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由 溫爽育兒 發表于 美食2023-01-24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作者是英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的羅伯特·戴博德,這是一本在英國暢銷了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

它是一本小說形式的心理類書籍,看起來很輕鬆,但是內容卻很有深度,非常值得我們多讀幾遍。

書中的主角蛤蟆先生深陷抑鬱,他覺得自己很差,總是自我懷疑,沒有價值感,面對強勢的人下意識的退縮和順從。

在經歷了10次的心理諮詢以後,逐漸變得獨立自信、積極面對生活,面對強勢的人也能夠以平等的姿態對話。

他終於擺脫了負面情緒以及父母對他的種種影響,選擇了一種新的人生態度“我好,你也好”。

蛤蟆在諮詢中慢慢理解了自己的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的由來,知道自己現在的人生早已經在童年的時候就寫好了劇本,但現在還有選擇的機會。

我們在這裡把這本書分為了四個部分,他們分別是:

1.抑鬱的蛤蟆

2.從過去的人生掙脫,找到自由

3.不要贏了遊戲,輸了自己

4.勇敢選擇“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座標

1。抑鬱的蛤蟆。

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每天看上去非常的陽光熱情,又愛冒險,喜歡逗大家笑,性格大大咧咧,簡直就是大家的“開心果”

當有一天這樣的人得了抑鬱症,我們可能會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那麼陽光的人怎麼可能會抑鬱呢?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表面陽光、大大咧咧的人也很容易抑鬱,但是卻不容易被發現。

書中的主角蛤蟆先生,總是把自己打扮得很時髦,每天都神采奕奕,很有活力和生趣。

他總是喜歡穿著扎眼的花呢夾克衫,寬鬆的燈籠褲還佩戴著粉色的蝶形領結。

他也會穿著寬大的格子大衣和斗篷,或者亞麻面料的長風衣一點反帶的配套鴨舌帽,一副護目鏡去兜風。

但是有一天蛤蟆的朋友鼴鼠來找他的時候,卻發現蛤蟆不梳洗,不打扮地埋在一堆衣服下面,神色黯然,看起來整個人都不太好。

它的衣服上沾滿油漬,身上也散發出臭烘烘的味道。

當一個人的個人形象或者是他的家居環境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的時候,說明他的內心,或許經歷了重大的變化。

但是抑鬱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處於抑鬱狀態,即使知道自己現在狀態不太對,但他沒有動力去改變,也不知道怎麼改變。

