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瓊州府古地圖:手繪於1840年以前 為傳世孤本

由 探索者203676243 發表于 美食2023-01-09

2016年11月29日 14:02 | 作者:彭令 | 來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近日,收藏家張先生攜帶毛筆手繪地圖一幅來北京,囑我鑑定。我對地圖缺乏專業知識,只能努力蒐集輔證史料,從古籍舊書鑑定、評估的角度,談點粗淺看法。

該地圖廣約九十五釐米,高約四十九釐米。古紙古色,手工白紙,簾紋約兩指寬;毛筆手繪,線條流暢,字跡遒勁,為明清舊物無疑。圖上標有“瓊州府”的字樣,故暫稱為“瓊州府古地圖”。

“瓊州府古地圖”全圖

初看該地圖,便感覺其與現行的海南島地圖形狀不同;細察則發現差異更為明顯。查考史料得知,海南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地質運動,最著名的是發生在明萬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時(1605年7月13日午夜)的瓊州大地震(震級為7。5級)。此次大地震導致大片陸地沉陷,沉陷幅度一般為3至4米,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沉陷面積達100多平方公里。當地70多個村莊(一說100多個村莊)陸陷成海,“海底村莊”成為瓊山一絕。在這次大地震中,整個沉陷體塊垂直下降,這種情況在國內外地震史上實屬罕見。

我猜測,應該是地震之類的地質運動,加上海水逐漸上漲等原因,使地貌改變,造成了“瓊州府古地圖”與今海南島地圖的明顯差異。

其一,從“瓊州府”名稱考證

瓊州府是明清時期在海南設立的行政區,轄區包括今天的海南島及南海諸島。明朝以前,海南曾有“南服荒徼”( 徼:邊界)、 “越郡外境”、 珠崖郡、崖州、瓊州、萬安軍、吉陽軍、瓊州路安撫司、瓊州路軍民安撫司、乾寧安撫司等地理名稱或行政區劃名稱,而“瓊州府”這一行政區劃名稱,是從明朝洪武元年才開始有的。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平定廣東,將原來的乾寧安撫司升格為瓊州府,(洪武三年)隸屬廣東省。清兵入關後,基本承襲明制,故瓊州府的建制得以保留,直至清末。

標“瓊州府”的區域性圖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設瓊崖道於瓊山府城,共轄13縣:瓊山、澄邁、安定、文昌、瓊東(即清代會同)、樂會、儋縣(1912年儋州改縣)、臨高、萬寧(1914年萬州改萬寧縣)、昌江(因與浙江省昌化縣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縣(1920年崖州改稱崖縣)。也就是說,自民國元年(1912年)開始,“瓊州府”這一行政稱謂(機構)消失。

由此可見,比較正式的“瓊州府”稱謂,僅存在於明清兩朝。這也進一步證明,此幅標明“瓊州府”的古地圖必為明清時期舊物。

其二,從圖上“崖州”名稱考證

標”崖州“與“熟黎界”、“生黎界”的區域性圖

據史料記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升崖州為直隸州;民國元年(1912),撤銷崖州直隸州為崖縣。民國元年後,“崖州”這一行政區域名稱不復存在。地圖上標有 “崖州”,這也就從地名角度,再次證明該地圖繪製年代在民國元年以前。

其三,從“寧”字未避諱初步考實

標“萊寧”與“定寧”的區域性圖

上文,我們已經確定,該“瓊州府古地圖”為明清舊物。進一步仔細查檢,我們發現,該地圖“古海南島”西邊,標有“萊寧”與“定寧”地名,其中“寧”字,未避清代道光皇帝“旻寧”名諱。道光皇帝旻寧在位時間為1821至1850年,那麼,該幅未避“寧”字諱的地圖,應為1821年以前繪製。

其四,關於“熟黎界”與“生黎界”

古地圖上有 “黎界”字眼,據現存與海南島相關的方誌書籍,“黎界”之稱多見於明代繪製的地圖上。如明代唐胄(1471—1539年)編纂的《正德瓊臺志》之《昌化縣境》地圖中,就有古今海南地圖中都很罕見的“黎界”兩個字,位於該《昌化縣境》圖右下方。從這個角度分析,“瓊州府古地圖”上標有“熟黎界”與“生黎界”,亦證明該地圖繪製時間應該在明代。

經查檢,見於文字,最早提出“熟黎”名稱的,是宋代范成大(1126—1193年)。他在《桂海虞衡志》卷三十八《志蠻》記有“耕作省地供賦役者,名熟黎”。而 “熟黎界”、“生黎界”的概念形成於明代,《明史》卷三一九《廣西土司》文中記載有“瓊州黎人,居五指山中為生黎,不與州人交。其外為熟黎,雜耕州地。”

有學者分析指出,黎的“生”“熟”之分,主要是從統治者的角度來劃分的,這種生熟黎的稱呼,是當時封建統治者對不接受統治和接受統治的兩種黎人的不同稱呼。按常理推測,明代統治者形成並提出了“熟黎”、“生黎”的分別,為了宣傳,自然第一時間在地圖上標明。由此,根據 “瓊州府古地圖”上標有“熟黎界”與“生黎界”字眼,可推定該地圖不僅應該繪製於明代,而且應該是由當時的官府(統治者)繪製的。

當然,以上僅為根據查到的部分史料所作推測,要明確該幅“瓊州府古地圖”的具體繪製時間,無疑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拿出更充分有力的證據,力求更紮實。

其五,為何不標“瓊崖道”?

