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清軍入關後,明朝官兵紛紛投降,為何起義軍卻一直抵抗?

由 諸史V 發表于 娛樂2021-12-11

翻開明清歷史,就能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即:清軍入關後,明朝官兵紛紛投降,而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卻一直堅持抵抗。到了後期,明朝主要抵抗力量,就是昔日的起義軍!按理說,起義軍是明政府的敵人,投降清軍也很正常,而官兵代表明朝政府,面對清軍的“侵佔”,應該一直抵抗才對。然而,在民族矛盾最尖銳的時刻,事實卻恰恰相反,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大家都知道,明清之際,尤其是崇禎去世之後,手握重兵的明朝將軍紛紛降清,比如吳三桂、劉良佐、劉澤清、許定國、左夢庚、鄭芝龍、孫可望等等,幾乎算是不戰而降。吳三桂是明朝最強軍團的掌舵人,劉良佐、劉澤清是南明四鎮之二,鄭芝龍掌握東亞最精銳最龐大的海軍和福建省,左夢庚是左良玉30萬大軍的繼承人……。。結果,這些人明朝花費巨資養大的勢力,最終為他人做嫁衣,沒有保護明朝,反而投降了清軍。不誇張的說,南明的崩潰,主要就源於此。如果沒有如山崩海嘯的投降潮,守住南方沒有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北方已經糜爛,全靠南方糧草和物資,一旦清軍久攻不下,別說出臺的一系列惡政的負面影響,就說清軍能否穩定北方都是一個問題。

然而,和官兵選擇截然相反的是,農民起義軍卻積極抗清。甚至可以說,清軍南下之後,農民起義軍的對手,就變成了清軍和明朝降軍。(1)張獻忠部隊。清軍招降張獻忠時,張獻忠不僅拒絕的非常乾脆,而且還乾脆的決定抗清,最終死於抗清前線。或許,由於張獻忠的激勵,大西政權的領導層,除了孫可望之外,其他人算是抗清到底,最典型的是李定國,一直堅持到1662年,後因病去世。(2)李自成部隊。吳三桂和多爾袞聯手擊敗李自成之後,闖王李自成政權就此崩潰,但餘部依然積極抗清,其中最典型的是夔東十三家,一直堅持到1664年。其中,李來亨是李自成的義孫,李過的義子,最終李來亨舉家自焚,也沒有投降。

那麼,同樣面對清軍,為何官兵不戰而降,農民起義軍卻血戰到底?關於這一問題的解釋,有這麼幾種,大家看一看哪一種更靠譜。第一,有專家說:已經發跡了的,想維持現狀;不曾發跡的,想革新。所以,已經發跡的官兵願意投降,還沒發跡的起義軍抵抗。只是,當時李來亨、李定國等人,早就發跡了吧!第二,清軍打著“為崇禎報仇”旗號,不願招降農民起義軍,所以起義軍無法投降,只能抵抗到底。只是,清軍招降張獻忠,招降過李定國……可見,這一說法也不靠譜。第三,“仗義每多屠狗輩”,農民起義軍雖然地位低下,卻有著樸素的思想觀良善觀,就是把清軍看成“入侵者”,“入室搶劫的異族壞人”,見慣了清軍的殘暴之後,所以更是本能的要給予抵抗,官兵反而是“識時務”。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TAG: 清軍起義軍明朝發跡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