蛤蟆在朋友的建議下來到了心理諮詢師蒼鷺的診室。

心理抑鬱的人,他的內心壓抑了很多的情緒,所以在蛤蟆剛剛見到心理諮詢師聊了幾句話之後,他就哭了出來。

但是此刻蛤蟆仍然處於非常消極被動的狀態,他只是為了讓朋友高興才來到這裡,而不是主動的參與者。

就像是我們上學的時候,每天在父母的催促和要求之下來到課堂學習,老師講的知識是被動地塞到我們的腦子裡,我們只能短暫的記住一小部分。

但是如果我們是因為感興趣或者想到達成某個目標去聽課,我們就會非常主動地聽講、練習,並且課下不斷地拓展。

所以蛤蟆這樣的狀態,就意味著在諮詢結束以後,或許蛤蟆會有短暫的改變,但是並不會維持長久的。

想要諮詢取得積極的成果,來訪者必須要為自己負起責任。

蒼鷺詢問蛤蟆的感受如何,並提出了一個“情緒溫度計”的概念,刻度從1-10,數值越大代表狀態越好。

蛤蟆認為自己在情緒溫度計刻度1~2之間,他總是陷入到悲傷的情緒裡邊,做事沒有動力,並且他還有過自殺的念頭。

而且蛤蟆的自我價值感很低,他感覺自己一輩子什麼都沒有幹成過。

蛤蟆表面上看上去很陽光,但它只是透過這些表面的現象來掩飾內心的自卑、恐懼或者是孤獨等等。

一旦有一些外在的事情來觸發他到他的內心,他的情緒可能就會陷入到崩潰的狀態。

蛤蟆情緒崩潰的開關,是他一系列糟糕經歷以後朋友對待他的態度,一個是河鼠,還有一個是老獾。

河鼠看到蛤蟆的樣子,指責他現在的樣子很“寒磣邋遢,丟人現眼”。

聽完蛤蟆講述的經歷,河鼠斥責它變成了“十足的混蛋了”“討人嫌”等。

另外還有一個讓蛤蟆真正害怕的人是老獾,老獾是蛤蟆爸爸的朋友。

老獾狠狠地責罵了蛤蟆,指責他是“討人厭的東西”,說他不如像他父親那樣有價值,連蛤蟆的父親也說蛤蟆“生性輕浮善變”。

蛤蟆被朋友責罵,它備受打擊,從這以後他就情緒非常的低落,不想出去社交,睡眠質量也很差,家裡亂糟糟。

種種跡象表明,蛤蟆確實抑鬱了。

2。從過去的人生掙脫,找到自由

在諮詢師蒼鷺的引導下,他才瞭解此刻的自己,正在體驗小時候被父親罵以後的感受,重複他被責罵以後的行為。

童年對於我們來說太重要,因為它決定了我們這一生的人生態度和行為。

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會處於三種狀態,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作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其中前兩種作狀態都是受到童年的影響。

蛤蟆受到河鼠和老獾的責罵之後,它非常的難過,因為感覺好像回到了小時候被父親責罵的時刻,此刻他處於的狀態就是“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包含了一個孩子所有的情感,幾種基本的情感,快樂、恐懼、憤怒、悲傷以及由兩種或者是兩種以上基本情感混合起來的複雜情感。

對應這些情感,我們會演變出不同的行為模式。

比如當一個小朋友收到一個媽媽送的很喜歡的禮物的時候,她就會非常熱烈地撲過去抱一抱媽媽,親親媽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但是當一個小朋友被父親責罵,他非常的恐懼,但同時他的生活又依賴於父親,所以此時他的行為模式就會變得比較複雜一些,他可能就會演變出一些順從的行為,比如說取悅他的父親或者是向他道歉,以及同意和依賴等。

這兩種情況的兒童分別是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他們都屬於兒童自我狀態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蛤蟆。

蛤蟆的爸爸對他的要求很嚴苛,也很挑剔,在他犯錯誤的時候斥責他,會懲罰他。

當一個孩子被比自己強大很多倍,並且還無法逃離的人去嚴厲要求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應該是順從,因為他還沒有反抗的能力,他的力量相對來說太弱小了。

比如蛤蟆他就經常會做一些很傻里傻氣的舉動,他想透過“取悅父母”的方式來獲得父母的愛和關注。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蛤蟆還有一個行為就是道歉,為了安撫父親的情緒,他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向父親先道歉。

所以在河鼠和老獾責罵蛤蟆之後,他同樣也是不斷地去安撫他們的情緒,並且向他們道歉,做保證。

長大以後的這些行為都是從小時候學來的。

有的時候我們覺得小嬰兒就是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不懂什麼情感,但其實他們非常的聰明,他們已經在在經驗中不斷地學習,然後調整自己的行為去應對父母和其他的人。

我們可以看到長大後的蛤蟆,他大多數時候聽從朋友的建議去做決定。

因為面對父親的憤怒,也導致了他對父母的過度依賴,並且把依賴當成一種生活方式。

蛤蟆長大了,但是心理卻並不成熟,並沒有真正的獨立。

尤其是面對他的朋友老獾的時候,他更是表現得唯唯諾諾、惟命是從。

老獾像他的父親一樣,經常看不慣蛤蟆的所作所為,要求他改正、做保證,強勢的替他做決定等。

所以老獾這樣對待蛤蟆時,他處於什麼狀態呢?

蒼鷺提出了另一種狀態,就是“父母自我狀態”。

老獾的父母可能就是那種挑剔型父母,所以老獾受到父母的影響,包括價值觀和道德觀以及說話的神情和語氣等,才會表現出現在的挑剔和嚴厲。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說到這裡,蛤蟆疑惑了,他的父親也是屬於挑剔型父母,他怎麼沒有父母狀態,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呢?

