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民國針灸大家承淡安講說:針和針術是怎麼來的

由 Mishow 發表于 家居2021-12-07

一、針術之由來

針學一科,夫人而皆知為我中華最古之醫療學術。《靈樞》首篇《九針十二原》:黃帝問於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餘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餘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先立針經。觀乎此,可知針學肇始於軒岐。

岐伯與軒轅黃帝

漢《藝文志》曰:《黃帝內經》一十八卷。後人即為《靈樞》九卷,《素問》九卷。夫《內經》為黃帝與其臣屬岐伯等相互問難,辨別臟腑、陰陽、時序、攝生、療治之法,為中華醫學最早之著作,亦為中華醫學之基礎。但稽乎實際,黃帝時代文字單純,冶金術尚未大成,故劉向指《內經》為諸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戰國之末,是非無因,黃帝岐伯為著者所假託,可以無疑。然則針術之發明,當在戰國時。

考之《山海經》有云: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針,則古代之針,先為石針,石針即砭石。《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其治宜砭石。閱上文:勿使被毒藥,毋用砭石,則針為砭石之遞變,由石制而改為鐵製。漢·服虔雲:“石,砭石也。季世無復佳石,故以鐵針代之。”則鐵製之針,至秦漢而運用。上文推想針術之發明在戰國時期,或作無誤。

吾人必欲考據針學發明之時期,常先究《靈樞》《素問》之創作時代。漢志載《黃帝內經》十八篇,無“素問”之名。後漢·張機《傷寒論·序》,始有撰用“素問”之語;晉·皇甫謐《甲乙經·序》,亦稱針經九卷,皆為《內經》,與漢志十八篇之數合,則“素問”之名起於漢晉之間。至於《靈樞》,漢、隋、唐志皆無此書名,至宋紹興中錦官史崧乃雲“家藏舊本《靈樞》九卷”,是此書至宋中世而始見記載。又杭世駿道古堂,集《靈樞》經跋,謂“文義淺短,與《素問》不類,其十二經水篇,乃王冰時之水名,黃帝時尚無此名。總此書乃王冰所輯而託名於古人者”。觀乎此,《素問》《靈樞》之著,又在戰國時之後,針術或發明於戰國時,必先有針灸,而後乃記其法則,列為章節,成最後之《內經》。

總之,針學為砭石之遺法,由石針而改進,可以無疑。針學之有文可稽,有法可循,至千萬世而不泯滅者,皆為《內經》之功也。

二、針術之定義

針術者,以一定之法則,用金屬所制之細針,於身體一定之部位,如關節之間、郄膕之處而刺入之,施一定之手法,以刺激其內部之各組織,各神經系統,整其生活機能之變調,以達疾病治癒之目的之一種醫術也。

三、針之構造

古人以石之細緻而銳者為針,即“高氏之山,有石如玉”之石針。石,砭石也。說文:砭,以石刺病也。《素問·異法方宜論》曰:故東方之域……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是古昔之針以石制者。《本草綱目》中有曰:“古昔以石為針,季世以鐵代石。”是石針以後改為鐵製。觀楊繼洲《針灸大成》制針法,以馬銜鐵為之,或用金針更佳。則鐵針之外,在明時已有金制者。近百年來,科學昌明,百物改良,以馬銜鐵製針易於折損,遂利用純鋼化合物制針,銳而滑利,堅韌不折,又勝馬銜鐵製者多矣。然以其易鏽,有以金銀為之者,特無鋼鐵之滑利耳。

四、針之種類

古昔之針,分為九種,名曰九針。九針之意,古人應九數。一曰鑱針,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圓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三曰鍉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五曰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圓利針,取法於犛尾,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入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痺者也。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痺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痺者也。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針微圓,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也。此古人九針大小長短法也。在近代除鋒針、毫針外,甚少用之者。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首有“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之文。又第三篇為《小針解》,是九針之外,又有小針,馬元臺注為微針,殆即近代所用之毫針也。

TAG: 砭石取法於素問靈樞九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