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22個省份試種巨型稻,能否讓“禾下乘涼”夢成真?

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美食2022-12-19

與袁隆平院士“禾下乘涼夢”緊密聯絡的巨型稻已在22個省份試種。成效如何?看解讀。

撰文/記者 趙天宇 圖文編輯/陳永傑

新媒體編輯/段大衛

採訪專家

夏新界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長沙)研究員

今年4月以來,由袁隆平團隊培育的超級耐鹽鹼新型高稈高產“巨型稻”開始在天津市寧河區種植,這是該稻種首次在京津冀地區試種。

“巨型稻”開始在天津市寧河區種植,這是該稻種首次在京津冀地區試種(圖片提供/李和翼)

“巨型稻”成本低、產量高、抗倒伏、超耐鹽鹼;可增加稻田蓄水深度,讓水田內可養魚蝦、養蛙、養鴨,一田兩用、稻魚雙收、互惠共生。非中國水稻主產區的京津冀,正在讓“禾下乘涼”變為現實。

被“淘汰”的高杆稻

原產於中國與印度的水稻,早在七千多年前的長江流域,我國先民就開始大面積栽種。水稻可以結出稻穀,稻穀脫粒碾壓後成為大米,經過千餘年的發展,水稻成為了全球分佈最廣的糧食作物之一,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口以水稻為主食。

何為“巨型稻”?有別於普通水稻1米左右的高度,“巨型稻”平均株高可以達到2米,個別植株最高能達到2。2米,屬於高稈水稻,這樣的株高是什麼概念?成年人鑽進稻田地裡猶如來到“水稻森林”,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有兩個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另一個就是“禾下乘涼”。他曾兩次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籽粒像花生米那麼大,而他則和幾個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但鮮為人知的是,高稈稻並不是新玩意兒,因為最原始的水稻品種就是高稈稻,水稻株型的變化史,基本就是水稻的馴化史。

最開始是野生稻,植株散生,分枝(分櫱)角度很大導致佔地很大,單產很低。古人先民種植水稻,栽培稻馴化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大大減小了分枝的角度,植株緊湊,可以密植,把產量提高到可以供人食用的程度。

在魏晉和隋唐時期,南方水稻大規模種植(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到了上世紀中期,得益於化肥的廣泛應用,栽培稻的個頭和產量大大提高,已經可以長到一人多高,但隨之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倒伏。事實上,農作物的稈越長越容易出現倒伏現象,成活率也會直線降低,農民辛勤勞動的成果可能毀於一旦。

“理論上高稈水稻有巨大的先天不足,從對力的消耗、單位產量到抗倒伏效能,試驗上幾乎全是劣勢。”

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以後,高稈水稻一度被“淘汰”了,我國科學家將水稻矮稈化和半矮稈化育種作為研究的主攻方向。sd1基因主導的矮化育種,育成了矮稈、半矮稈水稻,降低了株高。這看似不起眼的改變,能提高20%-30%的單產,因此被譽為綠色革命。

結果證明,我國科學家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水稻從畝產330公斤躍升到1000公斤甚至更多,不僅保障了14億人的糧食供應,還有能力為世界上其他遭受飢困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幫助。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有兩個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另一個就是“禾下乘涼” (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但隨著水稻育種技術的持續開拓,科學家們發現,由於矮稈水稻植株相對矮小,無法更多地吸取土壤養分、水分並更好進行光合作用,其畝產量已經很難有更大突破,接近植物生理學家認為的作物收穫指數上限—即收穫的穀粒重量與整株水稻重量比例為0。6。

要想繼續在產量上取得較大的突破,就必須想辦法培育出超大生物量的大個子水稻。故而吸收水分養分、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都更強的“巨型稻”,重新回到了科學家們的視野。

畝產突破2000斤

2007年,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長沙)研究員、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態學研究中心主任夏新界博士,放棄國外高薪工作,回國後一邊與袁隆平團隊合作開展超級雜交稻的研究,一邊開展“巨型稻”的研發工作。

巨型稻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牽掛。而實際上,夏新界與袁老也有一段頗深的緣分。

夏新界說:“在當學生的時候,我參與過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有一次幫導師採材料,正巧我和袁老師都住在湖南農科院的招待所,且他就住在我的隔壁。我那時正在學習英語,準備考研究生,袁老師也在學英語口語,他正準備出國講學,所以我們倆為了學英語起得比較早,那也是我第一次見到袁老師。”

晨讀英語的緣分讓兩人相遇,而研究水稻則讓兩人相識、相知。夏新界從國外深造回國後,受到袁老的邀請,擔任超級雜交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首席科學家。

