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吃飽,還是不吃飽,這是個問題

由 河洛文化之旅 發表于 家居2021-06-22

廣東省博物館裡有一隻碗,上面有一個“飽”字,河洛覺得這是最樸實的一隻碗了,吃飯嘛,不想著吃飽,難道還要總想著風花雪月不成,雖然很多博物館裡確實有很多碗上寫著“風、花、雪、月”四個字,對於這些碗,河洛其實很不解,這還讓不讓人好好吃飯了。

但是也確實有人吃飯時沒想著吃飽,比如孔夫子,他就很重視吃飯不要吃飽這事,平時沒什麼事的話,他就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他重視的,是人要做事敏捷、言語謹慎、追求上進,即所謂的“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如果是有什麼特殊事情發生,比如吃飯時旁邊有人戴孝,他就更不能吃飽了,所以《論語》中記載,“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河洛拍攝

你若是非要吃飽不可,夫子也未必反對,他其實真正反對的,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所以哪怕你吃飽了飯沒事下個棋,夫子就覺得好很多。反正無論如何,夫子認為,還是不要總想著吃飽為好,沒事應該想想如何上進,所以他最終成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萬世師表。

在這方面,孟子和孔夫子的觀念完全一致,他認為,如果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但是卻沒有教化,那就如同禽獸了,這就是所謂的“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以上這是從個人發展角度說,還是不要吃飽為好。

《禮記》上也說,“共食不飽”,意思是,和大家一個飯盆裡吃飯,別隻顧自己吃飽。這裡的不吃飽,和個人發展無關,而主要是從照顧周圍一起吃飯的人的感受這個出發點來說的。

河洛拍攝

但是孟子又認為,有時又必須吃飽,他認為,和朋友的交往,不應當有所倚仗,交往是靠品德,比如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平公和亥唐是好朋友,他去拜訪亥唐時,讓他進來他就進來,讓他坐下他就坐下,讓他吃飯他就吃飯,雖然是粗飯菜羹,從來沒有不吃飽的,大概因為不敢不吃飽吧。這裡的必須吃飽,是怕朋友感覺受到嫌棄,是從更深、更微妙的層面上,照顧朋友的感受。

孟子所說晉平公和亥唐的故事,只是單方面體現了晉平公的修養,沒有體現亥唐的作為。孔夫子本人,也曾有在朋友家吃飯吃得很飽的經歷,這個經歷就更有意思了,因為體現了主客雙方面的涵養。孔夫子說他在少施氏家吃飯能吃得很飽,因為少施氏有禮,孔子祭食時,少施氏辭謝說,飯食粗疏不必祭食了,孔子吃飯時,少施氏又遜謝說,飯食粗疏恐不合胃口。這個故事就是晉平公、亥唐故事的升級版了,因為體現出禮需要雙方共同的恪守,而禮的終極內涵,也不過是照顧對方感受罷了。

河洛拍攝

孔夫子所說的不吃飽,看了讓人欽佩敬仰、心情激盪、心嚮往之。而孔子和孟子的這些吃飽,又令人溫暖而心醉,謙謙君子之風亦令人企慕神往。以此想來,廣東省博物館裡那碗上的一個“飽”字,其實竟是大雅無工了,並非是讓你端著碗只想著吃飽而已,而是時時提醒你,該不該吃飽,能不能吃飽,又敢不敢不吃飽,該怎樣讓別人吃飽。難怪!這樣的一個碗,乍看拙樸有趣,竟然也可以放在博物館裡!且為廣東省博物館浮一大白!(本文原創,請問轉載)

參考文獻:

《論語》

《孟子》

《禮記》

TAG: 吃飽吃飯孔夫子河洛晉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