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寧夏明朝那點事93:寧夏長城為何不長草?它的建築過程有多艱難?

由 桂臨塞上聊歷史 發表于 美食2023-01-02

挖掘鮮為人知的寧夏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寧夏曆史,我是威叔!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寧夏風情!

《大銀川傳奇》

小城故事多,但聽我唱和。

唏噓嘆往昔,千秋已蹉跎。

前言

寧夏被譽為“長城博物館”,這可不是吹出來的。雖然說在保護方面還有很多路要走,但是,寧夏確實是匯聚了從先秦時期到明清時期的長城,是研究長城文化不可多得的地方之一。

1

寧夏的長城雖然各時期的都有,但是以明長城為重。

這跟寧夏在明朝時期的地理位置有關。大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失利,遂採取回撤防禦態勢,讓出了河套地區。不料這成了終明一代的禍害!

北元殘餘勢力(後分裂城瓦剌和韃靼)趁機飲馬河套地,這片地區也成為他們休養生息和侵擾明朝北方邊境的策源地。

就這樣,和河套相鄰的寧夏成為了邊境,並且又顯得有些突兀,被稱之為“孤懸河外”之地。洪武九年,朱元璋派長興侯耿炳文之弟耿忠領軍來寧夏戍邊,開啟了寧夏新的歷史篇章。

從那時候開始,寧夏境內的賀蘭山,山脊、平原、土坡、高地上開始出現了一道道長城,俗稱“邊牆”!滄海桑田之後,它們依舊挺立,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2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這些邊牆雖然歷經五六百年的風雨雪霜侵襲,但身上卻都不長草,依舊光禿禿的,並且保留著它原來的底色。

其實,在西北地區遺存的這些邊牆或者城池的城牆,基本都沒有長草。不得不讚嘆古人的智慧和聰明能幹。

但這也不是什麼秘密。人們在修築城牆和邊牆的時候,都是借鑑了秦始皇修“秦直道”和長城的方法!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著名的“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並且修建“秦直道”,這條道路其實相當於如今的高速公路。就是作為交通線路,方便出行和快速運輸運兵等;此外,還徵召大量民夫修築長城。

修築長城和“秦直道”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因為秦始皇也想自己的江山千秋萬代。那時候沒有混凝土,工匠們經過反覆試驗和研究,終於研究出來,那就是把鋪路和修築長城的泥土都徹底烤熟或者蒸熟,和以糯米漿,摻入鹽鹼,或者因地制宜,直接採用西北特有的鹽鹼地裡的土。

鋪在地上後,夯實,每一寸每一層土都要經過千次夯實捶打。不怕雨淋。不誇張地說,比混凝土都要結實,拿匕首之類的利器戳都只能刮道痕而已。

3

這種方法一直延續下來,成為古代很多地方(尤其是西北乾旱少雨的地方)築城、城垛和烽火臺的方法。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土牆能保留至今的原因之一。

你想啊,鳥類停留帶來的種子之類的在這樣的土裡怎麼發芽?蒸或烤,把泥土裡的微生物,礦物質等都致熟了,種子失去了土壤的滋養,能發芽才怪。

同樣的,著名的西夏王陵裡的那些一個個墓冢、王陵,其實都是一個個熟土堆起來的“土堆堆”,所以,歷經差不多千年,依舊能保持它自己的風貌。

唯一能對這些墓冢、邊牆、烽火臺造成侵蝕的,只有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凜冽西北風了。它們如同刀子一樣,一天削一點,一天削一點。

4

寧夏境內這些長城、烽火臺修築的時候有多艱難?

首先要搞懂為什麼在明朝時期,寧夏境內會有這麼多的長城,首先,它是作為一道軍事防禦線,大多數是明朝中期時候開始修築起來的。

那個時候,草原虜寇勢大,而明朝在走下坡路。戍邊的軍備和兵馬不足,守禦困難,於是就想到“

守邊先築牆

”,以圖應對兵力不足的問題。

修邊牆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曠日持久。

別看只是一道邊牆,除了在準備和運輸材料、燒土製土、修築邊牆上下功夫外,還要應對天氣、虜寇的侵襲等不穩定的因素。

所以,這是一件“耗資頗巨”又十分艱難的工作。西北苦寒,誰願意來修築邊牆?都是被逼無奈啊。所以逃跑的,怠工的事情層出不窮。【另開文章寫】

寧夏明朝那點事93:寧夏長城為何不長草?它的建築過程有多艱難?