經過近10年的苦心研究,透過分子標記輔助選育、野生水稻遠緣雜交等技術,2016年,夏新界團隊首次培育出了巨型水稻,開創了“巨型稻”研究的先河,他也被譽為“巨型稻之父”。

夏新界告訴記者,“巨型稻”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高稈水稻,它們甚至不是同一個概念,因為巨型稻不僅身材高大,體型體積上也十分巨大,做到了“又高又粗壯”。

過去高稈水稻“弱不禁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稈莖太細太淺,好比一座樓房地基不穩,自然很容易倒塌。但夏新界團隊研發的巨型稻,根系發達,深達60釐米甚至更多,比普通水稻二三十釐米的根深深了兩三倍,所以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強。

由於“巨型稻”的體積大,它們之間的種植間隔也更大,種植密度縮小一半,但它們的分櫱多,每蔸能長出40個稻穗,每根稻穗結出的穀粒數是普通水稻的一倍多。

“2017年10月16日,中國科學家成功育選最高2。25米的“巨型稻”。圖為已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觀察“巨型稻”生長情況 (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在產量上,“巨型稻”也不甘示弱,“巨型稻的稻穗兒很大,每穗粒數平均多達360粒,單穗最多達800多粒,而普通水稻一般只有250粒,這樣“巨型稻”的畝產可以達到700-800公斤,比普通雜交水稻500-600公斤的畝產還要高出1/3。”夏新界透露說,試驗田最高畝產達到了1057公斤(約2100斤),這是一個不小的突破。

除了在產量上追平現有雜交水稻,“巨型稻”還擁有獨特的生長和生態優勢。

夏新界表示,由於“巨型稻”是由秈粳稻與野生稻進行遠緣雜交,然後經過人工定向選育得到的,它很好地繼承了多種水稻的優點,同時突破性地產生了有別於其他水稻的優良特點。

普通水稻對於種植環境要求比較苛刻,甚至只有水熱條件良好的水田才能滿足,但巨型稻生命力非常頑強,對肥分的利用率達到70%以上,且非常耐旱抗鹼耐海水,甚至在旱地的環境也能正常生長。

“巨型稻”植株高大、根系深厚,能夠有效應對一些小型洪澇災害和暴雨天氣,極大降低了氣象災害風險損失。其秸稈較長且數量多,新鮮度高,是青儲飼料的不二之選,把這些秸稈進行綜合利用,也能給種植戶帶來一筆豐厚的收入。

不少人認為“巨型稻”長得高大,肯定需要高肥的環境才行。對此,相關專家介紹,由於“巨型稻”的根系發達、生長速度較快,對水肥條件的要求反而略低於普通水稻。

2022年9月5日,杭州淳安縣汾口鎮千島湖谷香園農業有限公司“巨型稻”基地內,一臺嶄新的收割機來回穿梭,正在收割“巨型稻” (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在生態農業方面,“巨型稻”株形高大,根深葉茂,莖稈粗壯、生育期較長、淹水深度大,可為蛙、魚、泥鰍和鴨等稻田養殖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這些動物能吃掉稻田裡的害蟲和微生物,它們產生的糞便又成了水稻的養料,提高了產量,實現了農業經濟的綠色迴圈發展,增加了農業附加值,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

2017年與2018年,夏新界團隊在“長沙站”建設了 300 畝“巨型稻”生態綜合種養模式試驗與示範區,全程化肥、農藥、抗生素等零使用。

與現有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相比,“巨型稻”稻穀產量至少提高1倍,青蛙、泥鰍、稻花魚等養殖動物的成活率提高1倍,個體重量提高 20%,產量比普通雜交稻每畝要高出 100公斤到200 公斤。夏新界認為,經過試種,“巨型稻”的畝產量單季可達千公斤以上。

據悉,“巨型稻”成熟時,籽黃葉綠,秸稈可用作牛、羊等上好的青儲飼料。“巨型稻”生物量巨大,每畝產出3噸至5噸秸稈,可部分解決我國牧草短缺而需大量進口的難題。

“種了這麼多年,我家裡天天吃‘巨型稻’的稻米,非常好吃。”夏新界說,“巨型稻”米飯柔軟清香,口感比一般的雜交稻好,可與五常大米相媲美,克服了水稻“高產不優質”的詬病。

專家呼籲加快審批推廣

“尺子拉直!”日前,在四川省西充縣青獅鎮雙壩子村種植基地種植“巨型稻”的稻田裡,西充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對巨型稻進行了稻株測高。“單株1。8米。”工作人員報出資料。

今年,西充縣在青獅鎮雙壩子村、仁和鎮丹桂埡村兩個基地首次試種500畝“巨豐6號”巨型稻。目前,兩個基地均已完成收割測產,實測畝產為650公斤左右。

22個省份試種巨型稻,能否讓“禾下乘涼”夢成真?

