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公號|天漢之聲|隆重推出:邱勝發先生的《華陽古鎮》一文

由 天漢 發表于 家居2021-12-13

美好的時光

華陽古鎮

邱勝發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被譽為“北方的麗江”的華陽古鎮。古鎮三山對峙,兩河並流,四季青山為屏,盆地為基,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古鎮恰似一葉精美小舟,盪漾在青山綠水之間。我們走進華陽古鎮,觀賞它的歷史景觀,感受它的人文氣息。

這裡被稱為華陽,原因有二:其一因形而名。華陽古鎮居中而建,地面房屋成排成行,東西兩河河水夾流,在南部交匯,俗語“二水洗鏵”。站在高處縱觀華陽,像犁地的鏵,因此叫“鏵陽”,後來讀音演變成華陽;其二是因方位的名。在我國古代,人們認為秦嶺是世界的中心,且矗立在華夏大地的中央,所以將其稱為“太華山脈”或華山。按古人的哲學思想,山之北為之陰,山之南為之陽,因此在唐時秦嶺以北設華陰縣,以南設華陽縣。而舉凡華山之南的大片河山,如陝西,湖北南部以及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均被稱為“華陽”。隨著歷史的演替,有“華陽”稱謂的地域越來越小,最終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唯有華陽古鎮,卻承載著歷史,名稱被完整的保留下來,古鎮歷史之深厚由此可見一斑。它曾有“千年古船城,秦嶺第一鎮”的美譽。

華陽古鎮坐落在群山環繞之中,是秦嶺高山中罕見的小盆地,面積約7平方公里,秦漢成集鎮,唐宋設縣治,至今已有2000餘載的歷史。它是歷史上有名的古道驛站,古軍事要衝,古經濟政治重鎮。興於三國之前的儻駱古道途經於此,是歷史上長安通往蜀地和大西南各地的古道中最快捷,最險要的一條,甚稱秦嶺山區的高速公路。明清時期的老街群,戲樓風格獨特,客棧,當鋪,酒肆,茶樓等鋪板門一條街以原貌儲存,古城牆,古棧道等人文景觀歷史悠久。唐至明代中葉,在此設“華陽縣”和“真符縣”,是古鎮的最鼎盛的時期,當時在這裡常住人口3萬餘人,如今的華陽人口只有7000多人,由這個數字就不難想象得到當年華陽繁華盛況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古鎮入口廣場,清康煦三十三年(1694年)華陽興集市,有鋪板門商業街一條,分為正街,齊家街,會館街,新街四段,全長600多米,寬5米,沙土加石板路面。街房均系土木結構,建築風格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也有雜式的一般都是前商後居,後院臨水,直通河邊取水或洗衣。下街開設有當鋪,染坊,驛站,旅店,肉架等。老街狹窄悠長,早年經商,這條街上最繁華時建有11個省市的會館。商賈雲集,繁華無比。

修建於清代初期的古戲樓,高約8米,長約15米,寬約12米,平面呈長方形上下兩層,樓頂蓋灰筒瓦,四角起翹,有風鈴。面闊三間,屏風似扇形後臺通間。底層高1。5米,至上木板覆蓋,樓簷深

1。4米,山脊向內收約1。2米,每逢節慶日,人們在此聚集,敲鑼打鼓,臺上唱起秦腔名曲。戲樓前的這處廣場群稱其為“戲樓壩”,是華陽人民進行文娛活動和物資交流的地方。1935年3月10日,紅二十五軍長征來到華陽。在距華陽鎮15公里處的石塔河打了一場激烈的伏擊戰,大獲全勝,就在戲樓壩召開了輕工大會。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華陽紅色政權。戲樓正對面原建有一座三官廟。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人們的願望是祈福禳災,辟邪,保平安,關中地區及北方的“三官廟”較多,陝南較少,但洋縣就有兩處;另一處在洋縣城西門外的儻水河壩,主要是禳改“儻水進洋”。華陽街的三官廟主要是怯山妖水怪,唱戲自娛的同時祈求三官廟裡的神靈保佑華陽人民吉祥安康。