正如書中對父母狀態的比喻:

“把‘父母狀態’比喻成法官,這個法官一直在控訴別人,給他們定罪,然後順理成章地懲罰他們。”

同時,“父母狀態”還有一個審判物件,就是自己。

顯然蛤蟆和老獾的審判物件不同,蛤蟆的審判物件時自己,給自己定罪,進而譴責自己,這比父親或者老獾對他的審判更嚴重。

“沒有一種父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更嚴苛。”

對於蛤蟆來說,他陷入了兩種狀態,兒童自我狀態和自我審判的父母自我狀態,他不斷地體驗童年時的糟糕的感受,不斷的譴責自己,最終導致了他現在的抑鬱。

我們可以看到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童年的時候也經常受到母親的打壓,但是她成年以後卻殺伐果斷、條理清晰,內心無比的強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因為她進入了第三種狀態,即“成人自我狀態”。

當我們處於“成人自我狀態”的時候,我們會摒棄童年的負面情緒和父母的困擾,而是理性地去評估自己、去做決定。

對於“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我們在最初從經驗中學習完成以後,每次遇到類似的情境,根本不需要思考,條件反射一樣就會做出反應。

而成人自我狀態不同,成人自我狀態是一個需要努力和思考的過程,這才會得到真正的成長和獨立。

每個人都有不快樂的時候,有的人讓自己沉溺於不快樂的情緒裡,有的人為自己的不快樂情緒責怪別人。

而真正成熟的人會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並且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完整的人格需要三種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但是處在哪種狀態則是我們的選擇。

3。不要贏了遊戲,輸了自己

當你下班打了一輛計程車準備回家,可是等了許久,車卻沒有來接你,你會怎麼想?

有的人會大罵司機不守信用,是個不稱職的司機,然後聯絡司機強硬要求對方來接他,或者打電話投訴等,比如像老獾。

有的人會覺得是不是自己打車的路程太近了,司機不願意過來,是不是司機接到更緊急的訂單,而我不太重要,比如像蛤蟆。

因為幼年時期的不同經歷,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法是不一樣的,而這些對世界的獨特看法在我們的生命早期就已經形成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我們在4、5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試圖回答兩個問題了:

l 我是怎麼看待自己的,我好嗎?

l 我是怎麼看待別人的,他們好嗎?

所以就會形成了四種組合,構成人生座標的四個象限:

1. 我好,你也好。

2. 我好,你不好。

3. 我不好,你好。

4. 我不好,你也不好。

顯然,對於這兩個問題,老獾的答案是2,蛤蟆的答案是3。

一旦我們確認了答案,在此後的人生中,我們就會不斷的尋找證據來支援這個信念,想方設法的達成自己的“預期”,這就是蒼鷺提到的“自證預言”。

比如前面提到的計程車的例子,蛤蟆會把計程車沒來接他歸因於自己,他覺得自己不好,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這也進一步證實自己“不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蛤蟆在父親去世以後要繼承蛤蟆山莊的時候,他也覺得自己根本不配擁有山莊。

回溯到蛤蟆的童年時期,他害怕爸爸也害怕爺爺,他們都是同樣的嚴苛。

蛤蟆的爸爸始終覺得自己不如蛤蟆的爺爺做得好,所以他非常期待蛤蟆能成為一個有實力、有擔當的人,蛤蟆達不到他的期待的時候,他很憤怒。

蛤蟆面對父親的時候,他都非常的緊張,也很有壓力。

蛤蟆的母親對丈夫是盲從,所以,她對蛤蟆很少展現出慈愛,偶爾幾次和蛤蟆玩得高興的時候,父親突然進來,蛤蟆的母親也會突然變得很冷淡。

蛤蟆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什麼,母親才會有這樣的態度轉變。

所以,蛤蟆的童年大都是緊張不安、內疚、悲傷等負面情緒,覺得自己很差,別人都比自己好,長大以後也經常處於“悲傷的兒童自我狀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當獾在蛤蟆抑鬱的時候,提出蛤蟆能力不足,讓他辭去校董的職位時,他覺得獾是對的。

