勝算很小。於是他就退而求其次,這個退而求其次的決定使他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多爾袞表示他也贊同皇子繼位,此言一出會場上劍拔弩張的局勢就瞬間緩解了下來,然後多爾袞又說,既然豪格不願意繼承皇位,那麼就讓皇太極的九子福臨繼位,只是福臨年紀還小,暫時由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等到福臨成年後在還政於福臨。

皇太極長子豪格為何不跟多爾袞爭攝政王,不是不想爭,而是爭不過

多爾袞的這個提議一下子就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擁護,雖然皇位的繼承非常重要,但是當時清朝內部還是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最好不能因為皇位繼承而產生內訌,畢竟當時清朝的家底也不多,一旦真的內訌起來,這點家底一下子就打沒了,到時候大家都會玩完。既然多爾袞贊同了皇子繼位,其他人也沒有什麼反駁的理由了,於是接下來所有人便按照慣例盟誓,表示效忠皇帝云云。

以上會議內容,來自於一位朝鮮人質寫下的秘密報告,這位人質是朝鮮國王的世子,他在瀋陽期間得到了清朝王公貝勒們的禮遇,結交非常廣泛,瞭解大多清朝高層的秘密,這份會議記錄就來自於他寫給本國的一份秘密報告中,相當於今天的密級很高的內參,他也曾經參加過皇太極的葬禮,他的內容記載在《沈館錄》一書中,應該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皇太極長子豪格為何不跟多爾袞爭攝政王,不是不想爭,而是爭不過

根據以上會議內容的記載,多爾袞實際上是在一個對自己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實現了翻盤,表面上他沒有繼承皇位,但在後來的攝政王生涯中,他卻是實際上皇帝。雖然濟爾哈朗與他共同輔政,但濟爾哈朗明顯就是個擺設,真正發話決定朝政大權的還是多爾袞,在他當上攝政王到他死為止,他等於做了6年實際上的皇帝。

而對於豪格來說,雖然自己沒有繼承到皇位,不過他對繼承皇位的決定並不大,不然他也不會在會議期間退出會場,明確表示不會繼承皇位。最終的結果是他弟弟福臨繼位,這點來說也是他能夠接受的結果。

對於其他大佬來說,多爾袞的決定直接就避免了一場大規模內訌的可能,只要是皇子繼位即便是福臨他們也完全能接受。後來的事情也證明了福臨繼位是當時的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比如在這次會議後不久,代善的兒子碩託和他的一個孫子阿達禮就跳出來反對會議結果,表示要擁戴多爾袞,結果誰也沒想到最後竟然是代善出面處死了兩人,穩定了局面。這也說明在當時清廷內部,幾乎所有人的共識就是,穩定大於一切,誰想出來破壞這種穩定,誰就會成為所有人的敵人。

TAG: 多爾袞繼位代善皇子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