走在古鎮,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鏤刻於門楣上的匾額,都有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契袋流芳,大德人家,纜龍松茂”等等,盡顯厚重的文化歷史。墨色的木板門鋪面,灰瓦,恬靜的街道,奇異的版畫,精甚的木雕,青磚灰瓦,擱門垂花,無處不散發著濃郁的陝南民居的氣息。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在古鎮的船頭廣場,東西兩河交匯為酉水河,形似船頭。古代詩人曾用“城在山頭市在舟,萬家煙火一船收。上有寶塔系古渡,下有鬼樓鎖咽喉。山環兩岸排衙走,水插三道繞曲流。莫到華陽無名地,石有將軍嶺臥牛”。的詩句來描繪華陽,勾畫出了華陽的八大景觀。“城在山頭市在舟”中“城”指的是華陽的古城堡,清時裡邊建有文武衙門及護城河,“市”指的就是華陽老街;“萬家煙火一船收”描述了唐時這條街的繁華景象;“上有寶塔系古舟”的寶塔是指跨過華陽大橋,東水河畔,所建的古塔。該塔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0年),塔高13米,共5層,方形磚塔,塔頂呈寶瓶狀,各層高度和直徑自下而上漸次縮小。第二層以上,每層四面均有佛龕,內有石佛雕像,共有佛龕40個。該塔慣稱鎮水塔。因華陽古鎮如一條擱淺的大船,在古時東西二河蛟龍作孽,洪水時常淹沒農田房屋,因此將此塔建在古船鎮的上方,以似船的桅杆,所以水漲船高。建塔以來,在無數次洪水的衝擊下,華陽古鎮至今安然無恙。“下有魁樓鎖野渡”說的是在鎮南一公里處的酉水河邊建有一座魁星樓,抗航,避災;“石有將軍嶺臥牛”便說的將軍橋頭的連山巨石像一位威武的大將軍,舵手撐船

站在西河的風雨橋上,可以看到河岸的得意閣,它是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建有一座圓式三層閣樓,名曰“得意閣。雕樑畫柱,華麗壯觀,是古時渡橋觀山的好地方,也是過往商旅迎來送往,文人雅閣吟詩互答的絕妙去處。穿越秦嶺“四大古道””之一儻駱古道途經於此,它始於漢魏興於唐代。儻駱古道從洋縣儻水(縣城)出發到周至的駱谷口,全程綿延240公里,可謂當時的山區高速公路,是古蜀道遺產廊道上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歷史上的一度繁盛和變遷,在驛道周邊留下許多人文遺址,文物勝蹟作為了古道上的重要節點。由於在“四大古道”中距長安最為近捷,唐時儻駱道正式被闢為官驛大道,是首都長安聯絡漢中,四川及整個大西南的交通命脈。唐時,在儻駱道上,不但有達官貴人,商家販夫,驛吏郵差行走,而且文人騷客常來常往,賦文作詩,留下了大量佳篇,主要有杜甫《過駱谷,白居易《因公事到駱口驛》,元稹《望雲驛》等詩篇。三國時,蜀漢大將姜維,曹魏大將曹爽均起用過此道。唐朝唐德宗,唐喜宗兩位皇帝經儻駱道南逃避兵禍。在河道邊呈南北走向,分佈在西河南岸石階上鑿孔,是儻駱道遺址,總長6米,有圓形棧孔12個,雙行雙排,直徑0。2米,深0。22米,孔距0。9米,鑿孔粗糙,當年石孔上立有木柱,柱上架孔型木橋,兩面有護欄。過往官吏客商從橋上透過。將軍橋頭的懸崖處有“得意閣”摩崖石刻一處。上面刻“建中三年,造此得意閣,並回何(河)鎮,同節度使張大俠,石工沈光俊記。”歷史的風霜使我們以無法清楚的辨認,但在我們的博物館裡儲存有當年的時刻拓片,這也是唐代以來留下的有關儻駱古道的唯一實物資料。

華陽不僅山川秀美,林木蔥鬱,而且人更美。這裡的人淳樸善良,熱情好客。在這裡累了,隨便走進一戶農家,熱情的主人便會去下一吊燻得黑裡透黃,黃裡泛紅的幹臘肉禮待賓客,還會端上自己釀製的包穀酒,在這裡你可以無拘無束,開懷暢飲,將瑣事煩惱拋於九霄雲外,盡情地感受古鎮氣息,享受這裡自然風光。

作者 洋縣華陽文學協會會員

END

尋尋覓覓 美好深藏

微訊號:

HZhwhxh

責編:南陽

編輯:明潔

主辦:漢中市漢文化研究協會

承辦:天漢資訊中心(113)

TAG: 華陽古鎮古道戲樓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