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儒道釋對“君子之道”的不同論點

由 南城以北張若虛 發表于 家居2021-12-09

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

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經得住推敲,實在又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裡要做到這些確實是非常難的,其中原由複雜多變。

孔子

佛家以看透生死超脫輪迴界限使人們信奉,道家以長生久視超脫世俗使人們信奉。這些思想觀念其出發點都是好的,是希望人們在坎坷的人生中多一些釋懷和平淡的思想境界。但歸根結底來說這並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這是屬於人生極高境界的追求,所以並不被認為是人生最該走的路子。

自古以來儒家以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人生集大成者,一般做到大官才能有此成就,但卻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他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樣說來,

其實儒家認同的君子也是超脫於世俗的一種飽滿的人格特徵。

老子

因此,儒道釋三家對君子的終極追求其實是大概相同的。唯一的區別就在於道家和佛家在理想人格的上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踐行,而儒家卻是從基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踐行。

隨著時間的流逝,三家學說各自堅持自身的信仰不斷的踐行。最終的結果是道家和佛家擁有極高的思想境界,卻沒有基礎的務實奉獻;

儒家的後世學者過度追求立功和立言的功名利祿,使儒學分裂失真。

釋迦

王陽明說:“如論聖人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下,只是一貫,一陰一陽謂之道,仁者見之便謂之仁,智者見之便謂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這段話充分的闡述了高尚人格的難能可貴,也告訴我們要從微末做起,

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不斷的踐行,等成長到一定程度之後,不論是儒道釋任何一家,都能歸結於一身。

TAG: 君子踐行人格儒家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