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一字並肩王”,被稱為皇帝之下第一人,真的存在嗎!

由 佳銘生活美一刻 發表于 遊戲2021-06-24

前言

在各種小說、影視劇、戲劇,甚至歷史書籍中,我們都能看到“一字並肩王”這一封號的出現,比如京劇《雙投唐》中就有這樣一段唱詞:“……唐室的江山歸孤掌,封你個一字並肩王!”這句話是由一個妄想謀權篡位的王爺李密所說,在電視劇《薛仁貴傳奇》中,也出現過唐朝皇上封薛仁貴為“一字並肩王”的劇情,然而在正史中,薛仁貴卻並沒有這一封號,那麼所謂的一人之下的一字並肩王到底是後人的穿鑿附會,還是真實存在呢?

王爵制度

說到一字並肩王,還得從中國古代的爵位制度說起,自西周起就有對爵位制度的記載出現,按照功勞和血緣進行土地分封,得到封爵的人可以享受領地的俸祿,掌握領地的軍政權力。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之前,沒有現在意義上的王爵,先秦時期的“王”是指封地國王,他們擁有各自領地和軍政財大權,各個王有不同的爵位一共為五級,分別是:公爵、伯爵、侯爵、男爵和子爵,爵位不同所得分封的土地也不同。秦朝時候改分封為郡縣制,實行二十級軍功授爵制度,漢朝前期由於實行封國制,又出現了分封王,不過這個王也不太像今日所講王爵,而更似是封國國王,漢後期又利用推恩令將封國力量削弱至幾乎等同於郡縣的地步。

魏晉時期開始出現兩級王爵,一則為親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字王,二則為郡王,就是二字王。由此可見,“一字並肩王”首先應該指的親王一類的角色。

親王郡王

親王之所以又叫一字王,是因為他們的封號多是一個字的,比如燕王朱棣就是一字王。除了清朝外,親王的封號多以舊時大國名地名命名,而郡王多是一些外姓功臣,其封號多是郡縣之類的地名命名,只有清朝略有不同,王爵封號多以吉祥之語命名。

親王和郡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就是這一字之差導致了他們在權力地位、受封物件上的大有不同。親王多是與皇帝有直接血脈關係的兄弟、叔侄、兒子,他們的領地和權利一般而言更大,雖然在晉朝之後,漸漸取消了給王爵封地和軍事權力,但是仍然保留了一些權利比如受俸祿、擁有自己的護衛甲士多至千人、入朝時公侯大臣見到他都必須行跪拜禮等,在隋朝之後的官職等級中,親王屬於正一品,而郡王則是從一品,所以相比二字王而言,一字王的俸祿更多、政治地位更高、參與國事決策的機會也相對更大。

歷史上的一字王

被人冠以過“一字並肩王”之稱的歷史人物有齊王韓信、梁王彭越、平陽郡公薛仁貴、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東王楊秀清等,其中,齊王梁王是跟隨劉邦建立漢朝的功臣因此被分封為王,但後來由於對皇權的威脅,都被一一貶黜,薛仁貴也是由於立戰功受封賞,不過是被封為平陽郡公,是後人為了表現皇帝對人才的珍惜和重視,所以給他“一字並肩王”稱號。秦王燕王都是皇子身份封的親王,聲望和權勢與皇帝媲美,最後甚至取而代之。東王則是在太平天國這一特殊時期,由於兵力強聲望高,與洪秀全等人的地位沒有什麼差別,甚至隱隱蓋過,因此得到這一形容。

有關於一字王的記載在一些清朝史料中出現過,但一字並肩王這一封號則更多是出現於隋唐小說、戲劇、野史中,在正史不見其蹤,而出現一字並肩王的這些隋唐小說與戲劇大多創作於清朝之後,就比如開頭例舉的《雙投唐》和《薛仁貴傳奇》,甚至到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見於歷史評論家、文學家之筆,因此大膽猜測,有可能在明清時期確實有這樣對親王、國王的統一稱呼所以在民間野史中流傳了下來,又或者,是在明清之後,後人為了評價某些國王或親王地位之高、權勢之大,所以借用“一字王”封號結合“比肩皇帝”的比喻來形容他們。

結語

很難說清成為“一字並肩王”到底是好是壞,那些同姓親王們一旦有了比肩皇帝的力量立馬就會起兵篡位造反,而異姓親王則不論當初建下了多大的功業,一旦權力過大,就立馬引起帝王的懷疑,從而被不斷打壓,甚至乾脆被“斬草除根”、不得善終。

【參考資料】《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通典。職官。封爵》

【作者:夏夏講歷史】

TAG: 並肩親王一字一字王薛仁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