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長不長壽,不僅看基因,還要看飯後養生8法

由 醫食參考 發表于 美食2023-01-10

很多人吃完飯,特別是晚餐後,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看手機、聊天等。更有人“暈飯”,吃完飯後就躺在床上睡一覺。飯後做這些事確實讓人舒適,但卻讓健康大打折扣,日積月累,疾病就會找上門。

飯後保健是十分重要的養生方法,我國古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飯後保健。老年人腸道消化能力變弱,更需要在飯後做一些事情來幫助消化。下面介紹幾條食後養生經,簡單易行,長期堅持可以延年益壽。

一、食後漱口

“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食後漱口,可保持口腔溼潤度和清潔,刺激舌上味蕾,增強味覺功能,減少口腔內細菌數量,有效防治口腔及牙齒疾病,並可降低胃腸患病率。

正確的漱口方法

是,將漱口水或清水含在口內,閉上嘴,鼓動兩腮與唇部,使水液在口腔內與牙齒充分接觸,並利用水力反覆地衝洗口腔各個部位,清除掉存留在牙齒各處縫隙的食物殘渣和軟垢。漱口必須持之以恆,每食後必及時漱口,漱口水以淡鹽水和茶葉水為佳。

二、歇一會兒

吃完飯後靜坐休息10~30分鐘

,再去睡午覺、散步或是做別的事情,這對於肝臟的保養很有益。吃完飯後閉目養神,能使血液多流向肝臟,供給肝細胞氧和營養成分。對於胃下垂的老年人,飯後最好適當平躺一會兒,因為胃下垂受體位影響大,平躺時感覺稍好些。

三、揉揉腹

臍腹部相當於胃幽門腺的腸腺部位,頻頻摩擦可使胃腸蠕動加快,胃液增多,有助於消化和排洩。

孫思邈就提倡“每食訖,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認為“食畢摩腹,能除百病”。宋代養生家劉詞在《混俗頤生錄》中也說,飯後宜“先以手摩肚數十下,兼仰呵氣二十下”。食後摩腹還能作為一種良性刺激,經神經傳入大腦,有益於內分泌功能的調節,對治療多種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膽囊炎等疾病有幫助。

具體做法是:以掌心著腹,以肚臍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各20~30圈。

四、聽小曲

中醫古籍《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道家也有“脾臟聞樂則磨”的說法。吃飯時聽柔和清新的音樂,能促進食慾,並有助於消化;而飯後欣賞音樂,可以愉悅心情,使元氣歸宗,樂而忘憂。

波蘭醫學專家曾建議胃病患者每頓飯後聽一聽巴赫的音樂唱片,以促進他們的胃病痊癒。

不建議老年人聽喧鬧嘈雜的聲音、強烈激昂的音樂、纏綿悲哀的曲調,否則會對情緒和消化功能產生不良影響。

五、慢慢走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曾說:“食畢行步踟躕(要走不走的樣子)則長生。”《攝養枕中方》記載:“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說的是食後緩行,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胃腸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同時飯後散散步,還能消耗一定熱量,起到減肥作用。但食後不可疾步快走,不可進行劇烈運動,否則會給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散步的時間應是在飯後20分鐘

,不是剛吃完飯就出去散步。體質較差和患有胃下垂等疾病者飯後不宜散步,應平臥10分鐘。

六、練跪姿

據報道,科學家發現,在還沒發明椅子之前,醫史資料中竟找不到肥胖症、腸胃病的相關記載。而在椅子發明之前,人們多采用跪姿來談話、吃飯等。

跪姿練習適合運動量不夠的人,特別是飯後做一做效果更好。

如果吃完飯後還忙著辦公,或是窩在沙發上,腸胃容易“鬧情緒”,變成“小腹婆”“小腹翁”的機率也會大增。跪立姿勢有利於腸胃蠕動,防止腹部脂肪堆積。

此外,跪著走一走也有“引血下行”的作用,可戴著護膝做一做。足部離心臟較遠,供血相對不足,跪著行走,氣血容易流向膝蓋,足部的供血也會更充足,還有一定的驅寒功效。當然有下肢骨病疾患的人不宜採用此法。

七、要制怒

古人云“食後不可怒,怒即食積”

“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進食後,若處於惱怒煩悶的情緒之中,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中醫認為“怒則氣上”,生氣發火會使腸胃氣機紊亂,不利於消化吸收。

八、嚼口香糖

當胃酸分泌過多時,會出現燒心的感覺。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咀嚼口香糖有利於緩解燒心的症狀,保護胃腸道。

嚼口香糖不要少於30分鐘

,這樣才能保證口腔中產生充足的唾液來稀釋食道和胃中的胃酸。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吃檸檬或橘子等酸性口味的口香糖,否則會加速胃酸的分泌,加重燒心症狀。

本文合作作者:王延群

TAG: 飯後食後漱口吃完飯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