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在河南,為什麼把吃麵條說成喝麵條?

由 雙胞胎老奶爸 發表于 美食2022-12-12

在70年代以前百姓都很窮的,那會的糧食不像現在這麼充裕,那會是大集體,分糧食吃,有句順口溜叫“夠不夠三百六”,也就是說每人一年的口糧是三百六十斤,這還指的勞力,如果家裡孩子多連這些也分不到,其中粗糧佔大多數,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分幾斤麵粉給你。

那個年代成品掛麵是奢侈品,農村根本吃不到,都是自家手擀的,家裡人口又多,在煮麵條的時候就要多加水,還要等麵條爛成一鍋粥狀才能吃,麵條和水也就變成麵湯,所以也叫喝麵湯。直到現在我們這裡有生娃的去喝喜酒也說去喝“喜麵湯”。

平時要想吃到麵條除非你是病人,一碗麵加一個雞蛋馬上就能讓你的病好了一半。

不管是麵湯,冬瓜湯,還是米湯,都是糧食短缺造成的,吃不起乾的只能喝稀的,畢竟喝湯也比沒得吃幸運,在那個年代能有湯喝也是幸福的,至今我們這裡有老人去世,頭三天都保留“送湯”的習俗,意思就是讓亡魂在黃泉路上能吃飽。能吃飽那怕是湯也是當時百姓最大的生活目標與畢生的追求。

喝麵條是70年對那個年代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這個傳統稱呼一直叫到現在,就是讓我們記住從前珍惜現在,好日子來之不易,一部“喝面”史總能不時的提醒自己,浪費糧食真是不應該啊!

我們家是河南的,老人把吃飯都說喝湯,見面打招呼不是吃了麼?吃的啥?而是喝湯了不?喝的麼湯啊?當然,麵條也是喝麵條。

山東人豪爽義氣,吃麵條也稱喝麵條,貼切,生動,體現了山東人的性格特徵,山東半島挺峙海中,豪邁中盡顯勃然大氣,泰山,五嶽獨尊,昂頭天外,蓬萊仙山,隱現於煙波浩渺之中,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啊,

中國,地大物博,文化自有博然柔和的胸懷,中國人喝茶不叫喝茶,而叫吃茶,品茶,品茗,耐人尋味,文化傳統融入是重要因素,端一杯茶,聞一聞,搖一搖,茶湯清醇,輕啜一口,回味悠長,__

當然,夏日炎炎之際,三匹罐泡的大罐茶水適合咕嘟咕嘟豪飲,暢快之極,樹上熱得大叫的知了,也會羨慕不已呢,__

春天,清明時節雨紛紛,明前明後茶堪稱一年中的佳品,需急急採擷,輕輕炒制,細細品味,__

秋冬,落葉盡灑,飯後,懷揣一杯淡濃適宜的紅茶,搖彌的醇香,浮動於鼻際,輕輕一口,心情也便好了起來,__

可見,環境地域的不同,對人對文化的塑造是顯而易見的,

其實不止河南,在菏澤、江蘇、山東的部分地區(有的濟南人也這麼說)都有這種說法。答主猜測,應該跟中原地區地緣作用下的歷史、文化、語言習慣有關。

有的地方,“喝湯”的意思就是吃晚飯。

在河南,人們就把吃晚飯習慣地叫作“喝湯”。說是喝湯,其實飯、菜、粥都有。親友鄉鄰見面,互致問候,也常問“喝湯了沒有?”

據說以“喝湯”代替“晚飯”,來源於一段民間傳說。據傳明朝永樂二年(年),朱元璋第23子朱桱被明成祖朱棣封到南陽為唐定王。他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建造了豪華的王府和王府花園,以及王府陵園——紫山陵園。

如此揮霍,南陽百姓根本滿足不了。朱桱就強令百姓把一日三餐改為一日兩餐,節餘一頓飯的口糧全部上交王府。有位在王府花園侍弄假山的老石匠,體力勞動重啊,飢餓感自然是比常人嚴重,夜晚回家後就挖些野菜熬湯充飢。結果好死不死被在王府山上看夕陽的朱桱發現了炊煙,朱就命人把石匠抓來審問,問他為何大膽違反禁令。

老石匠辯解說沒有做飯,只是煮一點野菜湯。朱桱派人去揭開老石匠家裡的鍋檢視,果然是野菜湯,石匠才得幸免一死。以後老石匠每晚回家,都煮點野菜湯喝。人們也都紛紛效仿。而且為了躲避王府的追查,傍晚見面時互相寒暄,也改成“喝湯了沒有?”這種語言習俗保持至今。

再者,麵條的常規做法總是離不了湯湯水水,帶湯的東西稱作“喝”,也說得過去啦,在農村也叫“甜湯”,其實就是用麵糊倒在開水鍋裡一攪合,如果麵糊多一些,那樣的麵湯還可以帶著麵疙瘩,但是過去麵粉也是非常稀少的,麵湯也就是很稀,之所以被稱為“甜湯”,也是因為根本不放鹽的緣故。

由於那時的麵條還沒有現在這樣撈麵,基本上都是稀湯麵,連湯帶面吃上一碗也就不錯了。與其說是吃麵條,倒不如說是喝麵條更加恰當,因為那時人們吃麵條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用嘴去“嘬”著吃,還會發出“哧溜”的聲響,基本上可以說是喝了。

時代變遷,經濟的發展,人們過去那種一窮二白的生活已經過去了,農民的生活也都好了起來,更不會再為吃喝發愁了,但是上一代人延傳下來的生活用語,還沒有完全被改變,對一些稱呼仍然還被沿用至今,像把吃麵條稱為是“喝麵條”,把吃飯稱作是“喝湯”這樣叫法,現在生活中仍有人在這樣去稱呼。

但是隨著生活的不斷改變,人們的日子也越來越富裕,過去那些不太恰當的稱呼,也正在逐漸地發生著轉變,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把過去很多的稱呼都改變了不少,把飲食當作的“喝”改為了“吃”,喝湯就是喝湯,將不再是吃飯的代名詞了。

透過河南或者是其他地區,這種把吃麵條叫做喝麵條的方言,也可見過去農村生活的窘迫,如今人們的生活也都富裕,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過去捱餓的歷史,一定要把節約糧食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要讓更多人知道,“喝麵條”或者是“喝湯”的這些稱呼的來歷。

相信把吃麵條說成是喝麵條地方,不僅僅是我家鄉河南,還有不少地方也有類似的叫法,你們那裡有這樣的稱呼嗎?

往往熟人傍晚相遇打招呼就以你“喝湯”了嗎為切入點……

這跟地方風俗習慣有關,可能無法解釋原因或追溯淵源,就只是千百年來養成的一個語音習慣而已……

TAG: 麵條喝湯麵湯石匠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