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徐達、常遇春草根出身,小時候沒讀過啥書,卻為何會精通兵法!

由 我選擇忘記 發表于 遊戲2021-06-24

朱元璋是個草根皇帝,跟隨他的那些開國功臣大多也是草根出身。於是很多人就有了疑問,這些農民怎麼在戰場上一個個都能精通兵法,戰無不勝呢?

其實,有這樣的想法,可能是對兵法的理解有些狹隘了。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小說家是怎麼解釋這個問題的。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中,將朱元璋、徐達、常遇春等人描寫成明教出身,明教教主張無忌獲得了屠龍刀和倚天劍。當年大俠郭靖、黃蓉夫婦將《武穆遺書》藏在屠龍刀中,《武穆遺書》就是岳飛一生兵法的總結。後來徐達、常遇春靠著此書依法行軍,戰無不勝。

這就是小說的常見套路,只要一本兵書在手,再難纏的對手也能輕易應付。但這裡面有個漏洞啊,既然《武穆遺書》這麼厲害,當年郭靖黃蓉有這本書,他們還身負絕世神功,怎麼就守不住襄陽雙雙戰死呢?

所以,別以為獲得了巧妙的兵書戰策,就能解決任何的實際問題。歷史上也有更明確的例子。作為“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就不得不說戰國的趙括和三國的馬謖。

論對兵書的學習,趙括可以把父親、趙國名將趙奢駁斥得一愣一愣的;馬謖更可以高談闊論,讓諸葛亮都對其才能讚歎不已。但是打起仗來怎麼樣?趙括打輸了長平之戰,葬送趙國40萬大軍;馬謖丟失街亭,導致蜀漢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

而且二人犯的都是低階錯誤,趙括被秦軍斷了糧道,馬謖被魏軍斷了水路。這說明,盡信書不如無書,死讀兵書,哪怕說得頭頭是道,一到實踐的時候也可能毫無用處。

那你說,趙括、馬謖算懂兵法嗎?算,但也可以說不算!

這就要說到兵法的定義了。所謂兵法,就是用兵作戰的方法,得分廣義與狹義。兵書這種東西,就屬於狹義的兵法,是前人將打仗的理論研究、心得體會記載成冊,供後人學習。

單說這種兵法,徐達、常遇春這些出身草根的將領基本沒什麼機會學習。要知道,他們打仗前都是貧苦農家出身,識不識字都不好說,更別提讀兵書了,要是兵法只能從兵書中學,那這倆人也就算廢了,從此跟名將無緣。

但事實上,我們還有廣義的兵法,那就是從自己實踐中摸索出來的行軍打仗的方法。而這個,比讀兵書更需要天賦!這點,徐達、常遇春他們未必比飽讀兵書的將領差。

這種沒好好讀過兵書,卻百戰百勝的例子還是非常多的。首先就是項羽,他倒是學過兵書,但就讀了個大概,《史記》記載他“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但項羽怎麼作戰這麼厲害呢?靠的是一個字“勇”,項羽屬於天生神力又打仗不要命的,即使在最後四面楚歌山窮水盡之時,還能所向披靡,隨手殺漢軍數十人、將領二員。你真在戰場上看到這麼一個不要命的,什麼兵法都不需要,就能讓敵軍聞風喪膽。

而也就是項羽這樣的膽魄,才能有勇氣破釜沉舟,在鉅鹿之戰中打出驚天地泣鬼神的陣仗。這不是兵書教出來的,卻能跟兵書教出來的如出一轍。

後來韓信在井陘之戰中背水列陣,與項羽的破釜沉舟異曲同工,但項羽是憑直覺、勇氣,韓信卻說自己是熟讀兵書中“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後的正確應用。

同樣用這種理念,馬謖在山上紮營最後就慘敗。三個人三場戰役,說明熟讀兵書的不一定行,隨便看看的不一定不行,因為戰爭的結果本來就是多種因素共同造就的。

還有一個不靠兵法打出大勝仗的人,那就是霍去病。霍去病本是奴隸出身,後來因為自己的姨媽衛子夫獲得漢武帝的恩寵才被武帝看中,加以重用。

漢武帝想教霍去病孫子、吳起兵法,結果霍去病卻說“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意思是打仗要看謀略怎樣使用,不必學習古代兵法。看看,人家自信得很呢,根本看不上被某些人視若珍寶的古代兵書。

而霍去病偏偏沒有說大話,他在對陣匈奴的戰爭中,一反原本漢朝軍隊被動挨打的狀態,學習匈奴人的騎兵戰術,擅長長途奔襲,在敵軍後方神出鬼沒。這種戰法是前代漢人的兵書不可能教給他的。這就是霍去病的天賦!

分析完了項羽和霍去病,也就知道徐達和常遇春是怎麼回事了。常遇春就是項羽型的軍事人才,他每逢作戰總是身先士卒,親冒矢石。勇則勇矣,智謀稍欠。朱元璋都曾批評他“克敵在勇,全勝在謀”,要他好好提升戰術水平。

此後,常遇春雖在智謀上有所提升,但主要還是拼命,在攻打採石磯、西征陳友諒、攻克元大都的戰役中,都有他披荊斬棘的身影。這樣的將領,兵書什麼的恐怕並沒什麼用。

而徐達就是霍去病型的將領,對作戰有一種天生的敏感。作為朱元璋麾下的主帥,他常常妙計迭出,比如用離間計讓陳友諒殺其大將趙普勝。他對伏兵、疑兵的運用也常有精妙之舉。這是徐達的天賦,不是死讀書就能領悟的。

徐達、常遇春等人,就像《亮劍》中的李雲龍,一方面銘記“兩軍交戰勇者勝”的原則,一方面又在戰爭中總有新點子。這些人在我軍抗擊日寇、解放全中國的戰役中比比皆是,這才是真正的軍事奇才。

TAG: 兵書兵法常遇春徐達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