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我們常說的“走後門”,其實並非現代人發明,古代早就有了

由 大笑江湖傳說 發表于 家居2021-04-29

說起“走後門”這個詞,也許大家都聽說過。小時候上學,一般教室都有兩個門,前門和後門,而後門離學校的門口最近,所以很多人都從後門走,老師也經常說不要走後門。當時只是單純地把走後門理解成表面意思,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走後門的真實含義。

在中國人看來,走後門一般指的是非正規渠道獲得的利益,也可以說是一種“腐敗”的現象,是造成社會不公的罪魁禍首。比如孩子升學要走後門,醫院沒有病床了要走後門,職場上升職加薪也要走後門,後門無處不在,簡單地來理解,走後門其實就和找關係是一個道理。

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情社會,很多時候是情大於理的,兩個人彼此關係十分親熱,恰好一方有些權利,自然會暗中幫助親朋好友獲取一些好處,大開方便之門,這也是人性使然。雖然歷代懲治貪汙的法律層出不窮,但是也沒有從根本上斷絕。

正是因為這樣的現象層出不窮,很多人誤以為走後門就是現代人創造出來的。其實,走後門這個詞,還真不是現代人發明,早在北宋年間,就有了第一位走後門的人。

北宋宋徽宗年間,奸臣蔡京為宰相,便大肆迫害元祐黨人。這元祐黨人,就是指宋哲宗在元祐年間反對變法的群體,比如蘇軾、司馬光、黃庭堅等人。並且蔡京下令,元祐黨人的子女不允許他們入仕,由此引發了群臣的強烈不滿。

根據《夷堅志》記載,有一次朝廷設宴,宴會之上演了一齣戲:舞臺之上宰相端坐審理案件,這時候有一位和尚懇求出京雲遊,但是這個和尚卻是元祐年間出的家,於是宰相讓他脫掉僧袍,讓其成為百姓。

就在此時,一個級別較低的官員前來報道,說國庫下發一千貫文錢,但都是元祐年間所鑄,問宰相如何處理。宰相想了很久對那名官員耳語道:“那就走後門,從後門抬進來。”

如此一來,我國曆史上第一位走後門的人就誕生了。但是當時的走後門一詞,是諷刺醜惡現象的存在,但走後門後來經過包公之手,又變得正義十足。

相傳清官包拯第一次來到開封府的時候,老百姓很少有人來告狀。包拯後來才明白,原來是守在開封府前的官吏從中作梗,他們只讓賄賂自己的百姓進門去告狀,而那些窮苦之人,因為沒錢打點官吏,所以有委屈也難告狀,這就是“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的含義。

包拯知道實情後非常生氣,於是下令懲罰了看門的官吏,同時又打開了後門,並且對外宣稱,只要百姓有冤屈,皆可以走後門前來府衙告狀。於是就有了走後門和方便之門兩種說法。

綜上所述,古人所說的走後門,和我們今天理解的走後門,意思可謂是截然不同。而且走後門這個詞,其實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存在,也並非是現代人發明的語言。

那麼走後門的含義為何後來發生重大的改變,甚至由褒義詞轉變成貶義詞了呢?事實上這些都和老百姓經常看表面意思有關,比如我國的俗語文化,就經常以簡單易懂的言語示人,很多人也經常以表面意思去解讀,而“走後門”這3個字從表面意思去理解,就暗藏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於是就普遍認為,透過託情或利用職權等不正當的行為進行通融了。

文| 國學大觀園

我們常說的“走後門”,其實並非現代人發明,古代早就有了

TAG: 走後門後門宰相告狀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