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不是病毒的“脘病毒”,是同類相食的詛咒,還是喪屍危機的開始?

由 Hi科普啦 發表于 美食2022-12-29

喪屍,相信大家對這個詞都不會感到陌生,無論是好萊塢的影視鉅作,還是各大科幻遊戲,都不乏喪屍的身影。

俄國文藝理論家尼古拉·加夫裡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

“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

那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著一種喪屍病毒呢?

脘病毒:宿主喪屍化

在韓國知名喪屍電影《釜山行》中,曾出現過一頭瘋鹿在遭遇車禍後,又死而復生的奇特場景。

事實上,這種能讓鹿行為喪屍化的病毒,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

196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北部一家動物研究機構,在對鹿類生活進行實驗時,突然發現一頭黑尾鹿出現了一些怪異行為。

一開始,這頭鹿只是食慾不振,精神出現萎靡,但隨著時間的變化,黑尾鹿開始出現眼神空洞和表情呆滯的狀況,常常會看著同一個方向不做改變。

工作人員以為黑尾鹿只是腸胃不適,可就在人們準備治療時,它的行為變得更加匪夷所思了,黑尾鹿常常會怪叫,遲緩的行為也不被同伴所理解,就彷彿電影中的喪屍一般。

最終,在這些怪異行為的折磨下,黑尾鹿的生命走向了終結,研究人員對屍體進行了解剖,試圖找出鹿死亡的病因。

但當他們開啟黑尾鹿頭顱時,在場眾人都愣住了,只見鹿的大腦早已千瘡百孔,就彷彿一團破爛的海綿,外形極為噁心。

而如此奇特的腦部破壞,也讓在場研究人員都犯了難,因為大家從沒見過這種病例,所以只能暫且記錄下資料,將其當作特殊病例。

可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在這頭黑尾鹿倒下後,美國懷俄明州的多個地區,也開始爆發出相同的病例,“中招”的鹿無一例外地走向死亡,同時,在死亡之前,它們也都擁有眼神空洞、精神紊亂,甚至是攻擊人類的症狀。

而且,經過動物學家的解剖,這些死亡鹿的腦部也都像那頭黑尾鹿一般,變成一個又一個的破爛海綿。

顯然,這代表著該病症具有傳染性,大量病毒學家開始投身其中,試圖挖掘出這背後的罪魁禍首。

但眾人努力良久後,都沒有突破,直到一位名為斯坦利·B·普魯斯納的加州大學神經病理學家,在經過多次解剖實驗後,找到了背後作亂的致病因子,並將其取名為脘病毒。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謎底揭曉後,人們才發現,鹿群並不是脘病毒唯一禍害的族群,早在十五世紀時,歐洲羊類族群中就曾爆發過該“病毒”。

當時,羊群中一些羊會出現莫名的瘙癢症,並因此尋找尖銳的石頭摩擦,企圖以此來緩解瘙癢,但瘙癢似乎非常嚴重,以至於這些羊將面板磨爛,也不能達到緩解的效果。

而且,這些患病的羊,還會莫名的興奮,時而劇烈奔跑,時而又精神萎靡,行為舉止都極為怪異。

之後,隨著病情的惡化,很多羊都會因癱瘓而死去,在進行解剖後,獸醫們發現病羊的腦部,都已經破爛不堪,可受制於醫學水平的低下,人們並不知曉羊的致病因素,只將其定義為“羊瘙癢病”。

當然,普魯斯納作為一名出生在二十世紀的美國人,不可能穿越到十五世紀的歐洲調查,可他在現代查出的病因卻也令人震驚,那就是同類相食。

脘病毒:同類相食的詛咒

首先要知道,在美國爆發了鹿類喪屍病毒後,遠在歐洲的英國,也出現了相同的病例,只是受害者並不是鹿,而是農戶賴以生存的奶牛。

在1985年時,英國一處偏遠的農莊裡的幾頭奶牛,開始變得極為厭食,而且眼神也開始渙散,做出一些類似撞擊牆面的行為,它們還能做到不眠不休,夜以繼日地自殘。

這樣的舉動,讓農場主極為擔憂,他想要將病牛拉出,但僅僅幾天時間,整個農莊裡的奶牛就幾乎全部得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精神錯亂,有的甚至已經死亡。

前來診治的獸醫,在對病牛屍體解剖時,發現了同樣如海綿般破爛的牛腦,基於這一症狀,英國當局將其命名為牛海綿狀腦病,而民間則稱呼為“瘋牛病”。

以普魯斯納為代表的病理學家,以此為契機,對這種造就“海綿腦”的病症進行分析,發現問題竟是出現在牛的飼料中。

原來,英國農場主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竟選擇將屠宰廢棄的牛內臟摻入到飼料之中,以此來讓奶牛攝取更多營養。

但如此一來,奶牛這種食草動物就變相地攝入了肉食,而且還是同類的肉,這便催生出了朊病毒。

不是病毒的“脘病毒”,是同類相食的詛咒,還是喪屍危機的開始?

