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古代守城時,為什麼不直接把進攻方的梯子推倒,反而要城牆上拼肉搏?

由 冷兵器研究所 發表于 遊戲2021-12-14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披瀾讀史

字數:3295,閱讀時間:約6分鐘​

編者按:在一些古裝戰爭類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攻城戰的情節。這些戰鬥場面中,往往能看到攻城一方計程車兵們,將十幾米長的梯子搭在城牆上,透過梯子來進攻城池,比如老版《三國演義》,無論是哪次戰役,只要出現攻城戰鏡頭,都會有這種類似普通木梯的攻城梯出鏡。一些網友們在看到這一場景時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作為守城一方計程車兵,為什麼不直接把梯子推倒,反而要冒風險和對方進行肉搏戰呢?事實上,這種影視作品中的攻城場景,並不符合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出於成本考慮,許多電影、電視劇在拍攝這些畫面時,往往會對細節進行簡化。

首先,這些戰爭場景中出現的那種攻城梯,並不是我們經常聽說的所謂“雲梯”,這種攻城梯的原型,應該源自一種名為“飛梯”的攻城戰具。關於飛梯的記載有很多,這裡我們採用《通典》的記載,飛梯的頭頂兩端,安裝類似於滑輪的工具,士兵們舉著飛梯靠近城牆後,可以飛快的將滑輪沿著牆體向上頂去,如此一來,即節約了安放飛梯的時間,同時飛梯安放完成後,頂端的滑輪也可以直接卡在城垛邊緣,梯子和士兵們的自重加在一起後,守城士兵們沒有趁手工具時,短時間內幾乎難以取下這種騎具。和飛梯類似的,《通典》還記載了一種名為“竹飛梯”的攻城器械。書中記載,“獨杆大竹,兩旁施腳澀以登”,雖然竹飛梯為獨杆,與影視劇中的形象略有不同,但是它們同樣是透過簡易的腳蹬當做攀爬登城的工具。而從相關描述來看,竹飛梯甚至比飛梯的設計還要簡陋,完全可以看做普通木梯的放大版。

一些冷兵器題材的遊戲,如《中世紀2全戰》《騎馬與砍殺》,和許多影視作品一樣,也安排了攻城元素,其中也出現了類似於飛梯的攻城武器。但玩過這兩款遊戲的玩家一定深有體會,如果單純利用飛梯攻城,那麼攻城方哪怕是擁有數倍的人數優勢,都有可能打出GG,即使僥倖取勝,但最後的戰損也一定讓人心疼。

遊戲中如此,在真實戰場上也是一樣。無論是飛梯還是竹飛梯,都太過依賴防守方的失察,不適合正面攻城使用。畢竟,守城方具備居高臨下的優勢,同時,還可以在城牆上提前預備各種不同的器械應對敵人的攻勢,一旦進入正面對抗環節,使用這兩種型別飛梯的攻城士兵,就是活脫脫的靶子。這種飛梯雖然會在前面掛上鉤子以勾住城牆,並且重心靠前,不好推倒。但守城方只要有可能,還是要推倒這些飛梯的。

在《中世紀2全戰》中,的確可以利用攜帶飛梯的炮灰部隊消耗敵人的體力,或者以炮灰部隊阻遏對手在城牆上的協調調動。但戰場上就不同了,古代行軍作戰,攻城“先登”和野戰“陷陣”都是堪比“斬將擎旗”的大功,尤其是“先登”,更是如此。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執行這一任務的往往是具有一定主動性的精銳部隊,沒有任何一個將領會肆意消耗這些精銳的生命。因此,飛梯往往用於偷襲和配合作戰。五代乾寧三年,鄆州之戰中,後梁牛存節曾經“遣王言夜伏勇士於州西北,以船逾濠,舉梯登陴”。

這裡“舉梯登陴”中所說的梯子應是飛梯或者竹飛梯之類的器械。之所以要使用這種攻城器,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鄆州城有著較為完備的城濠(護城河),在護城河被填平之前,重型攻城裝備一時間難以運抵城下,最後牛存節選擇在夜間偷襲鄆州並一擊得手,可見,飛梯是一種講求速度和突然性的進攻型武器。

除了飛梯以外,還有一種經常與之混淆的攻城器:雲梯。像《太平御覽》就將它稱之為“飛梯”,但其形狀描述,卻和前文提到的飛梯不同,而《通典》則又稱之為“飛雲梯”。這種攻城器的出現時間追溯起來可就久了,《墨子·公輸》開頭就提到“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在《公輸》篇中,“雲梯”幾乎是公輸盤和楚王攻宋的所有信心由來,最後還是墨子親自出手在推演中擊敗公輸班(魯班),這才打消兩人的野心。這種被寄予厚望的裝備,自然不會是前面飛梯那種,結構簡單到幾個士兵都能手搓出來的木頭梯子。《墨子》中曾經提到,“雲梯,重器也,其移動甚難”,可見在剛剛發明之初,雲梯是一種結構極為複雜的攻城器。

古代守城時,為什麼不直接把進攻方的梯子推倒,反而要城牆上拼肉搏?