5

邊牆的規格是怎麼樣的?

從殘存的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寧夏巡撫都御史楊守禮重新奏築修葺舊有邊牆來看,牆體高約7米,基寬6。5米,頂寬3。5米,牆頂兩側築有女牆。

為什麼要修築那麼厚?因為虜寇都是騎兵,奔跑起來衝擊力相當強悍,要是不厚,一個重甲騎兵一個衝擊就能把牆撞塌。

此外,這些邊牆其實怕火。虜寇自然也是知道,所以厚點可以給援兵到來爭取時間,因為那麼長的邊牆,不可能幾米就站一個士兵,沒那麼多人!要是有人也不用修邊牆了!

寧夏明朝那點事93:寧夏長城為何不長草?它的建築過程有多艱難?

6

寧夏境內的明長城有多少?

單是寧夏鹽池境內,就有東西走向的三道明長城。它們從北到南依次分佈為

河東牆、深溝高壘和固原內邊。

其修築時間分別為成化十年(公元1474 年)、嘉靖十年(公元1531 年)、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 年)。這三道長城與明朝西北四鎮中的延綏鎮、寧夏鎮中的長城緊密相連。

此外還有賀蘭山東麓沿線的西長城;黃河東岸的“長堤”;中衛一帶的長城等。

寧夏明朝那點事93:寧夏長城為何不長草?它的建築過程有多艱難?

7

其實,這些邊牆更多的只是給戍邊將士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已,虜寇的鐵騎屢次繞開長城防線入侵寧夏鎮,或者沿著韋州道到固原擄掠,給邊地帶來無盡的傷痛。

多少大明將士在邊牆內外和虜寇進行過生死拼殺和刀光劍影,這已經無法計算,反正它見證了多少戍邊將士的鐵血戎馬、思鄉悲歌還有生離死別。

這片土地上的傷痛不是一道道邊牆就能擋住的。

如今這些邊牆有的依舊存在,彷彿在提醒人們關於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只是隨著時間的車輪碾過,還有誰能記得?

人們看到的只是它滄桑的美;看到它日漸消融。

寧夏明朝那點事93:寧夏長城為何不長草?它的建築過程有多艱難?

8

據統計,寧夏境內的長城加起來約有四百多公里,現在只殘存有九十多公里了。長城的消散因素有很多,但是總結起來有幾點:

第一個是自然因素。主要是風雨雪霜的侵襲,溫差、鳥築窩等對長城的破壞;還有像月牙湖至橫城一線的“長堤”,則遭受了黃河水患的破壞,幾乎消失殆盡,沒辦法,終究是土,在水的長時間浸泡洗刷下,不崩塌才怪了;

第二是人為因素。這個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以前人們保護意識不強,像人為取土、穿行、掏窯洞住宿或砌築畜圈、近年遊人攀爬等行為在區域性地方對長城造成的一定破壞。;

三是長城作為一個線型遺址,跨市、縣、區,在不斷更新的行政區劃過程中,變更頻繁的交界地段往往成為矛盾焦點,容易造成管理保護的真空地帶。

不管如何,作為重要的歷史遺蹟,還是希望它能夠長時間保留下來!

下集更精彩,敬請關注阿威《寧夏明朝那點事》系列文章94!

這裡是銀川!發現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銀川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寧夏人文:明朝那點事序,講述你不熟悉的明朝銀川歷史

寧夏人文之明朝那點事73:消失的驛站除了美,還是滅明朝的導火索

寧夏明朝那點事78:銀川那些遠去的過年習俗,你知道有什麼嗎?

寧夏人文之明朝那點事49,銀川的古蹟為什麼這麼少?那是有緣故的

寧夏人文:明朝那點事之20,正德五年,救銀川於水火的那隻老狐狸

寧夏人文之明朝那點事69:銀川西塔往事,是誰成就梵剎鐘聲風光?

銀川人文:明朝那點事之三,解密寧夏地名裡隱藏的英雄征戰故事

寧夏人文之明朝那點事68:西塔詩酒會,銀川承天寺的風雅往事

寧夏人文:明朝那點事之34:迢迢韋州路,誰人與寒衣-大銀川往事

寧夏人文之明朝那點事71:銀川“塔影謎蹤”和寶湖裡的西塔往事

TAG: 寧夏邊牆長城明朝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