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三國之東吳政權創始人孫權,為何寧願偏安江東,沒有統一天下之志

由 品越傳媒雅琪 發表于 遊戲2021-05-16

如果拿東吳政權和蜀漢政權做一個對比的話,你會發現孫權的東吳政權幾乎毫無進取之心,蜀漢政權劉備當政期間,進攻漢中、北伐襄樊,諸葛亮當政期間,七年五次北伐,後諸葛亮時代,光是姜維前後就有十一次北伐,而東吳政權呢,赤壁之戰後滿打滿算不過6次北伐。

以東吳和蜀漢的實力對比的話,東吳的實力幾乎是蜀漢的2倍,但是向北攻打曹魏的數量不及蜀漢的一半,如果北伐是指統一天下之志的話,那蜀漢統一天下的志氣遠遠高於東吳統一天下的志氣,難道是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志向嗎?

如果說曹操和劉備是開國之君的話,那孫權最多也只能算一個積極開拓的守成之君,孫權19歲就成為江東之主,27歲就敢面對曹操強大的威脅而不屈服,寧願率軍與曹操決戰都不肯投降,怎麼看孫權都像一個有雄心壯志和帝王之心的雄主。

但是另一面,孫權政權大部分時間在於解決內部融合,穩妥開拓江東基業,比如解決江東內部的山越人問題,孫權雖然沒有向北發展,但是其勢力卻是積極開拓南方疆土,收編了整個交州,還曾經到今天的臺灣省去搶掠人口,怎麼說孫權也是積極開拓疆土的主。

準確的說,孫權並不是沒有統一天下之志,而是孫權的統一天下之志在現實面前變得更加實際,孫權一直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不在乎臉面,不在乎虛名,只在乎實際利益,舉個例子,孫權作為割據江東的一方之主,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在劉備發動伐吳之戰前,主動向曹魏稱臣,寧願地位降低,也要保住江東政權,這就是務實。

孫權其實早有統一的志向,而且這個志向來自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魯肅。魯肅在孫權剛剛接手江東集團,整個江東局勢還不明朗的時候,給孫權提出了東吳政權的最高戰略規劃,這個被稱為榻上對的戰略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還早了七年。

魯肅給孫權說:

當今天下漢室已經不可興,曹操已經不能被除去,我們只有鼎立江東,以觀天下形勢發展,伺機進攻劉表,全據長江以南,然後再建立帝業以統一天下。

魯肅對一個19歲的江東少主孫權說出這種統一天下的話來,孫權難免心胸彭拜,熱血沸騰,雖然孫權表面上說力所不能及,但統一天下的志向無疑在孫權心中紮下根來,所以孫權是不甘心受制於人,所以孫權在赤壁之戰不願意投降曹操,而是選擇與曹操一戰,這也就解釋了孫權為什麼不會像劉琮一樣投降,而是選擇先割據一方,再圖天下,根本原因就是孫權心中最遠大的理想就是統一天下,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孫權在稱帝前有過四次北伐曹魏的戰爭,分別是214年征討皖城,215年攻打合肥,226年北攻江夏,228年石亭之戰,四次戰爭兩勝兩敗,尤其是合肥之戰,孫權被張遼打蒙了,差一點就做了張遼的俘虜,要不是張遼不認識孫權,孫權想逃都逃不走,這一戰的威名成就了張遼,卻讓孫權對於北伐產生了心理畏懼,有張遼在,孫權始終不敢攻打,等到張遼去世後,孫權才敢繼續北伐。

雖然石亭之戰孫權取得了較大的戰果,差一點就全殲了曹休的軍隊,由於東吳內部將領缺乏進取之心,導致石亭之戰的戰果無法擴大,其中的根本原因,也是孫權無法像蜀漢一樣不停北伐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東吳政權是一個守土有責,進取不足的政權,因為孫權政權內部的勢力對於北伐興趣不大,對於割據江東興趣極大。

東吳政權與蜀漢政權有些類似,但又有所不同,東吳政權內部有三股勢力組成,一是從北方流亡到江東計程車人集團,以張昭為首,一是跟隨孫堅、孫策作戰的舊部,以周瑜為首,再就是江東本地的顧、陸、朱、張四大家族為首的江東本土士族集團。

孫權政權越往後發展,第一股的流亡士人集團和第二股的孫氏舊部越來越人丁稀少,勢力凋零,而第三股以顧、陸、朱、張四大家族為首的江東本土士族集團則不斷髮展壯大,幾乎成為了孫權集團的骨幹,這部分大家族的利益本身就是在江東,不願意向北發展,更不願意北伐對付強大的曹魏勢力。

孫權與張昭

因為打仗要消耗人口、錢財、糧食、物資,這些東西都得從江東百姓身上搜刮而來,而江東士族同樣是人口、錢財、糧食、物資的主要提供者,讓他們花錢、出人去打一場不太可能取勝的戰爭,只有損失利益,而沒有獲得利益的可能,換了誰也不會願意吧。

所以,就算孫權有統一天下之志、有北伐的雄心壯志,他手下佔主要階層的本地士族不同意或者抵制,孫權也無可奈何,只能被迫接受,所以孫權在自己晚年政權鞏固後,就開始大力打擊江東士族,比如逼死了陸遜,賜死了朱據,張純,流放了顧譚和顧承,這些可都是江東四大家族的重要成員,甚至是家族長。

因此,總結起來,孫權不是不想統一天下,只是現實限制了他統一天下的行動,原本支援孫權統一天下的最主要的兩個人是周瑜和魯肅,可惜兩個去世都比較早,周瑜和魯肅去世之後,江東政權內部支援孫權統一的基本上沒有人了,所以孫權空有一番統一天下之志,卻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和實力,並且還受制於政權內部的四大家族。

TAG: 孫權統一天下江東政權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