在這裡,蛤蟆其實是在無意識的配合獾的說法,自己確實很弱小,它在玩一種心理遊戲,叫做“PLOM”,即“Poor Little Old Me”可憐弱小的我。

蛤蟆贏了這個遊戲,就相當於承認了自己沒有價值。

輸了遊戲,才是贏家。

蛤蟆的爸爸一生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能夠像蛤蟆的爺爺一樣有實力,但是他無論怎樣努力都達不到他的預期。

所以一方面他對蛤蟆的嚴格要求是將自己的期待轉移到了蛤蟆身上。

另一方面,他在斥責、貶低蛤蟆的過程中,能增加自己的價值感和優越感,這些是他從蛤蟆爺爺那裡得不到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蛤蟆的爸爸也是在玩一些心理遊戲,來證明自己很好。

這些遊戲的必然後果,都是讓我們產生不快樂的負面情緒,也是在不斷地證實那個很早就選擇好了的人生態度。

所謂歲月靜好,就是處於“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座標上吧。

當我們遇到“殘暴命運”的摧殘的時候,我們能在內心有一種堅定的信念:信自己,信他人。

4。勇敢選擇“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座標

再回顧蛤蟆的10次心理諮詢,我們可以發現:

第一次,蛤蟆來到諮詢室以後,神情悲傷、態度消極,坐在椅子上等著蒼鷺跟他說些什麼,他沒有主動參與的意識,就像不會吃飯的嬰兒肚子餓了,在等著媽媽來餵飯一樣。

但當他了解在諮詢中他們的合作關係以後,他開始意識到“必須要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第二次,蛤蟆在蒼鷺的引導下,開始關注自己的感受,並且知道了自己在一些列糟糕經歷以後的不快樂,是因為他此刻處於的“兒童自我狀態”,

第三、四次,蛤蟆瞭解到他處於兒童自我狀態時的行為,是他調整了自己自然行為來適應父親對他的憤怒行為。他回憶童年,和那些悲傷、不快樂的情緒做聯結,進一步瞭解,面對憤怒情緒時演變出的順從行為。

後來他了解到自己之所以“從不生氣“,是因為在童年時期在別人憤怒的時候,他學會了順從行為,這是它保護自己的不受傷害的防禦措施。

在遇到強勢的獾的時候,他總是讓對方佔上風,無意識配合對方承認“自己可憐又弱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但是最終,在經歷7次心理諮詢以後,他已經有了力量去拒絕,在行為和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後來他又瞭解了自己在童年時期就已經選擇好了“我好,你不好”的人生態度,並且在此後的人生中不斷堅持和證實自己的選擇。

最後一次面談的時候,因為蒼鷺的不斷髮問,讓他爆發了自己的情緒,因為每次蒼鷺的發問都讓蛤蟆感覺在面對自己的父親。

以前他不敢反抗,但是這次他不再卑躬屈膝,而且大膽說出自己的變化,此時他們的關係已經有了新的變化。

後來蛤蟆心態變好了,願意去社交,有了新的事業。

他不再懼怕、退縮和逃避,有了力量和勇氣去面對,去勇往直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從過去的人生裡掙脫,遇見全新的自己

在整個諮詢過程中,蒼鷺都是在傾聽、在共情,他一步一步引導蛤蟆關注自己情緒,發掘情緒背後的起因,最終轉變了蛤蟆的行為和態度。

蛤蟆和蒼鷺的最後一次見面,他勇敢的選擇了“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座標,這不僅是一個勇敢的選擇,也是對未來生活的一份承諾,承諾他會在將來的生活,持續不斷地用行為和態度踐行這個人生座標。

當我們選擇了這樣一種觀點,就會發現有的時候,對於別人不同的觀點或立場都能坦然接受,不屬於矛盾或者衝突。

當我們選擇了這樣一種觀點,就會發現有的時候,遇到困難,比如事業瓶頸,我們不再去責怪出身、責怪大環境,而是努力尋找突破點,不斷提高自己。

過去的已經過去,我們不應該像鳥兒一樣,被關在這個叫“過去“籠子裡。

當我們透過“童年”裡的線索,不斷地剖析自己,瞭解自我,我們就已經有了拋棄那些寫好的“人生指令碼”,活出全新的、真實的自我。

TAG: 蛤蟆狀態自己自我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