《通典》有言:“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上立雙牙,牙有檢梯,節長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有三尺,勢微曲,遞互相檢,飛於雲間,以窺城中。有上城梯,首冠雙轆護,枕城而上,謂之飛雲梯”。

由此可見,至少截止到《通典》作者杜佑所處的唐德宗時期,當時的雲梯就已經基本成型,雲梯車既有方便移動的車輪,也有了可以活動使用的副梯。而到了宋代,針對守城方愈發強悍的遠端火力投射能力,攻城雲梯的防護力也再次得到加強,開始用生牛皮和泥進行包裹防護,箭矢對其能夠造成的傷害少的有限,而無往不利的火攻,面對被泥巴糊滿的牛皮來說,同樣沒有什麼作用。不僅如此,副梯與主梯之間的連線採用新式轉軸摺疊,節省空間的同時也減少了敵人在雲梯展開之前攻擊副梯的機會。可以說,這一時期的雲梯樣式,才最終定型。和飛梯簡易、輕便的特性不同,雲梯是一種移動較慢但防護更強的攻城器。一般來說,雲梯往往會修建的比城牆高出不少,如此一來,攻城方就從“仰攻”變成了“俯瞰”,敵人的箭矢威脅逐漸減弱,同時,平緩結實的副梯使得攻城部隊獲得了更為寬闊的騰挪和前進空間,一旦成功登城,他們就不必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狀態。

古代守城時,為什麼不直接把進攻方的梯子推倒,反而要城牆上拼肉搏?

這種需要依靠大量人力進行推動的重型攻城戰具,自然不是三兩個守城士兵就可以直接推開的,同時,在交戰過程中,攻城部隊一般還會獲得己方遠端武器的支援,弓箭手們會依靠自身的火力優勢壓制登城地區的守城部隊,給登城勇士們創造機會。

因此,若守城方無法摧毀雲梯,一旦雲梯接近城牆,攻守雙方往往免不了一場激烈的肉搏戰。不過,隨著軍事戰爭技術的傳播,尤其是霹靂車、火弩、尖頭木驢、望樓等攻守戰具的出現,攻城戰也開始愈發考驗起攻守雙方軍隊內部的配合能力,雲梯一出誰與爭鋒的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相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才是常態。事實上,即使是在戰國時期,雲梯也並非是什麼可以掃平一切守軍的攻城利器,作為防守方,只要應對得當,就能極大的限制攻城方雲梯的使用。除了挖掘護城河來限制雲梯的靠近外,在一些重要的都城和重鎮周圍,人們還會事先砍伐樹木,防止被敵方用於修造攻城器,一般來說,這一圈不怎麼綠色的防禦半徑足足有三十里,也就是說,如果籌備得當,敵人只能從至少三十里外的地方修造和運輸笨重的雲梯過來。根據《春秋戰國之攻城與守城技術略考》的說法,即使是在攻城戰已經開始之後,只要敵方未能全面圍城,守城方也會預留部分士兵在城外進行偵查警戒,這些遊弋在外的機動力量,對於攻城方的運輸隊來說也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古代守城時,為什麼不直接把進攻方的梯子推倒,反而要城牆上拼肉搏?

宋代之後,針對雲梯、飛梯的戰術針對就更加直接了。守城方往往會在城牆附近的區域配備狼牙拍、撞杆、絞車等守城戰具。其中,撞杆、狼牙拍就是專門用來應對雲梯、飛梯的秘密武器。撞杆又名撞車,是一種四輪載具,其外觀看上去有些類似攻城方衝擊城門所用的攻城衝車,只不過,這是一種專門在城牆上防禦的車輛。撞車中間懸掛一根圓木撞杆,為了增加撞擊力,撞杆頭部還會用生鐵包裹,一旦發現敵方雲梯接近,守城士兵就會用撞杆去摧毀逼近的入侵者。雲梯雖然外部以牛皮泥土覆蓋,但主體結構依舊是木質,很難抵擋這種撞杆的衝撞,一旦命中,便是梯毀人亡。

古代守城時,為什麼不直接把進攻方的梯子推倒,反而要城牆上拼肉搏?

至於狼牙拍的用法就更加簡單粗暴了,攀登飛梯計程車兵往往處於城垛之下,而狼牙拍則是懸掛在城垛前端、包裹鐵釘的拍子,其上端懸掛鐵環,穿上繩子後就可以用來當做無限回收使用的滾石檑木,守城士兵們看到有人用飛梯登城就直接將狼牙拍砸下,來回盪來盪去的狼牙拍就像是一個AOE傷害製造機,面對這種依靠重力和鐵釘殺敵的工具,什麼護具鐵鎧根本都毫無招架能力,再加上連枷這種由農具轉變而來的武器,飛梯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了,這也是飛梯往往只能在特殊條件下偷襲或者配合使用的原因。

參考文獻:

1。韋琦輝。淺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攻城戰2。周榮。北宋冷兵器述論3。孔慶康。春秋戰國之攻城與守城技術略考

TAG: 飛梯攻城雲梯守城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