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為什麼菠菜能吃而青草不能吃?古人:99%的草已經吃過了,不行

由 新心信芯達人 發表于 美食2022-12-01

(一)老媽被帶偏了,經常搞點奇奇怪怪的植物回來吃。

我母上被身邊的老閨蜜帶偏,老是搞些奇奇怪怪的植物回來吃,還被神秘滴科普這個有什麼什麼好處…我怕她吃到一些不安全的東西,就跟她說一個很樸素的邏輯:千百年來歷朝歷代捱餓的老百姓幾乎把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吃過了,這個東東如果好吃又靠得住,早就被人在菜地裡種起來菜場裡賣起來了。(這個邏輯不包百分百對,但也大差不差了。)

不是“青草不能吃”,而是我們把能吃的草叫做“菜”。

“草”和“野菜”,本身就是沒有明確的界限的。

然後,人類會一代代選育,種植的“菜”越來越柔軟適口,其中有一種被叫做“菠菜”。而多數的草,用大量木質素、纖維素、半纖維素填充它們的莖葉。如果你吃它,它會佔據你的消 化系統——然後只貢獻可憐巴巴的一點點熱量。

乾草,樹枝,木頭……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木質素,熱值不比澱粉低。

可是你見過饑荒時期把木頭房子啃掉的嗎?

(二)看好不好吃,看有沒有烹飪手段。

人類之所以能進化出bug級的大腦,就是因為不吃草而吃肉,甚至為了節省寶貴的能量給大腦還精簡了消化器官,要是真的只吃草,現在就得像牛羊馬那樣進化龐大的消化器官了。

口感好,鮮嫩無毒,利於消化,這是基本選擇,青草的口感實在不適合人類,特別是纖維太多,要是好吃千百萬年來的人類早就開發出各種吃法,這個從現在每年挖野菜就能看出來,從來不是見到草就挖,而都是有選擇的挖那些鮮嫩可口的,一些植物根部不好吃但可以燉湯,也被挖了。

好吃的當菜,不好吃的試試嫩芽/根莖/花葉果;

再不行,就焯水,油炸、醃製、上鍋蒸;

苦、有氣味還是吃不了的,當中藥、調料、泡水當茶;

實在進不了口的話,曬乾燒火!

首先看吃下去會不會有問題,其次看有沒有開發出適合的烹飪手段,再看好不好吃。比如小龍蝦和鯉魚都分別在不同的地方氾濫。 兩者烹飪得當都不會引起不適,但是中國人覺得小龍蝦好吃,鯉魚好吃,所以在中國屬於“能吃”,在很多國家,他們沒有合適的烹飪手段,他們覺得這些不好吃,所以在當地屬於“不能吃”。

(三)以前捱餓的時候到處都是光禿禿的,能吃的都吃光了。

感覺惡臭滿地的年代不太可能遍地都是草,更遑論熱量莖杆不亞於糧食的草。

我記得小時候爺爺給狗狗還吃過麥麩,是小麥磨麵粉剩下的麩皮,我就問爺爺那個東西也能吃嗎,爺爺說以前這東西可是人吃過的呢。

我爺爺那輩小時候經歷過飢餓,還不是那種能餓死人的地步,他說山上哪有草,人能吃的人都吃了,人不能吃的都給畜牲吃了,飢餓年代連草根樹皮都啃。

有的很好吃的野菜既是地裡要除掉的草也是人們可以吃的菜。

爺爺說他們那個年代鬧饑荒的時候把土地裡能吃的都吃了,連樹皮都不會放過。我怎麼可能說在餓餓的年代還有滿地的草。

(四)能成為菜的草要滿足以下條件:

1、味道:很多野菜味道都是比較特殊的,多數當香料,少部分口味一般人接受不了。有限的受眾,難以開展馴化或大面積種植後流通;

2、口感:野菜普遍纖維素高,可食用部分太有限;

3、生長環境:有些品種生長條件比較苛刻,也是影響它們馴化的一大關鍵;

4、時限:野菜季節性明顯,簡單地說還是有限受眾導致它們不便四季種植,有些是成長時間長或者短;

5、心理作用:藥食同源的野菜,除了偶爾會嚐鮮,誰會有事沒事都吃“藥”呢?

6、產量:就算是馴化,很多品種都是難以達到量產的條件;

比如竹,嫩時叫筍,一直是時令蔬菜,還死貴。但是成竹除了做成食品新增劑用(竹炭粉),就沒聽過會有人吃(啃不動)。

再如某些蕨類,多長在山地。嫩的叫蕨菜,地下的塊狀根莖,在大饑荒時,也是要挖絕的存在。某寶還有蕨根粉售賣。

(五)每一個菜,都是人類對大自然野生植物選種育種的結果。

人家生長不是為了給你吃的,所以植物纖維通常都比較堅韌,難以消化。

古時候可能沒有助消化的益生菌,所以食草動物只能不停地在肚子裡疊加腸子長度,以至於食草動物越來越大,,在此基礎上,才有了偶蹄類動物的黑科技:反芻。

它們長了4個胃,先是大口吃草,減少就餐時間以避免天敵的攻擊,跑到安全地方存在肚子裡發酵,等到柔軟了再慢慢咀嚼,從這一系列動物演化過程你就知道啦,野外的植物那可是相當不好吃。

在此基礎上,人類有意識地選擇培育纖維少,生長快,熱量高的植物進行繁育,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菜譜。

每一個菜,都是人類對大自然野生植物選種育種的結果。

個人淺見,如果認為說得不對,歡迎在評論區指正。

隨手點個贊,祝您月入十萬。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TAG: 好吃野菜人類烹飪爺爺