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祛溼簡單方,幾味藥,即健脾又祛溼,關鍵還便宜

由 中醫內科楊主任 發表于 美食2023-01-20

經常聽人說:“這幾天溼氣重,應該喝點薏仁粥調節調節”,看中醫的時候,也經常聽到大夫說“溼氣重”。

那麼,到底什麼是溼氣?有哪些表現,應該注意什麼?

首先,我們要明白,大家常見說的溼是一箇中醫的理論,它又分外溼和內溼。

外溼顧名思義,就是由於氣候潮溼或雨水潮氣等等外界因素,導致外來水溼入侵到體內而引起的不適情況。

內溼則是一個病理狀態,很多消化功能不好的人都會有溼氣重的情況。中醫認為脾為“水谷精微運化之源”,如果由於病久體虛或飲食不節等原因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出現“水溼內停”的情況。

同時,內溼重的人,外外還容易招來外溼侵襲,而外溼常困體內也會導致體內脾溼內生,兩者即有獨立存在的情況,又相互關聯。

那麼溼氣重,又該如何調理呢?分享一箇中醫祛溼經驗方,利溼化濁散!

組成為:龍膽、黃芩、石膏、茯苓、 藿香、菖蒲等藥。

當中龍膽草和黃芩都是苦寒之物,可以很好地清熱燥溼,生石膏除煩止渇,在搭配上藿香、菖蒲的芳香化濁,和茯苓的健脾祛溼,諸藥相伍為用,臨床運用反響良好。

注意一定,臨床中需要根據患者表現症狀不同,而辨證選用是以芩、膽為君,還是藿、菖為主。

當然,說了這麼多,可能還是有人不明白,我們還是看一下具體醫案!

病例一:

患者甲,男,5月10日到院初診。

當時主訴為:鼻竇囊腫,在當地醫院住院過7天,已經準備手術了,但因為一些其他原因未手術,轉月求治於此。

初診:鼻流黃濁涕,量多,頭昏蒙脹痛,口黏不欲飲水,下肢沉重乏力,大便黏滯不爽,舌苔白厚濁膩

中醫辨證:溼熱之邪困阻、濁氣上泛清竅。治宜:清熱祛溼、化濁止痛。

治則:利溼化濁散,日1劑,分2次溫服;鼻部噴劑,日4次

5月23日複診:用藥5日後症狀開始逐漸緩解,目前已能正常生活,隨後停止使用噴劑,利溼化濁散加減後,繼續鞏固服用。

後二月,諸症皆除,舌、脈正常,縣醫院CT顯示鼻竇囊腫消失,隨訪至今未反覆。

病例二:

患者乙,男,3月17日初診

當時主訴為:精神倦怠、全身乏力、失眠10多年。

曾多方求治而不愈, 石家莊、 北京等地數所大醫院西醫診察無特異性病變。診斷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但多次治療乏效,故求治於此。

祛溼簡單方,幾味藥,即健脾又祛溼,關鍵還便宜

刻診:舌苔白厚如積粉,脈濡緩。頭腦昏蒙,腹脹納呆,全身乏力懶動,大便黏滯下墜不淨。

中醫辯證:溼熱困阻。

治則:連樸飲加減利溼化濁散,日1劑,分2次溫服。

20日後複診,諸症大減。因湯劑服用不便, 停用湯劑, 改為服用顆粒劑,次月中,諸症消除,半年後隨訪,告知愈後未反覆。

我是@中醫內科楊主任,關注我,帶你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TAG: 化濁中醫溼氣初診利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