該“瓊州府古地圖”上僅標有“瓊州府”,卻未見標有“瓊崖道”字眼。

清代瓊崖道,由瓊州府、崖州組成。道治在瓊州府。經查考,清代的瓊崖道並非監察和地理單位,而是包括瓊州府在內的行政區。據常理,標大不標小,繪該地圖時,若在瓊州府城位置設有“瓊崖道”,就應是標“瓊崖道”;而該地圖上標的是“瓊州府”。這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繪圖時應該只設有瓊州府,還未設瓊崖道。瓊崖道是清代在海南設立的行政區,只設瓊州府,未設瓊崖道的時期為明代,這也證明此幅地圖應該為明代繪製本。

其六,古海南島西邊海域歷史之謎

據李鵬、譚娜研究(見於《海島的消失危機》),由於隨意破壞,中國的海島在一個個減少,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人為破壞導致二十多年間海南的島嶼就消失51個。

古海南島西邊海域部分群島區域性圖

透過檢視這幅“瓊州府古地圖”,海島因時光流逝而消失的嚴重情況更加鮮明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古地圖上,古海南島西邊海域密佈著的系列群島,現在幾乎全部消失殆盡,因此特將它們的古行政區域名稱與古地名列於後,以供研究者參閱。

古地圖上,古海南島西邊海域群島,大致按從東到西、由上至下排列有36個名稱:“安洲縣”、“萊寧”、“山牙角”、“赤連”、“定寧”、“古良港”、“旭鴻”、“北定”、“希普”、“通審”、“普旾”、“金雞仔”、 “大良港”、“大良”、“虎頭嶺”、 “望鶴”、 “望鶴港”、 “雙頭掛” 、“赫瑪”、 “深市”、 “安來” 、“石黃”、“石黃港”、 “明仙縣”、 “曲回”、 “小門山”、“空子澗”、“興合”、“興合灣”、 “海聖港”、“海聖灣”、 “漁彎”、 “扶優”、“橘頭”、“太奕港”、“太奕”。

海南因環境、氣候和古文化傳承艱難等原因,存世史料缺失嚴重。筆者查閱《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等與古今地名相關的工具書,上列的古海南島西邊海域群島上的古行政區域名稱與古地名,幾乎已全部失傳,不見蹤跡了。數百年至今,不但海南島西邊海域群島上的36個名稱幾乎消失殆盡,這些群島原來所在位置也變成了汪洋海域。

在海南島內陸也有類似地貌變化情況。曾兆旺《瓊州多勝蹟“八景”今何在》一文介紹,儋州的方誌等資料中記載,“儋州八景”之“顏塘漾月”的顏塘,位於三都鎮顏塘、漾月兩村之中。明代萬曆年間的知州曾邦泰(萬曆四十一年即1613年調任儋州知州),曾為美景“顏塘漾月”賦詩:“清漢霏微月,方塘淡盪風。風行水上下,月逐波玲瓏。吠蛤時窺白,魚遊小吸紅。寒光與流越,豈在影相同。”這些都證明,明代時顏塘確實存在;而今,那寬達數百畝的水塘(顏塘),已經變成阡陌水田,僅存一口不再清澈的小水塘,讓人依稀聯想起這裡曾經碧波萬頃映明月的舊貌。

古海南島西邊海域的群島於何時沉入海中消亡的謎團,有待專家學者解開。此幅“瓊州府古地圖”無疑是解開謎團的金鑰匙之一。

科學分析海南從古到今的海島、海灣、海域等變化,有助於我們準確預測海南未來地質的變化,趨利避害,服務祖國,造福人民。此外,正如筆者常說的,科學研究古籍文獻,也是增強軟實力,發展生產力,由此或許亦可見一斑。

綜上初步考證,我們可以提出如下三點意見:

其一,此幅“瓊州古地圖”為1840年以前(或明確為1821年以前)手繪與海南島相關的中國古代地圖傳世孤本,這一點,是十分明確的。

其二,經過初步瞭解,中國國家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海南省圖書館與海南省博物館等公藏單位,暫時未見著錄收藏有中國古代(即1840年以前)手繪的與海南相關的地圖;因此,筆者認為,這幅中國古代手繪“瓊州府古地圖”具有其獨特的文物價值、文獻價值與藝術價值。

其三,此幅“瓊州古地圖”,為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瓊州大地震以前(即陸地、海島因瓊州大地震大量下沉以前)所繪,是官府手繪的傳世地圖孤本的可能性也極大。當然,此點要下結論,還需深入研究,拿出更好、更明確的史料證據才更紮實。

2016年11月22日初稿,27日修改。

TAG: 州府古地圖地圖瓊州海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