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究竟是何許人?

由 稽古鉤玄 發表于 家居2021-04-15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是火藥、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都是由中國人創造發明,並流傳國外的。雖然現在韓國人跟中國人搶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權,但“活字印刷術”是中國人的發明創造是沒有疑問的。

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是誰?我們都知道是畢昇。但關於畢昇,我們的瞭解卻十分寥寥。

北宋活字印刷發明者畢昇

畢昇的事蹟只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而且篇幅也不多,對於我們瞭解畢昇的生平事蹟也不滿足。根據沈括的記載,北宋慶曆年間,布衣畢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稱為“泥活字”。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這是對於唐代的雕版印刷術的巨大改進。

據現代人的考證。宋太祖開寶五年,畢昇出生於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今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畢昇初為印刷鋪工人   ,專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後發明活字印刷術。卒於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於皇祐四年(1052年)下葬。

1990年,湖北省英山縣草盤鎮信訪幹部黃尚文路過該鎮五桂墩村時,在田間發現畢昇墓墓碑,引起英山縣和湖北省考古界及有關部門的重視。畢昇墓碑發現時嚴重風化,碑正中為“故先考畢昇神主“, 並列刻“故先妣李氏妙香”,左側刻孝子畢嘉、畢文、畢成、畢榮,孫男畢文顯、畢文斌、畢文忠。右側刻皇祐四年二月初七,碑上有日月二字,有明顯摩尼教(明教)風格。墓碑之形制、紋飾具宋代特徵。如笏頭碣這種石碑形制,是宋《營造法式》中所著錄的碑石制式之一。碑飾中的卷草花紋、寶珠荷葉華蓋、碑框內沿的蓮花瓣尖券以及題款文字的書體等,都具北宋特徵。

墓碑年款之“皇囗四年”,查兩宋時期的皇朝年號冠“皇”字的,只有仁宗趙禎於慶曆之後改元“皇祐”,這個年號使用了五年。因此,此碑的年款可定為“皇佑四年”,與《夢溪筆談》中所記“慶曆中”創“為活版“的“布衣畢昇”所處的時代相符,其去世的具體時間亦與胡道靜推測為宋仁宗“慶曆”之後的“皇年間”甚相吻合 。專家據此推斷畢昇的生平。

畢昇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可是並沒有印刷圖籍流傳後世。在當時也不知名,只有沈括為他記載了一些活動,給後世留下聲名。

在此之後,歷代有不少人根據沈括的記載仿印過書籍。宋人周必大,老年無事,閒暇時間很多,於是從沈括那裡模仿畢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於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在致程元誠的信中說:“近用沈存中(即沈括)法,以膠泥銅板移換摹印,今日偶成《玉堂雜記》二十八事。”不過他做了一點改動,就是把鐵板換成了銅板。銅板比鐵板傳熱性好,易使粘藥熔化,但價格要比鐵板昂貴。

元代的姚樞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楊古用活字版印書,印成了朱熹的《小學》和《近思錄》,以及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不過楊古造泥活字是用畢昇以後宋人改進的技術,並不是畢昇原有技術。

與楊古同時代的王禎創制了木活字。 王禎是在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一二九五年),發明木活字印刷術的。那時王禎被派到安徽旌德當縣尹,他設計了一套木活字。他先在一塊木板上刻好字,再用小鋸子把每個字鋸開,使每個字成為單獨一小塊,再用刀四面修光,每一塊都修得一樣大小。排版的時候,把木活字一個個排到木盤裡去,排了一行,就用削好的竹片隔開;一塊排滿了,又用削好的小木片把有空隙的地方塞緊,使木活字不能移動。這樣,就可以印書了。

王禎造的木活字一共有三萬多個。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一二九八年),他用這套木活字排印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縣誌》,全書六萬多字,不到一個月,就印成了一百部。

畢昇發明的輪盤檢字法

王禎不但創造了木活字,還發明瞭轉輪排字架。用木材做成兩個直徑約七尺的大輪盤,一個叫韻輪,一個叫雜字輪,輪盤裡有一個個的格子。不常用的木活字,按韻分類,擺在韻輪的格子裡;常用的字,擺在雜字輪的格子裡。排版的時候,一個人按原稿念,一個人坐在兩個輪架中間,轉動韻輪或雜字輪揀字,非常方便。

王禎還是個有名的農業科學家,作有《農書》,他發明的木活字印刷法,就係統地附載在《農書》中。這是繼沈括《夢溪筆談》中畢昇活字印刷術記載之後,又一個重要的文獻記載。

TAG: 活字活字印刷術王禎鐵板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