無獨有偶,在1950年時,南太平洋的森林中,一個名為“弗雷人”的部落,也發生過相同的情況。

當時,該部落的一些成員,開始變得瘋瘋癲癲,有的還會突然地大喊大叫,甚至是手舞足蹈,最終,這些人也是在這樣的癲狂中死去。

部落的人將這種病症命名為“庫魯病”,但並不知道發病原因,直到一位名叫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的醫學家,來到部落調查,這才找出致病因素。

據瞭解,該部落擁有一個令人駭然的傳統,那就是分食逝者的遺體,其中也就包括患病者的遺體,蓋杜謝克作為前來幫忙的醫生,也受到了部落的款待,那就是逝者的一塊腦組織。

不是病毒的“脘病毒”,是同類相食的詛咒,還是喪屍危機的開始?

他將腦組織帶回了實驗室,在經過對猴子的活體實驗後,他發現其中擁有一種能夠傳染的寄生性病毒,並因此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獎。

普魯斯納在對這兩次事件進行調查後,發現無論是瘋牛病,還是庫魯病,它們的症狀其實都一樣,那就是精神錯亂,以及那如同海綿般的殘破大腦。

由此,普魯斯納得出了結論,那就是脘病毒源於同類相食,是一種會對大腦造成破壞的致病因子,並作出了一個十分矛盾的定義:

這是一種不是病毒的“病毒”。

朊病毒:不是病毒的“病毒”

普魯斯納的這番言論,惹得無數同行嘲笑,有人甚至認為,普魯斯納自己就已經得了朊病毒,開始變得有些不正常了。

然而,對於普魯斯納而言,這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次定義。

因為朊病毒體積實在太小,還沒有核酸部分,構成成分有且僅有蛋白質,因此,從科學的定義來看,它確實不屬於病毒的範疇,嚴格地來說,它應該是一種特殊的蛋白質。

不是病毒的“脘病毒”,是同類相食的詛咒,還是喪屍危機的開始?

但這恰恰也是朊病毒最致命的地方,由於沒有病毒的體徵,這讓它能夠輕鬆騙過免疫系統,長期潛伏在人體內,並藉著宿主的營養和遺傳物質,來不斷複製自己,藉以壯大勢力。

待時機成熟時,它就會捨棄宿主的基因序列,改為使用自己的模式,來進行大量的複製,而大量的異種蛋白質,會不斷擠壓本體蛋白質,並在中樞神經堆積,進而破壞宿主的神經細胞。

在這樣猛烈的攻擊下,宿主的腦部便會因蛋白質缺失,而變成破爛不堪的海綿。

而且,更令人大受震撼的是,脘病毒生命力極強,它不僅能承受沸水的煮沸,還能在甲醛和紫外線中來去自如。

不是病毒的“脘病毒”,是同類相食的詛咒,還是喪屍危機的開始?

可以說,傳統的消毒模式,對它都沒有任何作用,這使得朊病毒的預防變得極其困難,而這也正是普魯斯納命名的苦衷。

在普魯斯納的認知中,蛋白質並不會“傳染”,若是將這種病因稱為一種蛋白質,那必然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但若是叫成病毒,那人類的警覺就不一樣。

況且,朊病毒雖然是蛋白質,但病毒所具備的特質,它也基本都有,由此,便就有了這種不是病毒的“朊病毒”。

不是病毒的“脘病毒”,是同類相食的詛咒,還是喪屍危機的開始?

但令人擔憂的是,朊病毒發現至今已接近半個世紀,但仍沒有治癒的辦法,現如今能夠讓人們遠離朊病毒的方法,仍只有“少吃動物腦部和內臟”和“千萬不要吃人”,這兩條略顯蒼白的標語。

參考資料:

《衝擊中心法則的朊病毒,是何方神聖?死亡率100%,人類束手無策》————39健康網

《朊病毒研究的前世今生》————-《世界科學》

《致死率達100%!烹煮都殺不死的朊病毒,感染後究竟會有多恐怖?》————琴島網

《有一種病毒致死率100%,無藥可救烹煮殺不死的,感染後有多恐怖?》————探秘志

TAG: 朊病毒病毒普魯斯喪屍黑尾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