重慶市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試種的“巨型稻”豐收在望 (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而地處華北平原、海河流域的京津冀地區,並非我國水稻主產區,像河北省的水稻種植面積僅為150萬畝、天津市在80-100萬畝左右,北京種植面積更是不超過5萬畝,且基本以觀賞試驗田為主。

對比之下,上海一地水稻種植面積就有150萬畝,江蘇省更是有3300多萬畝。

除了城市化、地形條件等因素,氣候土壤水熱條件,是制約京津冀地區大規模開展水稻種植的最重要原因:像水熱條件相對較好的天津、唐山等環渤海地區,卻有將近2000萬畝鹽鹼地,傳統農作物在鹽鹼地上產量低,種植價值小。

像天津市寧河區東棘坨鎮東白莊村,雖然是傳統的水稻種植之鄉,但受制於自然條件,有些地塊栽種的水稻畝產量並不高,耐旱耐鹽鹼的“巨型稻”就成為了“全村的希望”。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鄭海濤表示,“巨型稻”之所以受到大家關注,最大的優點是耐鹽鹼、產量高,畝產量能達到800公斤以上,比在鹽鹼地上種植其他品種畝產量高出20%以上。

為助力“巨型稻”獲得成功,寧河區還專門調配無人機為稻田進行綠色防控作業,疏通河道、開闢水源,確保稻田灌溉需求,還計劃修建一條木棧道,從公路直通巨型稻田,方便遊客來打卡。

在夏新界看來,“巨型稻”在天津的試種,意味著它在抗鹽耐旱性上得到了驗證,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和實踐意義。

22個省份試種巨型稻,能否讓“禾下乘涼”夢成真?

2022年4月17日,由袁隆平團隊培育的新型高杆高產水稻品種“超級耐鹽鹼巨型稻”在天津市寧河區綠蘿家庭農場開始大棚育秧。圖為農民對“巨型稻”種子進行篩選 (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夏新界解釋說,目前“巨型稻”已經在我國22個省市自治區試點種植,約有2萬畝試驗田,但在京津冀和鹽鹼地上種植還是第一次。“中國現有水稻種植面積4億畝,有適合種植水稻的鹽鹼地2億多畝,如果把這些鹽鹼地都種植上‘巨型稻’,那中國水稻種植面積就能翻一番,糧食可以出口,巨型稻秸稈還能用來餵豬餵羊,解決了動物口糧問題。”

放眼世界,全球有142億畝鹽鹼地,如果能將巨型稻種植在全球推廣,世界糧食產量將大幅提升,有望使糧食危機變為過去式。

以天津為“基地”,記者瞭解到,未來“巨型稻”有望引入北京種植,市民在豐臺、順義等水稻種植地有望見到這種可“禾下乘涼”的水稻。在內蒙古、東北等地,巨型稻也將持續試驗,以提高產量為目標,不斷提升耐嚴寒、耐鹽鹼、耐旱、抗病蟲害等方面的能力,研發適合廣大北方稻區種植的“巨型稻”新品種。

22個省份試種巨型稻,能否讓“禾下乘涼”夢成真?

天津袁隆平團隊成員、隆平文化驛站常務副秘書長李和冀檢視巨型稻長勢(圖片提供/李和翼)

不過,新品種大面積推廣種植並不容易,在一個區域進行推廣之前,必須先進行試驗,取得至少兩年的資料後,提交當地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取得合法“身份證”後才能進行大面積的種植。

夏新界坦言,受制於管理模式和審批體系,儘管“巨型稻”已經問世十餘年,但由於沒有適用的審批標準體系,大規模推廣仍遇到困難。他呼籲,有關部門應及早出臺完善相關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優質水稻品種,使我國水稻產量上升到一個新臺階,對我國糧食安全也意義重大。

22個省份試種巨型稻,能否讓“禾下乘涼”夢成真?

2021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鎮新和村試種的袁隆平試驗田“巨型稻”迎來開割 (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2個省份試種巨型稻,能否讓“禾下乘涼”夢成真?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北科傳媒

本文來自【北京科技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TAG: 巨型水稻種植新界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