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趙孟頫書體考究(七)

由 孤築先生 發表于 美食2022-12-28

A。由楷入行說趙體7

沿著偉人書藝成長軌跡說趙體,便能更好理解書藝行進正確方向,不失公允也非偏頗。《陋室銘》法帖中,顯而易見,《秋興四首》亦見端倪。

書法愛好者擬形之,容易上手。其結體方闊,間架疏朗,法度謹嚴,字勢飛展,氣度平和,意態古拙。

閣帖全帙後,趙孟頫精研王羲之到了痴迷並廢寢忘食。毋庸置疑,趙書的成長、成熟,有二王的靈魂陪伴。初學者,若字典找不到趙體字,完全可以用二王的字代替之。孤築的觀點,得到大部分書法愛好者的認同。

趙孟頫是四大楷書之一,不是指行書,更不是草書,而是襲古拓今的“老人老書”,代表作便是《帝師膽巴碑》,那年,趙孟頫62歲,同年書《小楷道德經》,一舉奠定書藝不朽地位。

不是說,早期趙孟頫楷書“不好”,應該說,巔峰時期趙楷“太好”。臨趙體《千字文》沒錯,再臨《膽巴碑》,也會使人精神昇華。不信?唯有實踐!

b。^_^ps

《永遠的趙孟頫》系列之七

——

趙孟頫書法藝術成長軌跡

趙孟頫書法體系,大致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時段,應合一個偉大書家的成長軌跡。

趙孟頫的父親趙與訔最高官階,拜南宋三品戶部侍郎,薪俸不高,大致五百兩左右銀子,家大業大,並不富裕。趙孟頫排行第七子,

11

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返回湖州老家。

在湖州,由母親丘氏悉心、嚴格教導。趙孟頫“幼聰敏,讀書過目輒成誦,為文操筆立就。”尤其書法悟性很好。一直到

18

歲考中國子監,少年趙孟頫文學、藝術才華浮出水面。

22

歲避戰亂隱居德清,師從老儒敖繼公,精研學問及書畫技法,在當地聲名沸騰,公認為“吳興八俊”之首。

早期,趙孟頫以臨摹各種書體為主,“日書萬字”,那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圈內津津樂道趙孟頫早年的用功與刻苦,由此也夯實了日後宗師趙孟頫之書法基礎。“六體千字文”,也是記錄趙孟頫嘗試不同書體的鑽研之舉。趙孟頫遺世法帖居多者,乃楷書和行書。

31

歲,他親自集得《閣帖祖本》(淳化密閣法帖)全帙。早年行書《陋室銘》,以及《秋興八首之四》,據考證,都在

33

歲之前。趙孟頫行書有沿襲魏晉南北朝時期,方筆入墨行筆之端倪。其結體方闊,間架疏朗,法度謹嚴,字勢飛展,氣度平和,意態古拙。

筆者認為,趙孟頫書法早期就在

33

歲前為一時段。代表作有《真草千字文》《陋室銘》《秋興四首》等。傳承魏晉筆法和宋高宗思陵翰墨行筆。

中期,從《閣帖祖本》全帙後,趙孟頫開始潛心研習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行書日益精進豐滿。

44

歲行書《歸去來辭》,藏於上海博物館,

48

歲行書《前後赤壁賦》,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由此看出,趙孟頫行書延承了二王風格。

56

歲書著名作品《趙松雪定武蘭亭十三跋》,

60

歲元旦,應召作《行書萬壽曲》,故宮博物院藏,標誌了

。相較宋四家蘇、黃、米、蔡書法中,狂放不羈而張揚、“萬紫千紅”而不拘之風格,趙孟頫沿襲並發展了魏晉、唐宋書藝,返歸古風,彰顯規範、清恬、淡雅神韻:線條流暢通達,運筆圓潤遒媚,布白疏朗從容,結構方圓結合,形態珠圓玉潤,風骨神采飄逸。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施墨“蕭規曹隨”又變化多端、用筆俯仰自如又餘趣盎然。

同期間,趙孟頫楷書,運筆風格蒼勁古拙,字型架構肥厚方闊,受曹魏鍾繇、漢唐褚遂良影響頗大;字形圓勁、捺筆奔放,得益書家隋僧智永、唐人宰相張九齡的外甥徐浩。傳承、演化、發展成為趙體特色。無論書法愛好者或者專業書家,皆能感知其味,體會深厚。

筆者認為,中期趙孟頫書法,亦是成熟期書法,有著漫長實踐和演繹的過程,大致時段為

33

—61

歲,這時段趙孟頫法帖種種,包括墨竹、山水畫題跋,存世作品很多很多。

趙孟頫自

24

歲開始至

44

歲,用時

20

年,完成儒學研究著作“尚書集註”,奠定了他在元代學術地位,尤其在元仁宗皇慶和延祐九年間,火箭式升官至極品,文人畫、漢文化地位步入登峰造極。同時,其書畫理論、學術思想,有如水到渠成之勢,得以集結和完善。

趙孟頫晚年,也是書法作品晚期,時段大致自

61-68

歲。可謂書藝“老勁可嘉”,“人書俱老”。換言之,趙孟頫書法基礎夯實、蒼勁老到、至臻完美、收放自如、人老成精。

有的作品古奧晦澀,如

61

歲書《楷書續千字文》,(故宮博物院藏,)那年元廷首行科舉,封任讀卷官。有的作品痛心泣血,如

65

歲書《小楷洛神賦》,(故宮博物院藏,)那年妻子管道昇病逝。

趙孟頫晚期作品唯美,且篇篇有故事。

62

歲為同鄉、文學家、書法家崔進之作《小楷道德經》(故宮博物院藏)。同年七月,官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十月,親自撰寫並書《楷書帝師膽巴碑》(故宮博物院藏)。

64

歲,為道士老師何道堅作《楷書道經生神章》(故宮博物院藏),那年正月,仁宗駕崩。與僧侶老師中鋒和尚,存有多封書信手札,行書《南還帖》《醉夢帖》《塵事帖》,系安排佛事,為妻子超度亡魂或者傾訴哀思。趙孟頫為悼念亡妻,婉拒出山為官,抄經三年。

明代宋濂,題跋趙孟頫《浮山遠公傳》曰:“趙魏公之書凡三變,初臨思陵,中學鍾繇及羲、獻,晚乃學李北海”。

如果說趙孟頫仕途通達,尤其得仁宗皇帝恩寵,官至極品,對其書畫藝術的推崇和宣揚沒有相輔相成之作用,肯定過於武斷,否則就不會有“滄海遺珠”之說了。趙孟頫或許有自身仕途體會,儘量規避政見爭端,行事中庸圓滑,實實在在做一枚文化使者,將漢文化傳承為首要目的。書畫藝術成就,實則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副產品。名士光環下,副產品光彩奪目,好有一比,“無心插柳柳成蔭”,稍有不同的是,趙孟頫是有心種柳人。自幼至老年,從來沒有停止在書法領地裡勤勞耕種。所以,筆者“三時期”論,無非是按照趙孟頫作品真跡,順時詮釋爾,充其量是帶有臆斷性的管中窺豹之舉。

用元代學者、詩人、書法家虞集《論書》中點評趙孟頫書藝,作總結陳詞:“子昂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

……

可謂兼學力、天資,精奧神化而不可及矣”!

(待續)

趙體行書

TAG: 趙孟頫行書書法趙體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